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奥秘丛书-美妙的蓝色世界
45616200000005

第5章 庞大的“暖水管”(2)

1975年9月2日傍晚,在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发出微光,随着波浪的跳跃起伏,这光亮就像燃烧的火焰升腾不息,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

第二天晚上,海面上的光亮比第一天还强。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周,到第七天,有人发现海面上涌出许多泡沫,每当有渔船驶过,激起的水流就像耀眼的灯光,异常明亮,水中还有珍珠般的颗粒在闪闪发光,这奇景过后几小时,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前夜,人们在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曾见过这种发光现象。尤其在秦皇岛附近的海面上,仿佛有一条火龙在闪闪发亮。

根据这些现象,有些人认为:海火是一种与地面上的“地光”相类似的发光现象,当强地震发生时,海底出现了广泛的岩石破裂,就会发出令人感到眩目耀眼的光亮。

那么,没有引来地震的海火是如何发生的呢?科学家们的解释是:海洋里能发光的生物很多,除甲藻外,还有菌类和放射虫、水螅、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动物,而某些鱼类,更是发光的能手。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光器官,有的是一根根小管,就像电灯丝;有的像彩色的小灯泡,赤、橙、黄、绿、青、蓝、紫俱全,发出的光亮像霓虹灯一样变幻无穷。

海底的真面目

海底地形指的是海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海底地形异常复杂,其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陆地。海洋底部有起伏的海丘、高耸的海山、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辽阔的深海平原。世界大洋的大体结构通常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单位。

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大陆架是与大陆毗连的浅水区域和坡度平缓的区域,也就是陆地在海面以下自然延续的部分,又称为大陆浅滩。

大洋盆地是在全部大洋中面积最大的地貌单元,其深度大致介于4000~6000米之间,占海洋总面积的45%左右。因为海岭、海隆以及群岛的分隔,大洋盆地被分成近百个独立的洋盆。从整体上来说,大洋盆地就是大盆套小盆。最深的一个盆底深度11034米,这就是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远远超过了陆地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大洋中脊是大洋中最宏伟壮观的地貌单元,又称为中央海岭。它纵贯于大洋中部,绵延8万公里,宽数百乃至数千公里,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其长度和广度比陆地上任何山系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名不副实的水域

世界上有一些水域很特别,它们虽然叫海,却名不符实,比如说里海、死海、咸海等就是这样的水域。里海位于亚欧两洲之间,南面和西南面被厄尔布尔士山脉和高加索山脉所环抱,其他几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它的东、西、北三面湖岸属前苏联,南岸在伊朗境内。里海南北狭长,形状略似“S”型,南北长约120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320公里,湖岸线长约7000公里,面积37100平方公里,湖水总容积为76000立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里海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以及地下水和大气降水,其中伏尔加河水带来进水量的70%左右,是里海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里海位于荒漠和半荒漠环境之中,气候干旱,蒸发非常强烈。而且进得少,出得多,湖水水面逐年下降。较之往年,现在湖面积大大缩小了。

由于湖水大量蒸发,盐分逐年积累,湖水也越来越咸。北部湖水较浅,又有伏尔加河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北部湖水含盐度低,而南部含盐度是北部的数十倍。

里海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西岸的巴库和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岛地区,以及里海的湖底,是前苏联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里海南岸的厄尔布尔士山麓地带也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里海湖底的石油生产,已扩展到离岸数十公里的水域。里海物产资源丰富,既有鲟鱼、鲑鱼、银汗鱼等各种鱼类繁衍,也有海豹等海兽栖息。里海含盐量高,盛产食盐和芒硝。同时,里海还是前苏联与伊朗之间重要的国际海运航道。

里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内陆湖,可是为什么将其被称之为“海”呢?

原来,里海水域辽阔,烟波浩淼,一望无垠,经常出现狂风恶浪,犹如大海翻滚的波涛。同时,里海的水是咸的,有许多水生动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另外,里海与咸海、地中海、黑海、亚速海等,原来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经过海陆演变,古地中海逐渐缩小,这些水域也多次改变它们的轮廓、面积和深度。所以,今天的里海是古地中海残存的一部分,地理学上称为海迹湖。

于是,人们就把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湖,称为了“里海”。然而,它却并不是真正的海。

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上的死海,南北长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面积为1000多平方公里。死海位于深陷的盆地之中,湖底最低的地方,低于海平面790多米,是世界大陆上的最低点。

死海含盐度比一般海水要高7倍左右。死海的含盐度为什么这么高呢?

这与它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死海的东西两岸都是峭壁悬崖,只有约旦河等几条河流注入,没有出口。附近分布着荒漠、砂岩和石灰岩层,河流夹带着矿物质流入死海。这里气候炎热,干燥少雨,蒸发强烈,年深日久,湖中积累了大量盐分,就成了咸水湖。如果用一个杯子盛满死海水,等完全蒸发后,就会留下1/4杯的雪白的盐分和其他矿物质凝结物。

因为湖水太咸,把鱼放入水中就立即死亡。湖滨岸边岩石裸露,一片光秃,没有树木,寸草不生,故称死海。不过,死海井非绝对的“死”,人们在这里发现有绿藻和一些细菌。

关于死海,还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1900多年前古罗马军统帅狄杜率领军队来到死海。他看到一望无际的湖水,就问随从:

“这是什么湖?”

“报告统帅,这就是死海。”

正在这个时候,士兵们押来几个俘虏,要求统帅处置。狄杜威严地命令道:

“把他们带上脚镣手铐扔进海里,祭祀海神吧!”

于是,士兵们不顾俘虏的哀告求饶,七手八脚地抬着被镣铐困住手脚的俘虏,“扑通扑通”扔进了死海。

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些俘虏一个个犹如睡在柔软舒适的弹簧床上一样,就是不下沉。不一会,他们居然被风浪送回岸边。一连几次,都是一样。狄杜认为有“神灵”保佑他们,于是下令把这些俘虏全赦免了。

其实,物体在水里是沉是浮,同比重有直接关系。人身体比重比水稍大一些,所以人掉到河里就会沉下去。死海含盐量特别大,超过了人身体的比重,人就不会沉下去了。如果你到死海去旅游,完全可以躺在湖面上安详地看书,丝毫不用担心沉下水去。

其实,死海也是一个大宝库,那里蕴藏着丰富的溴、碘、氯等化学元素,据估计,死海中含氯化镁220亿吨,氯化钠120亿吨,氯化钙60亿吨,氯化钾20亿吨,溴化镁10亿吨。

死海有个邻居——地中海。地中海是个名副其实的海,而死海实际上是个被陆地包围的内陆湖,只不过有一个“海”的雅号罢了。

由于四面都被陆地包围,因此前面说的里海、死海都不是海。但是,有的水域尽管与大海相通,也不叫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南美洲濒临加勒比海的委内瑞拉的西北部,有一个碧波万顷的湖泊,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马拉开波湖。它的形状非常有趣,像一只大鸭梨,也像一个肚子大、脖子细的玻璃瓶子,也有人把它比作一只巨大的高脚酒杯,里面宽阔,瓶颈狭窄。它北面通过马拉开波海峡同委内瑞拉湾相通,湾外是一望无际的加勒比海。湖泊南北长约210公里,东西宽约95公里,最宽处为120公里,湖的总面积为16300多平方公里,海域辽阔,水天一色,是南美洲第一大湖,也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

马拉开波湖区地处热带,终年炎热,潮湿多雨。湖泊濒临海洋,海风掠过,波涛汹涌,白浪滚滚。湖泊东南方的梅里达山脉,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北段东侧的一个分支,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山体巍峨,峰峦重叠,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位于山脉中部的博利瓦尔峰,海拔5000多米,高耸入云,虽然地处热带,峰顶却常年为皑皑的白雪所覆盖,形成热带地区的少见的雪峰奇观。马拉开波湖碧绿的湖水和博利瓦尔峰晶莹的雪峰交相辉映,显得格外清新美丽,构成委内瑞拉著名的风景之一。

马拉开波湖底及其周围低地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地下油库,石油蕴藏量约占委内瑞拉石油总储量的1/4,是委内瑞拉主要的石油产地。黑色的原油常常从湖畔的裂缝中溢出来。据说,居住在马拉开波湖沿岸地区的印第安人早就在湖区发现了石油,当时人们把它叫做“大地的汁水”。委内瑞拉成为“石油之国”,它的第一桶石油就是在湖畔的第一口高产油井中开采出来的。假如在湖中乘游艇参观,举目四顾,近处油塔矗立,远处塔尖点点,井架林立,管道如网。湖的东岸,有连成一片的石油城镇。湖口西岸的马拉开波城,是委内瑞拉第二大城,也是重要的炼油中心和著名的石油输出港。过去,从马拉开波城到湖东的石油城区,来往车辆依靠轮渡。1963年,委内瑞拉在湖口最狭窄的地方架设了拉斐尔乌尔塔内达大桥。由于大桥跨度大,桥身高,桥下船舶来往自由,甚至驾驶精良的直升飞机都能从桥身上穿行而过,构成了马拉开波旅游线上一个十分著名的旅游景点。

在地图上,马拉开波湖犹如一个巨大的海湾,又像委内瑞拉湾残存的一个渴湖,照理说,马拉开波湖与海相通,湖水应是咸的。

但是,马拉开波湖尽管与海洋息息相通,湖水却是淡的。只有湖的北部,因为海潮的顶托关系,潮水时断时续地涌入湖中,使这里的湖水略带咸味,而广阔的中、南部水域,湖水完全是淡水。

为什么马拉开波湖离委内瑞拉湾的加勒比海那么近,又与大海“一脉相通”,而湖水却是淡的呢?

原来,马拉开波湖既不是海湾,也不是渴湖,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构造湖泊。马拉开波湖坐落在范围更大的马拉开波盆地中,是盆地里的最低洼部分,实际上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凹陷盆地蓄水而成的断层湖。

马拉开波湖的周围湖滨地区,多为潮湿的沼泽低地,盆地上几十条大小河流向湖泊汇聚,淡水源源不断注入湖中,加之北面出口的马拉开波海峡不仅狭窄水浅,而且湖面高度与海平面刚好相同,所以,与大海近在咫尺的马拉开波湖,虽然与海洋相通,水却是淡的。因此,它就没有被人们叫做“海”,而称为“湖”了。

洋中之海

世界上的海,虽然都和邻近海洋是相通的,但一般都有海岸。有趣的是,大西洋中却有一个没有海岸的海,既不与大陆相连,也不被陆地所包围,它就是萨加索海,也叫马尾藻海,人们称它为“没有海岸的海”或“洋中之海”。

马尾藻海在中大西洋的北部,恰好在北大西洋环流的中央。宽约2000公里,长约5000公里。北大西洋环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使海水不断向海域中部堆积,形成一层700米厚的均匀而又温暖的“马尾藻水”,这层海水在环流影响下,也极缓慢地按顺时针方向运动。当然,马尾藻海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海区。由于组成北大西洋环流的各海流随季节和气候不断变化,马尾藻海的边界也随之而变化。

这里的海水像水晶一样清澈,水色深蓝而透明,透明度是世界大洋中最高的。在有阳光的日子里把照相底片放在1083米深处,底片仍然可以感光。

马尾藻海的海水很咸,马尾藻在这里大量繁殖并旺盛地生长着,厚厚的海藻铺在茫茫的大海上。有时,风和海流拖着海藻,形成带状的“风草列”,延伸到很远的地方,仿佛是一条巨大的印着蓝色条纹的橄榄色地毯。有人估计,这里的马尾藻总量约为1500~2000万吨。

这些马尾藻的绝大多数不是长在海底,而且没有传种的生殖器官。它们非常适应漂浮生活,能够直接从海水中吸收养分。

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海区并不是那么“肥沃”,为什么马尾藻能大量繁殖和生长?

有人认为,马尾藻海的各种马尾藻是从西印度群岛附近漂来的。也有人认为,是由本海生长出来的,最早它可能来自海底的苗床,后来进化到有自由漂浮的能力,并长出幼芽,逐渐变成了新的海草。

除了马尾藻外,马尾藻海还生活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动物,如会膨胀的刺鲀、含着马尾藻飞来飞去筑巢的飞鱼、身体细长的海龙、马林鱼、剑鱼、旗鱼,以及马尾藻鱼、海蛞蝓等。长长的海龙非常有趣,它长着一个管状长嘴,嘴内无牙,混在海藻中就像海藻的分支,随着海藻有节奏地波动。与海龙有密切关系的海马,全身盖着一层骨盔板,善于伪装,白天与海藻颜色一样,晚上则变黑,看上去似爬行动物,实际也是一种鱼。

其中最为神奇的动物要算马尾藻鱼了,这是一种凶猛的小型捕食性动物。

当长到20厘米长时,它就开始“打扮”自己。它的凹凸不平、布满白斑的身体,与马尾藻颜色一致,而且长着像马尾藻“叶子”一样的附属物。它的眼睛可以变色,胸前有一对奇妙的鳍。这对胸鳍互相配合,灵活得像“手”一样,能抓住海藻。在长满牙齿的大嘴上悬着一个肉疙瘩,这是它引诱小动物上钩的诱饵。如果遇到敌害攻击,它能张开大嘴向敌人猛扑,吞下大量海水,把身体胀得鼓鼓的,攻击者如不把它从嘴里吐出,就会活活地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