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孩子培养成才
45431700000030

第30章 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的人(2)

公正无私,是一种办事公平、公道、正直、正派,不偏邪、不自私的道德品质。孩子具备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应努力做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一事当前应先集体而后个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尊重、关心和热爱人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公正无私的品质。

不断提升孩子的智力素质

智力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利刃,一个人的智力高低直接影响到他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确保认识活动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聪明智慧功能的心脑特征的综合。一个人智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挥与发展。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最主要的是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智力是人类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进行创造性思维,并创造出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的心理素质。

1.智力的内涵

智力通常也叫智能或智慧,它是人的大脑的功能,也是一种心理特征。它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它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方式表现出来。

对智力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热点。由于智力因素涉及人身心的多方面发展,且影响智力的因素很多。所以对于智力的概念,心理学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智力是指一个人高级抽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认识程度。

(2)智力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潜在能力,尤其是适应新环境的潜在能力o(3)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4)智力是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我们认为智力的本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按客观需要有目的地改善自己的能力;二是人类成功地改造自然的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一方面认识了自然界的规律,另一方面这种劳动过程又促进了人脑和人的智力的发展”。这一智力的本质观点指出,那些智力出众的人,都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身、自我发展的人。他们不但学习他人创造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他人的思维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更新,促进智力的发展。

2.智力的测定

为了能对人的智力水平有一个定量的评定,心理学家发明了智力测验,尽管人们对智力测验仍有不同的看法,但目前仍是一种较科学的被公认的智力测定手段。

智力测定的做法是:心理学工作者经过抽样调查,拟出若干测定题,在一定区域内制定它的常模,这样每一组测定题就代表一定的年龄水平,然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智力(IQ)。

例如,一个实足年龄为6岁的幼儿,如果他能正确解答6岁组的全部题目,那他的智龄就是6岁,智力为6/6×1=100。如果他能答对7岁组的全部题目,他的智力就是7/6×100=117。

利用智力来评定人的智力水平时,智力越高就表明智力水平也越高。

但是,智力测定的只是智力中的一部分能力,而一些特殊的能力,如创造能力、绘画能力、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在一般的智力测定中无法反映出来,需要利用专门的单项测验来测定,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

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人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离开了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智力的发展。人比其他动物更聪明,首先是因为人的神经系统以及大脑乃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其结构极其复杂,其功能非常齐全,具有任何动物无法比拟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人类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天然特征。然而遗传素质虽是智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但不是智力本身。“天赋”作为先天生成的解剖生理机制,不能现成地决定智力。

(2)后天的环境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大脑为人类智力提供了发展的可能,但这只是一种遗传潜能力(即如果得不到即时的开发将逐渐丧失的一种能力)。

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是随着大脑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而大脑的活动是在外界各种信息刺激下进行的。外界刺激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大脑的活动也越积极,注意力越容易集中指向那些刺激物,作出应答性的反应活动。随着外界刺激信息的不断作用,大脑不仅认识了更多的信息,而且各种相应能力也得到发展,智力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对于学前儿童,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其他各种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父母关心儿童、耐心教育并给予必要指导的家庭里,儿童智力发展迅速,孩子在智力的许多方面有良好的发展;相反,不太关心儿童,对孩子的发展放任自流的家庭,儿童智力水平偏低,许多能力发展水平低于正常同龄人。

(3)教育对智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环境的影响决定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在这些影响中科学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只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经过专家精心设计与指导的教育训练,才能收到理想的智力开发的效果。不少家长之所以在培养孩子智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是因为采用了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

关于教育要指导智力的发展方向这一点,人们对此的关注还不够。现在,虽然有不少家长对儿童进行早期家庭教育,但大多数教育的效果甚微,原因就在于他们培养儿童智力的方向和方法不对。

早期智力培养有利于孩子成才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智慧与智力不断积淀与发展的历史。智力对人类社会与个人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中外很多学者都对智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内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众多的探究。那么,究竟智力的本质是什么?其构成要素又如何?下面将为您释疑解惑。

智力虽然有先天的因素,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后天的早期开发。因此,要使孩子出类拔萃,父母千万别忽略及早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

智商是智力商数(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简称。它是指一个人智力的水平和程度,是测试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尺度。

1.智力的特征

所谓智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聪明、智慧,心理学上又称之为智能。它是指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反应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智力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智力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智力的最重要的特征。独立性与依赖性相对立,个体只有具有独立性,才可能有主动性、探求性和进取性。一个人如果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自觉能动地去反映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及其自身,也就根本无从体现智力的作用。就一般人而论,学习、工作上的成就如何,都同他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工作能力分不开的。没有独立性,就无所谓智力。一个人即使有很好的先天素质,如果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思想上和行动上总是依赖别人,智力也无从得到发展。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智力的集中表现,是智力的首要特征,也是开发智力的关键所在。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孩子独立地进行学习,就能激发智力的独立性,就牵住了开发各种智力因素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

(2)智力的灵活性。所谓智力的灵活性,是指在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也能独立地、顺利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灵活性在观察、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引起联想、建立联系;善于从不同方面来思考问题并寻求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自我调节,迅速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进程。在操作、操练活动中,灵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迁移”所学知识并处理“变式”问题。所以,广泛而恰当地运用知识、经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灵活性的重要特征…急中生智”是灵活性的典型表现。

(3)智力的创造性。它主要表现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广泛地运用联想,深刻地进行思维,发现和解决别人从未发现、从未能解决的问题,在已知领域中有所突破,在未知领域中有所创新。创造性的特征是探索、进取、突破、创新,它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大凡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的智力因素。

(4)智力的差异性。智力总是个体的,它的个别差异很突出。不同的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不同,表现的早迟也不同,有的人早熟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终生平平。不同人的智力,在活动和能力方面的体现也大不相同。有的人在各方面的活动和能力都表现出非凡的智力,这是少数的天才;有的人在某些方面和某些能力中表现智力的因素较多,而在另一些方面却表现极少,这是多数的情况;有的人智力在某些方面很突出,而在其他方面甚至是白痴,这也不足为奇;智力低能者只是极少数。总之,只要是身心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智力,都需要开发。所谓“差生”的智力,多数是被灰尘和泥沙盖住了,淘去泥沙,金子就在下面闪光。

2.人的智力水平的差异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但究竟是什么决定着孩子智力的高低呢?一般来说,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因素主要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社会环境因素,三是教育因素。这三个因素在儿童智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地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一个小孩聪明与否就看它的综合表现。为了让年轻的父母能对这三方面的关系有个清晰的了解,我们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它传递着祖先的许多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一一大脑的特征。这些通过遗传而传递给下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称为遗传素质。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指出:智力超常和天才往往是家族聚集现象,父母与子女的智力水平相似,单卵双生儿智力近似率为84%,双卵双生儿近似率为60%。这个现象即说明智力与遗传的相关性。

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智力差异的一个方面。这个素质后天的人力可改造,因此,父母们不必悲观。这个差异对于小孩的聪明程度的影响很小。遗传素质只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真正智力的发展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中塑造的,除了患有智障的儿童,绝大多数儿童都具有智力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总的来说,个体遗传差异存在,但不大。我们见过的双胞胎,他们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并无大的区别,然而他们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却往往差异很大。因此我们要对遗传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不是严格的“龙生龙,凤生凤”、“将门出虎子”。每—位父母都没有理由对孩子的遗传素质因素悲观。

(2)社会环境因素。

遗传素质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却不能预示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成就。后天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条件,提供了儿童智力发展的现实土壤,极大地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生子的遗传因素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调查表明,如果双生子生活在差别很大的环境中,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会大得让人惊奇,难以置信。

一般来说,具有正常遗传素质的儿童,其智力是随着大脑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大脑的感知模式能说明一个儿童大脑的发展状况,如果感知的内容丰富且精彩,对儿童大脑不断形成新的刺激,激活儿童大脑的机能,使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反应状态中,智力的发展会很快;而如果处在一个单调刻板的社会环境中,其智力发展明显因刺激的减少而受到压抑。著名的“狼孩”悲剧想必大多数父母都知晓,这就是环境的关键性作用。

就儿童而言,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邻里、伙伴等,但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孩子的温床——家庭。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站就是家庭。家庭给了孩子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的结构、经济状况,家长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都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合理地组织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因素。

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庭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有一份研究成果指出:儿童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人的智力发展的一般方式是,5岁以前约有50%的能力,5岁到8岁能发展30%,余下的20%在8岁到17岁时获得。

现代孩子教育理论提醒每一位初为人父人母者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期0~5岁。在中国许多的落后地区,很少有父母自觉地、有计划地、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培育,实在可惜。

德国诗人、大作家歌德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重视审美教育,经常带他参观著名的建筑物、图画,一面欣赏美的浮雕,一面介绍它们的历史,以培养歌德对历史和艺术的爱好;还经常向他讲述游历过的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他对地理的兴趣;歌德的母亲几乎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头一天讲完后,让他自己想下面的情节,激发歌德的想象力。就是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培养出了一位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于一个生活窘困的鞋匠家庭,幼时听父亲读《天方夜谭》和拉封丹的寓言,那神奇的故事从父亲的口中流出,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在对那些故事的想象中邀游。这位童话作家丰富的创作想象,从小便开始了。

俄国著名的革命文学家高尔基从小是一个穷孩子,在他如痴如醉自学之前,是外祖母的口头文学为他上了“作家入门课”。

“教育比门第更为重要”,家庭是孩子早期教育的关键场所,父母是教育的关键角色。一个孩子,当他诞生到世界上来的时候,额头上并没有标着“天才”的胎记,但是,只要他们不是白痴,只要享受着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可以变得聪明可爱,可以成才。鲁迅说得好:“即使是天才,生下来时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每一位父母都应坚信这一点,努力就不会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