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无涯丛书-世界名楼
45509000000013

第13章 大理三塔

位于大理城北约两千米处有一大二小三座塔,合称“大理三塔”。雪峦万仞、按银洒翠的点苍山峙其后,波涛万顷、横练蓄黛的洱海嵌于前。三塔本是依崇圣寺而建,所以又名崇圣寺三塔。如今古刹已灰飞烟灭,三塔却历久犹在,高高耸立,形如鼎峙,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巧妙地装点着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三塔中最高的塔,也是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三塔呈弧线轮廓,外形优美,结构精致。塔内为空筒十六层,沿内部“井”字形交叉术骨架攀登可以到达塔顶。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据说,千寻塔塔顶上原铸有四只巨大的金鹏鸟。因为大理以前是龙住的水潭,而龙最敬畏高塔并惧怕金鹏鸟,所以人们建塔于此,并悬巨鸟于塔角来将蛟龙镇住。

千寻塔的基座呈方形,上下分两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照壁后有云南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记》。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则在近6米处。塔墙厚达3.3米。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层为塔顶。塔顶高8米,约占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耸的塔刹,使人有超出尘寰、划破云天的感受。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安有击风锋;其下为钢骨铜皮的相轮;最下为覆钵,外加莲花座托。塔顶四角,原有金鹏鸟,现金鹏已无存,复修前仅残存金鹏鸟足。千寻塔中空,置有简易木梯,可达塔顶。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小塔,是八角形10级密檐砖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1至8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基座亦为八角形。两小塔间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三塔旁,原本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据《南诏野史》《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崇圣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 400,铜40 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佑,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840年),费工70 8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 514斤。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大理三塔

大理是地震频繁的地区。除了1925年千寻塔的塔尖曾被震落外,三塔其他部分经风吹雨打仍完好无憾。197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三塔进行了精心维修。由于大理三塔在各代都曾进行修缮,在维修过程中,于千寻塔塔顶和塔基内清理出南诏、大理时期的佛像、写本佛经等文物60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一尊金质造像,重1 135克,高0.24米。此外还有刻字铜片,佛经,各式铜镜,各种药物,如朱砂、沉砂、檀香、鹿茸、珊瑚、云母等。这些实物,为研究南诏、大理时期的历史、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