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的大型宫殿基址现已发掘两座。其中1号宫殿基址平面为正方形,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为一高台式夯土台基。它的中部偏北有一长方形台基,上面原来建有一座殿堂。2号宫殿基址平面为长方形,形制与1号基址相仿,规模略小。主殿后部地下发现一座:大墓,墓室面积20余平方米,深6米余,可惜已被盗掘。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从形制到结构都表现出早期宫殿的特点,很多为后代宫殿所沿用,它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遗址发现一处大型铸铜作坊遗址,出土大量坩埚残片和铸铜工具,是目前所知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处大型铸铜遗址。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遗址目前还没有发现大型墓葬,但它毕竟是盛极一时的夏王朝的国都,在一些中小型墓葬和居址中仍发现不少文物精品,如青铜爵,青铜斝等,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形制古朴庄重,堪称国宝。遗址中还出土有数面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其中一件用200多块绿松石镶嵌而成,制作精美,表现出极其熟练的镶嵌技术,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出土的玉器亦是超凡脱俗,风格独具,器形有圭,璋、琼、脷、戈,刀和柄形器等,其中一件柄形器有上、中、下三组兽面纹,饰两组花瓣纹,兽面用单线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技法雕成,线条流畅自然,庄重典雅。还有七孔玉刀,也是二里头文化中重要的王礼器之一。
遗址出土陶器很多,在学术研究上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这些陶器中有器形硕大的大口尊,肩部抽象立体兽头一对,庄重威严,也有形态怪异的透底器,肩饰6条长龙,挺身抬头,气势昂扬。这些器物与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铸铜遗址相映成辉,无不洋溢着王者气派。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是继1950年郑州二里岗之后夏商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它不仅从考古学上证明了复王朝的存在,而且为进一步探讨夏商关系和进行夏史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古老的稻作居民遗址——彭头山
湖南省澧县县城西北的一处叫作彭头山的小土岗,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遗址。198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澧县文物管理所正式进行了发掘,发现有居住址、墓葬、灰坑等遗存。
彭头山人居住的房屋有大型地面建筑和小型半地穴式建筑两种。地面建筑一座,平面近方形,面积约为33平方米,门可能位于房子的西南角,房基由黄色黏土掺和数量较多的粗砂筑成。半地穴式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圆形,灶址设在室内北端,用红烧土颗粒加黏土堆筑而成。发现墓葬18座,墓穴小而浅,死者多属二次迁葬,墓内不见骨骼。随葬陶器数量1~4件不等,体形较大的器物均被砸碎。一次葬的墓也有发现,墓内保留骨架,随葬有石质装饰品。
出土遗物有陶器和石器等。陶土中掺和大量稻壳,稻谷和其他有机物,陶胎呈黑色或深灰色,但器表内外全为红色,似涂有红色陶衣。大多数器物上装饰绳纹,还有剔刺纹,戳印纹、刻划纹等。体积较小的陶器多直接捏塑成形,较大的陶器多用泥片贴塑法成形。器形有深腹罐、双耳罐、盘、钵、釜、支座”碗,碟、盆及三足罐等。器物造型简单,普遍特征为圜底,无沿、厚胎、厚底,唇N装饰绳纹。石器以砾石为原料,有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小燧石器三类。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磨制石器普遍加工较精细,通体磨光,主要器形为装饰用的石棒和钻孔石管等,生产工具极少。
彭头山遗址的年代推测为距今8200~7800年之间。遗址所见制陶泥料中普遍掺有稻壳、稻谷的现象,表明稻作农业在当时已经出现,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遗迹之一。
皇家瓷窑——南宋官窑遗址
南宋官窑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郊乌龟山麓,是专为南宋宫廷用瓷而生产的瓷窑场,使用时间从南宋初至南宋末年。南宋官窑在当时和后代的文献中都有记载,到20世纪加年代,陈万里曾进行了实地调查。1956年浙江省文物工作者在此发掘一座龙窑窑址。1984~1988年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对乌龟山窑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近1400平方米。
遗址的范围较大,遗迹现象包括窑炉遗址和作坊遗址两类。窑炉位于山坡的西侧,利用山坡原有地形,呈西南一东北方向,自下而上延伸,属于长条斜坡式龙窑,长度为37.5米,宽1.34米—1.8米,高差7.2米。炉室用土坯砌建,由火膛、窑室、出烟室组成。火膛位于窑炉的南端山坡最低处,平面呈半圆形。在火膛的后部有隔墙,南北半径0.45米。窑室在窑炉的中部,由窑墙,窑门、窑顶、投柴孔,窑底组成。窑墙用砖砌成,窑顶为拱券式。窑门开于西侧,多集中于前、中段,共发现4座,宽度0.49~0.63米。窑底有较厚的烧结层,在窑室底部有铺底匣钵,但大部已毁。出烟室位于窑炉的尾部,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1.8~2米。南北宽0.55米、残高0.3米。在南侧还发现有烟火柱8个。
发现的作坊遗址包括房基3座,练泥池1个、辘轳坑1个、釉料缸2个、堆料坑1个、素烧炉1座,以及素烧坯堆、排水沟,道路等遗迹。这些遗迹现象反映了瓷坯在入窑装烧前,从练泥、成型、修坯、上釉、晾干到素烧等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
遗址内出土大量瓷器碎片和窑具、工具等遗物。瓷器有23类70多种形式,有日用器,也有陈设器和祭器,包括宫廷生活所用的全部器皿。
南宋官窑的发掘,揭示了宋代官窑制瓷手工业作坊的规模、结构及产品的特征,同时也使我们全面了解了南宋官窑的生产全景,是中国瓷窑考古的一项重要成果。
揭开越国王陵之谜——绍兴印山大墓
在我国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图复国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代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而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为了越国的光复强盛而忍辱负重的传说,更是给吴越春秋这段波诡云谲的历史增添了许多悲情的色彩。
因而,寻找越国王陵,一睹勾践真面目,就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梦想。浙江绍兴印山大墓的发现给了人们意外的惊喜。
大墓初显峥嵘
在浙江绍兴县兰亭镇木栅村附近,有一座原本不起眼的小山岗,因其高耸似印,故名印山,山顶明显耸立有一人工堆筑的大型封土墩。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工作人员在印山之颠的被破坏断面上,发现有人工堆筑遗迹,与《越绝书》中关于“木客火冢”的记载颇为相似。初步判断此处可能为一座越国大墓。此后,绍兴县将印山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腹中是否深藏着一座古墓呢?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和兴趣。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了盗墓者觊觎的对象。1996年4月5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再次来到印山考察,当他们登上印山,眼前的景象令他们大吃一惊:满地狼藉,四周散落大量盗挖出来的青膏泥,杂有木碳及椁木碎片。三个盗洞呈一字形排列,触目惊心。盗洞各长1.5米,宽0.60—0.70米,东酉两个各深7~8米,中间一个竟深达15米。
印山大墓被盗了!
浙江省考古所在绍兴召开紧急会议,并马上向省文物局报告。4月6日,浙江省、市有关领导、考古专家一行30多人赶赴绍兴现场。绍兴县文保所所长梁志明腰系绳索沿最深的盗洞下至15米处,发现数根大木头,显然,盗墓者已进入墓室。鉴于盗墓活动猖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印山墓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于1996年9月1日揭开了序幕。
气势恢宏越王陵
印山系人工堆积而成,占地10多万平方米,气势恢宏,规模巨大。考古人员首先将大墓的封土清理干净,约计清理1万立方米土方,差不多将整座印山顶都掀掉了。清完封土之后,整个墓葬的轮廓已完全显现出来。
大墓墓坑全部从山顶岩层中向下挖凿而成,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南面坑壁曾经坍塌,坑口长46米,最宽处19米,最狭处14米。墓道在墓坑东壁正中,与墓坑连接共同构成“甲”字形的平面布局,墓道全长54米。墓坑是在天然山岩上开凿而成,坚硬的山岩被削整得平整如壁。站在这恢宏的墓坑前,可以想像当时工程之浩大,不由得为这宏大的气势所震慑。
考古工作者在印山四周还发现了保存十分完好的四条“隍壕”。四条呈直角形的壕沟十分规则地分布在大墓四角外围,从高处俯瞰清晰可见;壕与壕之间,留有四条通道。“隍壕”长达百米许。按照古代墓葬制度,只有在王陵周围才允许挖掘“隍壕”。显然,能在“隍壕”的护卫中安寝者,其身份绝非常人。这一发现给发掘者带来一份惊喜。墓葬恢宏的气势,如此大规模的封土墓,在全国尚不多见。陕西的秦公大墓,规模庶几近之,已发掘了近10年,印山大墓初露端倪,宛若一道亮光,为人们的种种猜测提供了佐证,“隍壕”的发现为“王陵说”又增添了有力的证据。人们带着更强烈的兴趣关注着继续进行的发掘。
1997年3月开始后的4个月中,墓坑内2万余方填土被清理掉,墓道的清理工作也已完成。终于,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墓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墓室均用巨大的长方形木构筑而成,呈狭长条两面斜坡状,横断面为三角形,现存结构大体完整。墓室规模巨大,内长33.4米,外长34.8米,内底宽4.9米,外底宽6.7米,现存室内高度4.7米,复原高度在5.6米左右。墓室的构筑方法是,先用长方本横向平铺出墓室底面,再在底面两边用长方木紧密排列互相斜撑而成,却不用样卯结构,顶部压盖大体呈半圆形的圆木。墓室内分前、中、后三室,各室间设有门槛,门槛上方有门梁,据分析,原先在门槛和门梁之间设有木板隔墙,三室的底面略有高差。
构筑墓室的底木长6.7米,0.45~0.6米见方;两侧斜撑木长6.2米,0.6—0.8米见方。这些巨大枋木加工极为规整平直,构筑整齐合缝,室内壁面与底面均平整如板,展示了当时高超的木材加工技术和构筑技术。同时,这些枋木三面木壁均刷油漆,看来当时是将加工好的木料先髹漆后再构筑墓室的。墓室内局部地方至今漆面平整如镜,光亮如新,令人叹为观止。在每根斜撑外侧面,都挖凿有5组牛鼻式孔,便于搬运和构筑时穿绳之用。专家们分析,像这样三角形的墓椁不同于各地已发现的汉以前流行的矩形木椁,尚属首次。这种新的墓葬形制和其高超的髹漆技术是考古学上的重大收获。
中室是墓室的主室,木棺置于中室。在中室底部发现铺垫有编制十分精细的竹席。巨大的独木棺在宏伟的木椁墓室中保存完好,使人惊叹不已。独木棺是用一巨大的原木剖成两半挖空而成;一半作棺身,另一半作盖。棺长6.04米,宽1.12米,内高0.4米,内外髹漆。棺下横垫有3根小方木。遗憾的是,发掘时棺盖巳被打破,一部分翻落地下,棺内尸骨无存。
诺大的王陵,墓内文物却寥寥无几。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共发现了7处历史上留下的盗洞。有的盗洞径宽达5~6米,深达10多米,有的甚至已深及木椁。这些盗洞顺着墓坑一字排列,全部打破墓室进入室内,墓内随葬品基本被洗劫一空,但在中室部位,仍出土有石剑、玉镞、玉镇、龙首形玉件、长方形玉饰、微型玉管珠、漆木杖、残漆木器等弥足珍贵的文物30多件。这些遗物不但制作精良,而且玉器大多具有精美的卷云状花纹。其中石剑出土时还保留有一部分木质剑鞘。龙首形玉件原应插于某种物体之上,很有可能用作杖首。微型玉管珠分别呈白色和黑色,其大小前者约米粒的1/3,后者约米粒的1/5,借助放大镜可观察到两者都有穿孔,令人叫绝。这些遗物可能是死者的服饰品。漆木杖木胎之外还缠绕有藤条。另外,从墓坑青膏泥填土中,还发现有青铜铎1件和木质夯具2件,青铜铎不但铎体无损,而且木柄和木舌均完整地保存下来,实为不可多得的珍品。而木质夯具的出上,为了解当时的夯筑工具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