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45408800000041

第41章 藏富:富民与强县(1)

武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效究竟如何?农民真的富起来了吗?县域经济实力真的增强了吗?这不仅是对武义经验的检验,也是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展示,更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回应和认同。

(第十五章)富民: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费孝通先生一生的学术、政治生涯都出于“志在富民”的理想。同样,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富民,让农民真正富起来。武义县新农村建设基本达到了富民的目的:东皋村民依靠工业园区的开发从农民变为“市民”;陈弄村民从过去以种粮食维持温饱变为现在以种高山蔬菜来致富;上夫岭下村民通过桐琴镇政府以工辅农的决策,走向富裕。此外,三个农民家庭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和一千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更加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武义人民真的富起来了。

一、从农民到“市民”以东皋村为例

东皋村位于武义县东南部,距县城12公里,现属桐琴镇。东皋自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建村以来,已有1760年历史。全村总面积53平方公里。历史上的东皋村是个农业大村,但是从1998年开始,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农民已经摆脱了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他们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市民”。这得益于村干部1998年做出的一个伟大决策。那就是开发凤凰山工业园区以及随之带动起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1.凤凰起飞

世代以农业为生的东皋人并不满足于仅能解决温饱的现状。与一般农民不同的是,他们具有一股拼搏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敢于追求、敢于创新,他们凭着一股闯劲,终于闯出一条不平凡的路。

1998年,县委、县政府“营造经济洼地,主动接受永康、义乌等发达地区经济辐射”的发展战略为东皋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许多企业陆陆续续地慕名而来,在凤凰山工业园区“安家落户”。1998年下半年开办仅几个月时间,就引进外地企业5家,至1999年底已有20家企业在开发区落户,并已建成投产。进入2000年后,凤凰山工业区又有新的发展,并开始启动第二期开发项目。在开发区的带动下,至2000年12月底,全村工业总产值已达3.16亿元,比1999年又翻了一番。2003年,全村共有企业46家,初步形成了电动工具、防盗门业、金属压延和文教用品四大产业。2003年工业总产值达52个亿,比97年增加了5倍。2005年工业总产值提高到56亿。

凤凰山工业园区的成功开发,给村民带来了实惠,使东皋村的面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村里通过建厂房出租兴办菜市场等渠道,收入显着增加,固定收入从原来的几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9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工业园区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村各种商店、饭店、美容院从97年的90余家增加到现在的218家,全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已达84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70%。村民不仅务工、经商有收入,家里的老房子出租给外来打工者,年租金收入也十分可观,村民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关于工业园区的开发带领全村人致富一事,村书记说:

通过园区的发展从1998年的十五六万到去年的100多万,老百姓的收入从1998年的2000多元到去年的6000元左右,老百姓经商、务工的收入也比较高,特别是老百姓生活条件提高了以后,他们要求改善居住环境,2003年我们的思路是先建新村再改造老村。我们良田都是按人分的。2003年统计了一下从事务工、经商、建筑、搞运输的大概是占劳动力的80%,其余20%务农,我们是从18岁的开始统计的。近几年来人口增加也快,增加了近100多人。像我们嫁出去6个月,户口不迁走,那你就不得享受这里的待遇,有些是离婚的,我们是允许她迁回来的。1998年以前我们村收入来源其实就是茶叶山承包、柑园承包、农作物的承包,总共加起来是十五六万块钱。那时候人均收入2000元。

依托工业园区的发展,如今的东皋村正如一只美丽的凤凰展翅而飞,飞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迈向城市化

东皋村农民不仅从农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而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大大提高。同时,他们还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村庄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往日宁静的村庄,如今变成了热闹的集市。从学校、医院、商场、邮电局到各种行政单位都集中在东皋村这片热土上,各种设备非常齐全。走在东皋村的街道上,我们甚至以为是走在繁华的城市里。东皋村正向城市化的目标迈进。

首先是村庄卫生环境的改善上,1996年至1998年,村里投资20多万元,浇筑了全村街道巷弄的水泥路面,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1998年又投资6万多元,对全村的水塘水沟进行了全面清理,同时成立4人组成的清洁卫生队,轮流打扫村区街巷公共场所卫生,清理垃圾。使整个村容村貌保持整洁卫生、文明有序的状态。

其次,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近几年,东皋村先后筹集资金近400万元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1992年投资20万元(其中主管部门支持12万元)兴建东皋集贸市场;1999年又把街路菜市场改为棚架菜市场。1993年投资4.5万元修建道路、路灯;1994年至1995年投资55万元兴建村综合楼,并投资13万元进行电路改线;1996年投资18万元安装有线电视,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2%;1998年投资155万元新建横跨清溪的两座桥,投资12.3万元对东皋小学校容进行改造,投资9.8万元建成公益性公墓并免费提供服务。2000年,进一步加大村镇建设力度,除继续完成菜市场扩建及新大楼建设工程外,还将进行村3400平方米的厂房建设、村中心幼儿园建设、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总投资在100万元以上。

2003年东皋村确定了“四个一”工程,即:一是建好一个拥有67幢别墅的东皋新村;二是造好一条21米宽800米长的商业街;三是协助建好一个4万平方米的废旧材料综合市场;四是建好一个能接纳500多人,占地4万多平方米的下山脱贫新村。该工程现已经基本完成。

最后,村里各种学校、医院和行政单位等设施齐全。以东皋为中心的教育事业,形成具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配套组成的规模。1962年开始在东皋村设立桐琴区卫生所,1968年改称桐琴区人民防治院,1973年改为桐琴区卫生院,1992年撤区扩镇后改称为东皋中心卫生院,简称东皋医院。院内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口腔科、妇产科,以及放射、手术、心电图、超声波、针灸推拿等科室,医疗设备比较齐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此外,桐琴公安派出所、东皋人民法庭、桐琴财税所、农业银行东皋分理处、桐琴粮管所、桐琴供电所、桐琴变电所、东皋供社、东皋邮电所、桐琴信用社东皋分社等行政事业单位都已驻扎在东皋村,为东皋人和外来打工者提供各种服务。

经过努力,各种荣誉接踵而来。1999年以来,村党委连续四次被评为县“五好”党支部;1999年被命名为县“小康村”;2000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示范村”;2004年6月被评为省五好村党组织;2005年1月被金华市委、市政府评为“全面建设小康建设示范村”。曾七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程东良,于2000年被中共武义县委评为富民书记。这些荣誉都在告诉我们东皋村的辉煌。如今,漫步在东皋村的每个角落,不论是在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或是在热闹的农贸市场,甚至是在一个个商店、超市,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许多东皋村人,可是我们已经不敢轻易地一眼断定他或她是否仍然是个纯粹的农民,实际上,大多数的东皋人所从事的职业和遵循的生活方式与城里的“市民”已经相差无几了。

二、从种粮到种菜:以陈弄村为例

当我们的车子来到陈弄——这个座落在距镇政府所在地20华里的新宅镇版图的西北角边陲、海拔650米的小山村时,只见眼前是村委会办公大楼,而楼下的广场上,一辆大卡车停在那里,几个人正在把一袋袋四季豆搬到车上。不远处,许多村民正在与收购四季豆的讨价还价。仿佛一个小农贸市场,好不热闹。原来,这就是高山蔬菜专业村,我们来得正是高山四季豆收获的季节。当地人说,这段时间村民一天里有四大忙:“早上收获忙,上午卖菜忙,下午管理忙,晚上算钱忙”。然而,因为有了收获的喜悦,即使再忙再累,人们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据统计,全村现共有210户村民,570人,拥有耕地512亩,其中水田452亩,旱地60亩,山林总面积2355亩。土地总面积3838亩,合2.56平方公里。2005年人均纯收入2596元。相对于前几年的情况,收入水平提高不少。这归功于村里对高山蔬菜的开发。

全村于1999年开始发展高山蔬菜,由于担心销路不好,一户人家就种一亩左右的高山蔬菜。1999年7月以后、8月初开始试种,扶贫办的领导带浙江农科院郑元林老师到该村讲课,指导村民种植高山蔬菜。2000年全村开始大面积发展高山蔬菜。2000年以四季豆为主,2001年陈弄村开始种蕃茄、长瓜、生姜等农作物,还发展了170亩的集体茶园。2004年,又发展了高山西瓜。根据郑元林老师的考察,这里的海拔高,土壤多是沙子土,种出来的西瓜比其他地方种的西瓜味道更甜美,因此这里的西瓜基本上销往上海。从此以后,高山蔬菜的品种和面积都有很大发展。全村水田面积530多亩,除100多亩种植水稻外,其它都种西瓜、四季豆、蕃茄等高山蔬菜,农民的收入每年仅四季豆都有6000元以上,多的有12000元以上。对于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党支书说:

我们这里在家里的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基本上都去外面打工了。刚开始的时候外乡人来我们这里种高山蔬菜也有的,年轻人是觉得在家里种田身份低,其实在外面打工要开销,你钱多钱少也都要花的,跟家里是不好比的。我们家里如果做起来是10000元,我自己就两个人,去年就是种起来四季豆有12000元,加西瓜2000元多一点,再加蕃茄,我去年的毛收入就有16000多元。我们种高山蔬菜前都养猪,其它收入就是到外面去打工当苦力。那时候的收入可想而知,很低的。我说的在家的都是有一些年纪的人,一年种上高山蔬菜有个5000元以上的收入也就差不多了。平均每个人有8分的水田,山地面积就很大了,讲不出的,没有面积的,山是世代都种的。

我们农户基本上都围绕种高山蔬菜,冬天我们要做准备工作,我们这个高山蔬菜,正月我们就要种马玲薯,大概是五月就可以收。收了马铃薯以后,到了5月份,一个就是种水稻,一个就是种高山蔬菜。高山蔬菜都是五月下旬种下去,然后7月上旬就可以上市了,我们新宅镇的高山蔬菜上市的时间就是7月上旬到九月下旬、十月上旬都有的。

种植高山蔬菜需要一定的技术指导,如今的陈弄村已经成为高山蔬菜示范村,大规模地种植,同时他们请有专门的技术专家和科技员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如他们聘请浙江大学老师为高山蔬菜合作社的名誉社长,省农科院的郑元林老师等为技术顾问。有了技术指导员,村民就可以避免过去那种盲目种植高山蔬菜的弊端了;依靠科学技术,高山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都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

在种植高山蔬菜方面,今年3月17日村里组织成立了高山蔬菜合作社,这是全县唯一的高山蔬菜合作社。它的作用一是帮助农民引进新品种;二是收购高山蔬菜,并销售到市场,让农民种菜吃下定心丸,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帮助联系科技人员,宣传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目前有37人入社,入社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合作社的曹子旺理事长所说的:“合作社的社员起码有两亩以上的田地才能参与我们合作社的。如果是搞营销的就是要经常在市场里跑的,知道外面行情的,才可以入社。”曹理事长是收购高山蔬菜的负责人,他拿出近几天的收购帐单给我们看,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该村村民种植高山蔬菜的数量和面积等情况。

卖家基本都是陈弄村人,最多的有一天收入76.1元,最少的一天收入1元多。这说明不管他们每天从地里收回多少四季豆,都能在当天全部卖给收购站。曹理事长介绍说他们每天都要收购3万多斤四季豆。

大力发展高山蔬菜后,陈弄村的基础设施和整体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如《陈弄村志》里的大事记所记载的那样:

——1999年9月,陈弄村被武义县人民政府定为高山蔬菜专业村,并授予匾牌一块。

——2001年陈弄至大莱的公路建成,正式通车,同年停车场地面硬化(即浇成水泥地)。

——经依法审批,陈弄村上半畈于2001年8月开发,公路边建起幢幢洋房,从此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1958年广播与电话同线传输,1968年广播专线,1972年建村广播室,2004年为有线调频广播。1999年9月建起小有线电视,可通过卫星接收到7套电视节目,2003年与县有线联网,可收看32套电视节目。

——2005年陈弄村建成生态公厕两座。村庄整治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全县首批村庄整治村。村内主要路道实行硬化,并安排2人常年打扫,使村庄保持干净、整洁。

——2005年8-9月间,作为“康庄工程”由国家出资,梁上线县道公路全线浇成水泥路,从此一条宽5米的路面硬化的公路贯穿陈弄村东西。

由于修了路,每天有五趟公共汽车在村口与县城之间往返。从村里到县城要七块钱路费,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县城,交通非常方便。此外,种植高山蔬菜后,村民就有钱来建房子。比如公路旁边那排整齐的砖瓦房,村里人说都是通过发展高山蔬菜才能建起来的,所以别人称之为高山蔬菜房。同时,种高山蔬菜具有季节性,所以很多村民在一年中既种高山蔬菜又外出打工赚钱。一般是高山蔬菜收获后,村民就外出打工,打工与种植高山蔬菜两不误。因此,农民的收入就多了一条渠道。高山蔬菜的发展带给陈弄人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

三、工业反哺农业:以上夫岭下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