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45408800000016

第16章 协调:人与自然平衡的武义(5)

“一场春雨后,云雾遍山香;多少品茶客,开怀话武阳。”武义籍篆刻艺术家叶一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形象地描绘了武川大地养育的一叶名茶——“武阳春雨”茶,读来令人心醉。1994年,武义茶人传承传统精华,博采众长,创新工艺,研制成了“武阳春雨”茶。“一夕春雷落万丝”,“武阳春雨”茶形似松针丝雨,色泽嫩绿稍黄,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鲜爽。自问世那天起,“武阳春雨”茶便如春风拂面,以其卓尔不群的品质享誉茶界。并赢得了众多荣誉。

在“武阳春雨”带动下,武义县一下子出现了金山翠剑、郁清香等17个茶叶品牌。然而,17个茶叶品牌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因这些企业生产规模相对偏小,市场开拓能力有限,部分企业主只得盯牢本地消费者。在有限的市场空间进行无序的压价竞争,不仅不利于各家企业做大,也阻碍了武义茶叶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茶农收入的提高。

武义茶叶产业发展遇到了品牌发展的瓶颈。怎样实现茶叶品牌突破?经过反复调研,县政府做出了整合茶叶品牌的决定,全县名茶统一打“武阳春雨”牌,让更多企业共享这一优势资源,让茶农得更多实惠。

2004年,浙江省评选全省十大名茶。武义县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是省里对各地茶叶生产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一次着力提升地方茶叶品牌的难得机遇。经过层层筛选,在与全省38个县市近40个名茶品牌的激烈角逐中,“武阳春雨”茶脱颖而出,荣登“浙江省十大名茶”之列。借获“浙江十大名茶”之机,武义迅速作出了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的决策,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茶叶品牌竞争力,让武义茶叶彻底走出“小市场”,全力开拓“大市场”。

武义县内7个主要茶叶企业纷纷加盟。“武阳春雨”品牌联盟实行了“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他们对原县级“武阳春雨”地方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升格为市级标准。新标准增加了春雨龙芽、春雨龙毫等技术标准内容,使“武阳春雨”茶标准实现了系列化,也为强化“武阳春雨”茶的质量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制定了《武阳春雨茶管理规则和质量管理办法》,规范各成员企业的生产销售行为,形成企业自律、协会管理、行政监管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武阳春雨系列茶由品牌整合前的产量43吨、产值500万元增加到了2005年产量950吨、产值1.4亿元。

“武阳春雨”品牌整合后,武义茶农种茶积极性更高了。武义县嘉木村农产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武阳春雨”茶加盟企业,公司在大溪口乡等地建有茶叶基地600余亩。多年来,该公司吃够了没有自己品牌的苦头,只能把优质茶叶加工后,低价出售给其他茶商。成了“武阳春雨”茶加盟企业后,公司总经理郑旭东兴奋不已。他说,搭上“武阳春雨”这条大船后,公司在茶叶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了“娘家”做依靠,产品的广告宣传也不用太操心,这种走品牌之路的做法,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今年春茶上市后,嘉木村公司在武义和永康县城各开了一家专卖店,生意均十分红火。如今,郑旭东踌躇满志,准备再开几家专卖店。他说,自己的茶叶原先每公斤最高卖300元,如今售价超过1000元,效益翻了3番。

武义更香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武义郁清香茶叶有限公司、武义茶业有限公司、汤记高山茶业有限公司、县名茶公司等企业,加盟“武阳春雨”后,也都尝到了甜头。

品牌整合给武义茶业带来无限商机和益处。具体表现在拓展了武义茶叶的销路,提高了身价和增加了茶农的收入。如今,“武阳春雨”茶已迅速在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江苏等大中城市站稳脚跟。一叶叶“武阳春雨”茶,正在这些城市幽幽飘香;“武阳春雨”茶品牌整合后,在严格的监管下,茶叶品质稳步提升,茶叶的身价也高了不少。每公斤名茶提价100至200元,增长幅度达10%以上;品牌整合带动了茶鲜叶价格的上涨,每公斤鲜叶从以前的60元涨到120元,从而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泉溪镇车苏村张国荣仅种了2亩茶叶,以前嫌茶叶价低无赚头,经常任茶叶在山上疯长也不愿采摘。今年见行情好,张国荣连忙雇人上山采茶鲜叶。仅春茶一季,他的茶园收入就超过6000元。

三、多样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文化是多样的,武义特色农业也是多样的。在武义县,不只是杂交稻、有机茶已经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其他一些农作物也已经发展成为各具规模的产业带。

1.蜜梨产业带

武义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栽培蜜梨,武义蜜梨以其肉脆、汁多、味甜而闻名省内,20世纪七八十年代,菊水梨以“杭州蜜梨”的品牌由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统一出口香港,年出口量占当时全省出口梨总量的70%,被国家外贸部确定为全国三大出口梨基地县之一。2003年,在省农业博览会上,桐琴牌翠冠梨在省优质早熟梨评比会上获金奖;“桐琴牌”翠冠、黄花蜜梨在省农业厅举办的“皇花杯”十大名梨评比中入选全省十大名梨。获得了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现已形成以桐琴、王宅为重点的万亩蜜梨产业带。2005年武义蜜梨总面积达到1.4万亩,年产量1.1万吨,年产值2300万元。

2.高山蔬菜产业带

高山蔬菜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适度规模为基础,种植在海拔650米以上山区的商品蔬菜。南部山区海拔650米以上耕地达8万多亩,植被173万亩,是理想的生产高山无公害蔬菜地区。现全县高山蔬菜面积达3万亩,创产值4500万元,已形成新宅为重点的万亩高山蔬菜基地,有3万山区农民从事高山蔬菜产、供、销等业务。

武义高山蔬菜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品质优、无污染、时间差这三大特点:一是品质优。高山耕地的土壤具有适宜豆类种植的优越条件。因此武义的高山四季豆色泽鲜绿、清香浓郁、口感好,营养丰富,从而具有市场竞争力。二是无公害,据浙江大学检测,武义高山蔬菜农药残留低于国际标准,是名副其实的无公害蔬菜。三是时间差。高山蔬菜一般在8~10月上市,此时正是平原、城市的蔬菜淡季,刚好钻了市场的空档。

新宅镇是个农业大镇,具有发展高山蔬菜的土地、气候、土质等自然优势,近年来,新宅镇积极发展高山蔬菜,并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全镇高山蔬菜面积达到1.8万亩,为全县高山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实现收入4240万元。该镇的陈弄村是高山蔬菜的主要产地之一,近年来,该村逐渐尝到了种植高山蔬菜甜头。2005年,陈弄村年总收入为141.71万元,其中高山蔬菜的产值为111.6万元,占总收入的78.2%。可见,高山蔬菜是陈弄村村民的经济支柱。

3.畜禽产业带

武义是传统的畜禽饲养产区县,也是着名特产“金华火腿”的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武义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生产,已形成一条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带,在饲养猪、家禽、牛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如今已经形成以城郊乡镇为重点的畜禽养殖产业带。

该县浙江省着名商标“田歌牌”蛋鸭系列产品,远销杭州、上海、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新近开发的鸭蛋黄卵磷脂填补了国际空白。黄牛饲养先后引进澳大利亚抗旱王、西门答尔牛等进行杂交改良。肉质鲜美、风味独特、无污染、无药残。“万香牌”牛肉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为国内较早注册绿色食品的肉牛产品之一。此外,已注册的“少妃牌”土鸡供不应求。美国王鸽饲养业发展较快,菊欣养鸽场、郭洞生态养鸽场等饲养的肉鸽占居萧山、永康、东阳等地市场。武义还建成了阳光牧场千头奶牛养殖基地。而当地灰鹅体型大、耐粗饲、繁殖性能好,是与“金华两头乌”齐名的地方良种,在浙中地区素负盛名。2005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2.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62%。全县家禽年饲养达471.83万羽,列金华市第三位。全年生猪饲养量34.33万头,列金华市第二位。奶牛存栏551头,列金华市第四位。

4.食用菌产业带

食用菌生产是武义的一大特色产业,其中,巴西蘑菇是武义县新发展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武义食用菌品种中还有草菇、杏鲍菇、椴木灵芝、长梗菇、茶新菇、大球盖菇、鸡腿菇等珍稀菇类。武义现已形成以南部山区乡镇为重点的食用菌产业带。2005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1400吨,产值达5100万元。

武义县真菌研究所、武义新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省武义金星食用菌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多项科技成果和“武香”牌系列产品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国际金奖、全国推荐产品、浙江省优质农产品金奖、浙江市场畅销品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义县真菌研究所所长李明焱通过自己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在研究开发食用菌的技术上做出巨大贡献,给当地食用菌生产者带来致富的福音。

5.花卉苗木产业带

从2001年开始,武义县建立了以武阳、邵宅、桃溪滩等区域为重点的万亩种苗花卉产业带。2001年上半年,1000亩武义温泉生态植物园动工兴建,一期完成400亩,已投资150万元。白阳山550亩茶花物种园已完成嫁接任务,投资300万元。左溪村鲜切花基地50亩已开始筹建,位于郭洞景区附近的武义宝禾生物园兰花组培基地1500亩结合郭洞景区的旅游开发,总投资2000万元的生物园正在建设中。到2002年8月底,全县有从事花卉苗木花农600多户,1000多人,种苗花卉基地3721亩,产值2400万元。花卉苗木产业带造福一方人。到2005年,全县花卉苗木已经发展到1.13万亩,产值达1105万元。

6.蚕桑产业带

蚕桑业是武义传统农业,原主要分布在县城中北部平原、丘陵地区,历史最高年份投产桑园面积1.4万余亩,养蚕2.9万余张,产茧2.3万担,是浙江省29个产茧万担县之一。

从2000年开始武义实施了“北桑南移”工程,成为浙江省蚕桑西进工程八个重点县之一。蚕桑业被作为南部山区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从而使全县蚕桑业较快地恢复发展。2001年全县新发展桑园4218亩,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0046亩,产茧1万担,产值900万元,重新跃居万担县行列。

2003年,武义县桑园面积13318亩,全年饲养蚕种10493.75张,生产蚕茧430吨,产值580万元。蚕桑基地方格簇使用率达90%,每户蚕农为此增加收入200多元。现已形成以桃溪为重点的万亩蚕桑产业带。2005年全县现有桑园面积1.4万亩,有18个乡镇,265个行政村有蚕桑生产,5120户种桑养蚕。全年饲养蚕种12371张,总产量518.9吨,产值1178万元。

7.宣莲产业带

武义县的宣莲是中国三大名莲之一,曾被选为清朝宫廷贡品。武义县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培育,引进了新品种“太空莲3号”和“十里荷1号”进行种植推广,并大力进行宣莲品牌开发,现已注册了“乡雨”、“莲童”、“汤记”等宣莲品牌。目前,武义共有宣莲种植面积3000余亩,年产量约200多吨,产值近1000万元。

8.茭白产业带

武义从2001年开始大面积发展,茭白生产已成为以白姆、王宅为重点的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带。王宅茭白种养中心是武义县茭白产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基地528亩,采用茭白无公害栽培技术和茭田养鱼技术。在2001年浙江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该种养中心生产的“武阳夏雪”牌茭白获得金奖。产品销往上海、杭州、温州等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

9.笋竹两用林产业带

武义县以召开笋竹两用林基地建设现场会的方式建立乡镇示范基地。组织村干部基地专业户观看笋竹两用林的技术要点及发展的经济效益。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笋竹两用林技术。使笋竹两用林的产量、产值都有很大的进步。2001年,武义县笋竹两用林产业带开发建设市级示范基地200亩,县级示范基地2340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出资扶持改建的基地375亩,完成年初规划实施的笋竹两用林基地7348亩的105%。现已形成以熟溪、大田为重点的万亩笋竹两用林产业带。2005年,全县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面积达2.592万亩。

10.瓜果蔬菜产业带

近几年,武义县以壶山、白洋、熟溪、履坦、泉溪等为重点的城郊乡镇、街道办事处,利用区域优势,规模种植瓜果、蔬菜,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

2001年,武义县引进了西瓜、早熟春大豆、毛芋、豇豆等品种试种,建立了早熟西瓜、大棚蔬菜、早熟毛豆、毛芋等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泉溪镇引进新品种槟榔芋,建立300余亩示范基地,平均亩收入达4000余元;白洋街道胡长畈村50余亩美国矮生毛豆示范方,亩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桩塘蔬菜专业村,蔬菜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占水田面积85%,并建立140只蔬菜大棚,全村平均每亩蔬菜收入达700元左右。如今,这些城郊型的瓜果、蔬菜已崭露头角,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瓜果蔬菜产业带。200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9.2万亩,产量达13.52万吨,产值达1.49亿元。

这些产业带在发展过程中虽各具特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因地制宜地在某个地方大规模种植某种作物,形成一个个产业带。这些特色农业产业带构建了武义特色农业的多样化特点。

四、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武义战略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业又是农村发展生产的一个基本产业,农业的发展必将推动新农村建设其他方面的发展。武义县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历届县政府都很注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早在200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补充意见》,决定在今后三年内,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上述十二条产业带项目建设。2003年又出台了113号文件,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作了进一步深化,同时将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由每年的300万元提高到了每年600万元,2005年提高到1170万元,2006年提高到1500万元。此外,围绕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武义制定并实施了五大具有操作性的发展战略:

1.比较优势战略,加快农业结构合理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