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与意象美学
45653200000027

第27章 中国画意象体系初论(2)

曾有人断言:只有这样写实写生才是科学的“活方法”。而中国古代的画家似乎只会临摹而不会写生,是“死方法”。这是由于他没有将意象写生(间接写生)也看成是一种写生,不承认中国画曾有过自己的写生体系。它当然可以吸收直接写生的许多优点,以补已之不足,只是不能取消自己。

四“骨法用笔”

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的“骨法用笔”,成为中国画的造型路线。“骨法用笔”包括两个含意;一是指物象的结构、骨相;二是指画面的线条、骨力。即通过线体现出作者的骨相、骨力。在“应物象形”一语,已经包括了表现物象的结构和骨相。“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画线条的骨力、骨气而言。中国书画中的“骨力?即是“笔力”。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在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由此可见,“骨法用笔”即是骨法而用笔,一方面它指出了线条(即“笔”)是中国画的造型手段;同时更指明线条必须有骨力(即“笔力”),只有有骨法的用笔才是中国画的用笔。

绘画的造型手段千变万化,而不外乎两大类;即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立体造型大致成熟于15世纪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它发端于对雕塑的模拟;平面造型,人类自古有之。在中国,它起源于书法(或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古汉语里的“画”字,是笔在物质周围勾轮廊线。与英语的draw(勾划)相近,而不同于paint(刷),英语里的“绘画”是painting。而对于一种勾线的画才叫“drawing”。从此可以看出两者对于绘画造型方法的不同理解。

丰子恺先生曾中肯地指出:“明代利玛德对中国人说:你们的画只画阳面,故无凹凸,我们兼阴阳面,故四面圆满。”他那晓得这无凹凸正是中国画表现法的要素,无凹凸,是重线的结果。”潘天寿先生也曾说过:“一、为点易于零碎;二、为面易于模糊平板;而用线则最能迅速灵活地捉住一切物体的形象,最为明确和概括。”这二位先生都精辟地阐明了中国画的造型路线,但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又非中国画独此仅有,只提以线造型还不足以说明中国画的特点,还必须指出中国画的线是种具有特殊蒙养的线——基于中国书法的线,才能中其肯。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同源,甚至应该说,中国画的线来自中国书法。

首先,中国画的线基于书法的用笔。明代书画家徐渭说:“盖晋时顾陆辈笔精匀园劲净,本古篆家象形意,其后张僧繇、阎立本,最后有昊道子,李伯时即稍变,犹知宗之,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又一变也。”可见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各依据不同书体的笔意,以致千变万化。中国画与书法所用的工具都是毛笔,毛笔不同于铅笔、钢笔、油画笔、排刷。柔软而富于弹性,最适宜表现起伏使转的线条,中国书法各种书体最基本的共同要求是“一波三折”、“一画三转”,最忌“直过”。中国画的用笔也就是取这种态度,在用线中要体现“书法美”,而不作美术字图案的“机械几何美”。迫求“生动美”而非“装饰美”。

其次,中国画的线基于书法的空间意识,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动觉、体觉都可以获得空间意识,油画主要靠视觉;雕塑兼靠视觉和触觉;舞蹈靠动觉和体觉;音乐是听觉艺术但也有一定的空间意识;中国书法具有音乐舞蹈的节奏美,即有形线美又具人格和情感的美。每一个字占据一个固定的空间,上下左右、长短参差,用笔得法,就会引起有生命力、有立体味的、律动的空间感。中国画带来了书法的空间意识,它使中国画的线条兼有时空艺术的双重性,即不仅靠视觉,而且有动觉和体觉,中国画家对线条的认识,不仅仅是“面与面的交界”和“物体的边缘”,而且是点(对象某些可以作为特征的“个别标志”)的转移所产生的“动觉”。因此,中国画的线必需是流动的。具有书法空间意识的“节律美”。它与书法一样,只能“写”,而不能“描”,必须胸有成竹。果断下笔,而不能反复涂改。正因为中国画的线条具有不可修改性和不可倒逆的顺序性。所以它便具有时间艺术的时间性和可表演性。

第三,中国画线条具有书法艺术的抒情性。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姜白石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动之时。”中国书法不仅是“线条美”、“结构美”,更有“意境美”。点画的“振动”,足以抒“风骚”之情,(“国风”、“离骚”的诗意)。中国画的线条与书法同源,都“本乎天地之心”。

由此可见,中国画的线条不是普通的线条,它不只是表现“形”,而且要求本身便含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要具备“形”、“气”、“力”、“情”诸因素,合乎中国书法美的线条,才是中国画的线条。

五“水墨为上”

谢赫在“六法”论中对于中国画的色彩法,规定为“随类赋彩”,类者种类、相似也;“随类赋彩”即是依随其种类,依其相似者而赋采。中国画的设色法不是追求“固有色”的“写生色彩法”。而是将物象进行色彩归类、归纳乃至变色介乎“写生色彩法”与“装饰色彩法”之间的“归类色彩法”。

被誉为中国画南宗始祖的王维,曾有“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的议论。墨色就是一种特殊的“归类色”。它以“墨分五色”去代表物象的“固有色”。墨色不仅是黑色、而且是红色、绿色、兰色、黄色……乃至于白色。由于在中国画特殊材料——宣纸、绢上,墨色最能显笔力。

它不仅明显地体现在“写意画”之中,而且也体现在工笔重彩画中,但墨和彩却“犹宾之不可溷主也。故善画青绿斑斓而愈见墨采之腾发”。(清·盛大士)张彦远说:“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南宋陈简斋曾诗云:“意足不求颜色似。”这正是中国画家设色的态度。他们明知世间色彩之斑斓却单单要选择一种“墨色”当主角呢?因为黑色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吉祥的、有生气的。它和中国人偏爱的红色有密切的关系。红代表火和血,是生命的象征。血干了以后就是黑色,火烧之后就变成烟。中国人就是用油、松、漆烧后的烟,做成墨(称为“油烟”、“松烟”、“漆烟”)。不正是红色的升华吗?所以用中国的墨去画画,就不仅是一种黑色颜料了。它会给人们许多微妙含蓄的情思寄托的方便,在墨中也含着“意”。

要“墨分五色”就离不开水。水是笔墨的枢纽。墨只有靠笔才有骨力,而笔和墨只有靠水才能有生气。水本身是无色的,但它给画家一种无形的强力,呈现在皴披点染。蘸破虱泼之间。这便是一种“意”的流露。

所以中国画的色彩不是具象写实的“写生色彩法”,而是“意象色彩法”。

六“置陈布势”

早在东晋时期,顾恺之对于中国画的构图法就提出“置陈布势”之说,即不仅要“置陈”(布置陈设画面的形象)而且还要“布势”。中国人看画的习惯是“近看取质、远看取势”。画面的“势”是由中国画独特的线势所造成的,线势的“气脉相通”、“连绵相属”,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具有时间艺术特色的流动美,这是中国画构图的主要特色。

中国画构图讲究“起承转结”,有开有合,象写文章一样有一定的顺序。并不是同时将形象布置在画面上,用一个四方柜把它们坝定就算完成构图。中国画的构图,似乎有一股“生生之气”在画面中萦绕。中国古代的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的s形曲线,便是代表着一团元气流动着的“生命线”。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几乎都体现了这条“生命线”运动的足迹:书法中的“一波三折”,建筑中的飞檐,舞蹈中的勾脚亮相,太极拳中的一招一式……国画构图中的“起承转结”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为了达到构图的取“势”,便严格按焦点透视的约束。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已经有近详远略的论述:“寻常以外,画者谨毛而失貌。”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即指看远处的物象必略。南北朝之时。宗炳便阐述过近大远小(“诚以去之稍阔,由其见弥小。”)的焦点透视的原理,北宋山水画家李成就采用焦点透视法来画楼台亭阁,但被当时科学家、文艺家沈括嗤以“掀屋角”之讥。而提出着名的“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观察方法和构图法,鲁迅先生曾说:“西洋人的看画,是观者站在一定之处的,但中国的观者,却向不站在定点上。”吕凤子先生说:“过去作者就一直用这不定置和不定观点法,有时且兼用俯视法即鸟瞰法来写远近物形。尽管写时仍守近大远小近详远略的变则……但画成的形相却和在向时同地看见的一样,不显着透视变化。这样的通过变则而呈现本相便叫做变相还原。”“但就表现的自由和方便来说,确较西方现在通用的写形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以大观小”便是缩小物象的透视变形。减少物象之间大小的透视差别,如同“人观假山”一样,如果是画一所房子,只有从远处去画,才能避免“仰画飞檐”;如果是画山水,“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如果是画人物,则避免近距离的“特写”,(因为距离愈近,透视变形愈大)而采取近景远画的方法,即人物与人物之间大小的差别很小;人物的五官的透视变形也很少。

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以绘画而言,黑从白现。只有知白才能处理好黑。这“白”便是白纸背景(Ground)。这“黑”是画材形象(Figune)。西洋画以明暗突出画材形象,中国画则以白和线条突出画材形象。空白为虚,画材为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所以中国画构图不仅要布置画材,而且还要“布白”,即要布“实”也要布“虚”,所谓“计白当黑”。

中国画家采取这样一种态度来构图,无非都为了突出“势”、“气”、“神”、“韵”。画面不只是用取景框截来的生活中的一角,不是由一个固定焦点所撬下的一个静止的画面。画面的意象是流动的,又是含蓄空灵的。通过这含蓄流动的意象,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产生出缕缕情思。

综上所述,中国画是世界上绘画的一个画种。有自己独特的绘画意识:“画中有诗”,妙在绘画与诗歌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形神关系:“不似之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自己独特的写生方法:“并记在心”,妙在知觉与意象之间;有自己独特的造型路线;“骨法用笔”,妙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有自己独特的色彩方法“水墨为上”,妙在写生与装饰之间;有自己独特的构图方法:“置陈布势”,妙在空间与时间之间。相对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中国画是自成体系的意象艺术,它的体系是完整的、科学的,同时它将不断吸收外来的营养,使自己发展得越来越健壮!

(本文原载《1991年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254-2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