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4546800000108

第108章 后记

穷四年之力,做了这本《鲁迅读过的书》,算是有点规模。有人发问:鲁迅,他做了什么,值得你下这么大工夫去给他“打工”?你去看看,网上有多少人在骂鲁迅?云云。

民国鲁迅,是我最欣赏的人物之一。他身上那一股“民国范儿”让我总是心生敬意。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主要还是看他贡献了什么,不是看他多有“范儿”。骂鲁迅,实在是因为不了解鲁迅的重要贡献。就这个意义上说,朋友的发问是个真问题,值得回应。

我注意到鲁迅有七大贡献。

一、思想贡献

鲁迅的思想贡献是多样的,荦荦大者如下——他对“立人”要务的鼓吹,是对传统中“国家至上”观念的极大颠覆。

源于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在鲁迅这里得到了一次酣畅伸张。他虽然没有专题讲述自由主义,但他的言论主张与自由主义有奇妙的相契之处。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评,与西方倡导的“理性批判”是知识分子的同一种道义担当。鲁迅从政治层面进入文化层面,寻绎、钩沉、提炼出种种“形象”和“现象”,要中国人直面自我,从此明了民族性格之窳败、陋劣的一面(暂时省略光荣、强健的一面),因此而发人深省,为当下寻得疗救的良方提供一份“诊断报告”。

之所以有此思想贡献,很大程度上源于古圣先贤的忧患意识。略有不同的是,鲁迅将“忧患”置换为“忧愤”。因此,鲁迅较之古圣先贤更为犀利、深刻。这方面,鲁迅与保守主义时贤气质相通。百年来,中国开始直面全球化。当此之际,富有中华本位意识之文化托命之人,描画了种种思维图像,郑观应有“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说;沈寿康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张之洞有“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说;王韬有“器可变道不可变”说;章太炎有“比类知原,别创新律”说;梁漱溟有“世界文化三路向”说;熊十力有“体用不二”说;唐君毅有“返本开新”说;牟宗三有“自我坎陷”说;汤用彤有“融会新知,昌明国故”说;等等。这些意见,都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历程。鲁迅也在这一谱系中,他的意见就是:“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赖此,鲁迅进入了保守主义思想者行列。

说鲁迅“激进”,那是他的一个向度;作为一个复杂的思想者,他还有保守主义向度,这是八十年来“鲁研界”不曾瞩目的一个思想陌生地带。

二、人格贡献

鲁迅可能是民国初期人物中最具轴心时代气质的思想者。他写作,独往独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诱惑他、左右他。连“胜利”

这类现世目标都不能让他倒下。他在恒久的孤独中,不计成本地“挺住”,抗拒随时倒下的欲望,自我咀嚼历史与当下之文化秘密,几乎就像一个雅典的先知。

他加入民权同盟、加入左联,事实上可以看做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努力,并不影响他的独立精神。事实也证明,鲁迅的“左倾”行动一直是以“独立知识分子”而非“右派”“左派”面目呈现于世人的。

“独立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类型中,是一个增量贡献,此前没有这样的人格类型。即使在野的儒家圣贤人物,也多依傍于某种经典或门户。而鲁迅,虽然出自章太炎门下,虽然也读圣贤书、读马列书,但他在恪守旧学的同时,却将“独立”性凸现出来。他不属于旧学,也不属于马列或“左联”,甚至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他属于他自己。

鲁迅,以他的存在构建了独立人格的近代模型,让今人后人都看到:作为一个识字人,可以有怎样的可能性?

三、文学贡献

将小说推演为一种白话文体,鲁迅发其端。将杂文推演为一种流行文体,鲁迅成其大。小说的极致是给世界一个人物。犹如莎士比亚给出了哈姆雷特、塞万提斯给出了堂吉诃德、契诃夫给出了套中人一样,鲁迅给出了阿Q。昔日曾有“典型人物”说,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套中人、阿Q等等,就是文学艺术长廊中的“典型人物”。文学创作,特别是叙述文体(小说、戏剧剧本等),给世界一个人物,是终极贡献。这方面,在现代中国,除了鲁迅,还没有谁能够给出更具影响力的文学人物。

阿Q之外,孔乙己、祥林嫂也是两个“典型形象”,至今影响不衰。人物形象之外,鲁迅创作更有“白描”方法介入,在小说、散文、杂文方面用了最为简省的笔墨,却给出了极为丰富的信息,以至于一部鲁迅著作集,具有几乎近于神秘的性质——即使就文学创作而言,也没有人能穷尽鲁迅。

杂文文体古已有之,但在鲁迅手里,成为近代中国的流行文体。杂文中,鲁迅将学术、时政、文论各种内容纳入,极大地丰富了文坛体裁和题材。

其他如散文、历史小说、旧体诗等文学成就,也都已经影响了文坛多年。

鲁迅的文学,已经进入了文化。中国近代文学史、文化史,鲁迅都是独占章节的人物。

四、翻译贡献

近300万字的翻译文字证明着鲁迅“直译”的翻译理论。无论现代翻译如何讲述自己的合理性,“直译”在我看来,仍然是有效导入异域文化的直截手段。那些夹带了个人佐料的“意译”未必不美妙,但我疑心会流失原文本的风格信息。“直译”可能不那么流畅,但确是抵达原文本文化的可靠桥梁。所谓“信、达、雅”(后人又加上一个“化”),前提毕竟还是“信”。鲁译在这方面较之他人给予了更多倾斜。我能理解他的“拿来”之公义。

鲁译文字的“磕磕绊绊”在我看来,正是鲁译不愿意媚俗的冷硬美妙之处,与鲁迅创作的风格是一致的。

五、学术贡献

鲁迅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之有《史》,《中国小说史略》为开山之作。这一大学术贡献,不惟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日本、欧美。欲了解中国小说之“史”,《中国小说史略》是一个无法绕开、回避的巨镇。《中国小说史略》对历史小说的评价,文字往往不多,几十字到几百字而已,但却堪称字字珠玑,不可移易。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小说评价,是鲁迅也是中国“集部”最重要的文学思想遗产。它的功能相当于《四部提要》,但却比《四部提要》更精准、更凝练、更启人心智,也更具美学价值。

鲁迅的古籍整理非常丰富,约有数百万字之巨。其中以《嵇康集》用力最勤,贡献最大。

鲁迅最多也最精湛的学术贡献,是散见于杂文中的学术见地。约三百万字的杂文创作中,涉及学术见地的约近百万字。他将恒年思考的学术问题用浅显、幽默的文字表述出来,回应着一个个学术问题。我倾向于认为:鲁迅创造了以杂文替代学术论文的文体。这种贡献,是习惯于高头讲章的“学院派”们理解不了的。

六、艺术贡献

鲁迅的书法一流。今天有《鲁迅手稿全集》、《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和《鲁迅辑校石刻手稿》出版。除了内容意义之外,这些手稿还证明了鲁迅作为“书法家”的存在。他的小楷、行书,达到了自然、醇穆之境,但鲁迅一生不以此自重,故“书法家”之名为“思想家”、“文学家”之名所掩,这也是历史上“多能”之贤的共同命运。

鲁迅推动版画事业在中国的展开,其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算高。在此领域,鲁迅更欣赏粗犷凌厉的黑白版画,省略了种种细腻,特别具有黄钟大吕的美感。

鲁迅还与郑振铎合作,整理出版了笺谱两种(《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填补了这个艺术领域的空白。

鲁迅还实践过书籍的封面版面设计,后人统计,计有数十种之多。譬如《呐喊》小说集,总出二十多版,第四版的封面即为鲁迅设计,书名反白处理,作者署名由原来的宋体字改成鲁迅手书隶体。其中有很多作品,值得今人研究。

七、金石贡献

鲁迅对汉代以来的碑刻有过系统整理。鲁迅整理过大约5000多通碑石拓片。近年出版有《鲁迅辑校石刻手稿全集》,总3函18册,抄录校勘石刻790余种,手稿1700多页。其中90余篇校勘释文,参考了王昶《金石萃编》、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罗振玉《金石萃编校字记》等,对整理的拓片做了更精密的学术整理。

以上七大贡献,有其一,即卓荦不凡,足称大家。按鲁迅之七大贡献,我愿择要私谥先生为: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窃以为,先生有此三个“谥号”足矣——而以往所谓“革命家”“战士”之类不与焉。

我为什么要为鲁迅“打工”?鲁迅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是一个贡献卓著的人物,因此值得深入研究的“现代士大夫”。此即我考究民国鲁迅阅读史的动机所在。

金纲

2011年5月28日于天津梧桐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