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45408800000045

第45章 藏富:富民与强县(5)

从上述一系列的数字中,可见武义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国排名从2000年的407位上升至2004年的189位。

2.公共财政回馈社会

武义县经济实力增强后,财政收入年年上升。武义财政实现了从讨饭财政到吃饭财政、再到公共财政的转变。正如武义县财政局李国旗局长所说的那样:

从财政收入来看,几乎每年上一个亿的台阶。统计口径有个变化。前年武义因为地方承担了出口退税,有3401万,如果加上这3401万的话呢,等于说跟大前年的统计口径一样的话,实际上是6亿多。资金这一块,原来武义属于讨饭财政,就是养人都养不过去的。过去只有几千万的收入,地方收入更少,这些钱就是养干部、养教师。当时还养不过来。后来是吃饭财政,就是说基本上能维持这些人工资、开支和机构的运转。最近五年已经从吃饭财政慢慢地走向公共财政,人头经费大概是转变为2亿多元,今年是2亿4千多万。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县里的财政收入除了能满足正常开支外,还能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改善。武义财政从讨饭财政到公共财政的变化给全县人民群众带来了莫大的实惠。当县里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地回馈于社会的时候,这个县就进入了“强县”的行列了。武义县正是如此,这几年以来,县财政开始反馈于社会的公益事业方面。特别是在支农投入方面大辐增长。

总的来说,“十五”期间县财政累计筹措预算内外支农专项资金达46186万元。其中,预算内支农专项资金18168万元,预算外支农专项资金28018万元。武义公共财政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武义财政收入不只是支援农业,还支援了工业、教育、欠发达乡镇的机构运转等各个方面。武义公共财政是名副其实的“公共财政”,它的重大投入项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方面

首先,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十五”期间累计拨付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含标准田建设)资金23568万元,共完成土地整理面积18.76万亩,建成标准田面积152718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5098亩,取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18077亩。筹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流域治理及多种经营项目资金4250万元。

其次,兑现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从2004年起,两年共拨付粮食生产财政直补资金81.83万元,拨付大型农机具购置补助资金162.52万元,2005年武义县还试种了超级稻基地5000亩,通过政策扶持,全县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连续两年获得增长。2005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6.48万亩,总产量达到9.02万吨。另外,两年来县财政共拨付禽流感扑杀补助资金及工作经费126.81万元,家禽业贷款贴息补助资金29306.53元,保护了农民利益。

最后,2004年武义县就开始免征农业税,200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该县以县委一号文件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免征农业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各项税费的全面取消,以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各项监督机制的建立,目前,武义县农民税费人均负担仅为4.12元,大多数农民基本上实现了零负担。

(2)村庄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

从2003年开始,县财政每年从年初预算内支农专项资金中安排近2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机耕路和农村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又专项追加200万元专项资金,完成了71个村的饮水工程建设,解决和改善了36463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

首先,全面实施“五大百亿工程”。从2003年开始,共争取省财政支持的“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水”、“万里清水河道”等专项资金1182万元,其中:“千库保安”工程专项资金764万元,三年内完成了15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千万农民饮水”工程专项资金195万元,完成了王宅、履坦两大区域农村自来水管网工程的建设任务,桃溪镇区域的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建设于2005年全面启动;“万里清水河道”整治专项资金223万元,完成了62.4公里的河道疏浚、护岸等整治任务。另外争取省财政支持的源口水库灌区“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灌溉”工程专项资金161万元,同时,2005年源口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中央财政农发资金790万元和省财政配套资金640万元。

其次,全面启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工程。从2003年开始,三年内县财政累计投入4100万元资金用于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投入资金从2003年的30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到2005年底止,全县累计有123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其中重点整治的有71个,一般整治的有52个,有49个村通过了县级村庄整治合格村的考核验收,其中杨岸村还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金华市首批十大“魅力村庄”,还有桐一、东干、界首、郭下等村被命名为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全县已有58个村开展了生态村建设,建设了一批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池、排污管道和生态公厕。上述工程的启动和实施,村庄面貌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对此,县政府还出台了生态村建设工程的奖励机制,对生态村建设进行奖励:按期完成生态村建设,通过县级验收合格,被命名为县级生态村,并建立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每村按户数以奖代补,每户补助30元,其中经济欠发达乡镇每户补助50元;通过市级生态村验收命名的,每村奖励3万元;通过省级生态村验收命名的,每村奖励5万元。

最后,对村办公场所的支援。根据省委组织部等七部门《关于抓紧做好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办公场所问题有关工作的通知》(浙组[2005]25号)精神,对74个村级组织办公场所问题,经费采取省里补一点、县里出一点、结对部门帮一点、乡村两级筹一点的办法解决,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标准为2.5万/村,县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111万元,平均补助1.5万元/村,各乡镇(街道)则根据财力状况确定对每村不少于1万元、0.8万元、0.5万元三个档次的补助标准。另外,县财政还安排51.5万元资金,对全县103个亟待改进的办公场所进行补助,平均每村补助0.5万元。2005年还拨付了35万元补助资金用于解决贫困村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困难。在这些财政的支持下,村级组织得以正常运转。

(3)教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