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生活: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
45665900000020

第20章 营造城市低碳空间(2)

城市的父母官们能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在城市中保留几片农田,让市民们享受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乐。

高楼大厦间,西红柿、豆角、黄瓜东一簇西一簇,煞是羡人。

向天空借一片空间

传统城市是沿着二维平面展开的。街道、广场、绿化等空间主要在城市地面上布局。在城市复杂化的今天,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又不能很好地实现城市的综合功能。

向天空借一片空间,实现城市立体化,是综合利用三维的城市空间,化解各种功能矛盾的良方之一,如城市交通系统中的立体切换、建筑跨越交通路线、城市广场的高抬或下沉等。

城市立体化可以实现自然要素、生态景观与建筑、交通、市政设施的有机组合;可以促进土地使用集约化,实现整体有序的城市设计目标。

随着地铁与其上的建筑的联系强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方兴未艾。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及城市上部空间之间的联系,是立体城市设计的新课题。

接近地面的空间,其区位价值高,适合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空间设计的关键,是将集中于地面的、公共性的功能元素和环境元素,向地下或空间延伸,实现城市地面的再造和增值。

传统的城市设计中,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内部空间相安无事、公私分明。而现代城市中,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互相层叠,加强了建筑与城市的整合,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益。

高层建筑室外庭院的开放,是与城市公共空间融为一体的有效途径。庭院空间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空间中创造宜人的环境,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一般来讲,室外庭院有平面型和空间型两大体系。

平面型庭院,即街道层上的庭院空间。这种庭院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减少道路交通对建筑的干扰,同时又美化了街景。

如果庭院位于建筑群中间,则具有良好的微观气候,可以进行丰富的园林绿化。当建筑紧贴街道时,通常采用休息空间的布置形式。后庭是在临街用地紧张情况下的一种弥补做法,一般作为休息之用,与城市环境联系较少。

空间型庭院包括沉井式花园和屋顶花园两类。沉井式花园与下沉广场的区别在于,它通常不作为大规模的活动场所,具有较少的交通功能,主要用作园林绿化空间。

屋顶花园充分利用各种屋顶或平台,开辟为花园式广场向社会开放,是建筑室外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结合的有效形式。

屋顶花园不仅节约用地,补充了建筑室外环境的不足,而且避开城市交通的干扰,并结合设置各种娱乐、交通、绿化设施,吸引公众的活动参与,使城市空间得到多层次的发展。

低碳空间的吃、住、行

在这一节,我们探讨一下人类的生活空间形态。

生活空间是指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空间场所。一个时代的生活空间总是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它多样化地存在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工作时间日趋减少,休闲时间不断增加。与之相随的是休闲生活空间的建构,即生活空间休闲化及休闲空间增大。

回归家庭,看电视、上网、养鱼、种花等成了人们生活中主要的消遣、娱乐活动,住宅空间出现休闲化趋向。除了住宅空间的休闲化,商业空间也出现了休闲化趋向,多样化、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和装饰设施,使商场充满了休闲的特征和色彩。

在信息时代,电脑与网络不仅是工作的工具,也是娱乐的工具。这将导致工作与休闲、学习与休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在工作、学习中休闲与在休闲中工作、学习,可能成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社会休闲化导致了剧院、茶馆、酒店、咖啡厅及公园等休闲娱乐空间大量涌现,引起了区域与城市空间的重组和再造。

人与空间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一是占有和使用,二是欣赏和体验。前者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必需的物质要求,后者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生存的生活方式逐渐被体验的生活方式所取代。生活空间也从强调实用安全的生存空间,转向注重审美和精神感受的体验空间。

体验生活空间的形成与体验经济的发展分不开。体验经济是指有意识地以商品为载体、以服务为手段,使消费者与消费对象融为一体的活动。

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是世界上最大的体验经济中心。在那里,人类消费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体验,且可以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

空间体验也是一种体验方式。空间本身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消费和体验对象。在信息时代,空间消费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消费过程中,人类关注的不仅是空间的使用效果,还包括空间的审美和精神感受,也就是空间的欣赏和体验的效果。

有一些空间已经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和功能,只有欣赏和体验价值。例如,一个文物景点或一座历史文化城镇,它们几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其所能够提供的只是一种空间氛围、一种风格情调、一种记忆和体验。

当体验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时,建构体验生活空间也就成为必要。如果说休闲生活空间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生活空间使用价值的转变,那么,体验生活空间的形成则反映了人类生活品味的转变。

有一句话说,学习为了工作,学习才能工作,学习就是工作。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生活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已演变成一种重要的生存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提升生存境界和生活质量的必要途径。

学习空间的形成表明,学习将构成信息时代的人类生活空间的又一核心。其表现形式是生活空间学习化及学习空间专门化。

技术进步使得学习可以发生在人类生活的所有空间中,即生活空间学习化。住宅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一个学习的场所。电视、网络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知识和信息,使得人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现实。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来临,文化中心、研究所、图书馆、博物院等也成为信息时代发展最快、增长迅猛的生活空间。

数字化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空间的出现使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彻底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和束缚,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

在现实中,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往往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和阻隔,同时还受到运输与时间成本的制约。而在数字化空间中,任何两点之间都能实现自由对接。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平等和交互式的空间关系。

在现实中,空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导致了各种中心的存在和发展。现实社会生活总是围绕着这些中心进行。在数字化世界里,每个人都能平等、自由地参与网络行动,中心已经不重要,非中心是其特征。

数字化空间已不再是~种虚拟的空间,网上可以购物、娱乐、交流,甚至建立起网上的虚拟社会、虚拟社区、虚拟家园。网络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方式,一种交往和体验的方式。

低碳生活空间,与低碳城市有关。低碳城市倡导节能、环保、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不仅体现在人类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消费等方面,也体现在居住、出行等生活空间方式方面。

低碳生活空间是根据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建构起来的。它主张对居住、购物、工作和娱乐等生活场所进行集中布局,以实现土地、资源和能源等的集约化。

低碳生活空间的营造尽量运用低碳建筑技术,采用低碳建材,室内尽量采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少用高能耗的空调、照明等人工系统,重视环境保护。

低碳生活空间尽量采取紧凑布局,反对城市的无限蔓延,反对居住与工作之间的远距离分布。低碳生活空间倡导步行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主张发展公共汽车、轨道交通,以减少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

笔者提出的“单元城市”概念,提议城市空间规划应该以步行社区为基本单元,每个社区合理的人口分布为1·5万~2·5万人,每个家庭或者办公室到社区单元中心的步行时间不超过5分钟,单元城市配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水、能源、物质的单元配送系统。

单元城市可由若干个规模不等的社区单元组成,各社区单元之间以轨道交通相连,轨道交通站点与社区单元相连。这是一个既体现科技文明,又能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的城市空间布局方式。

工业化和城市化消灭了地域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个人的生活空间被淹没在社会化和标准化的浪潮中。

人们发现自己与身边许多人住在同样的住宅里,在同样的标准化厂房内工作,在同一个商场里购物,在同一个公园里游憩,开同样的车,骑同样的自行车。这些活动每天都发生在相近或相同的时间内,生活空间的个性逐渐消失。

于是,标准化的生产逐渐被小批量的个性化生产所取代。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严格的作息时间安排,让位于灵活,弹性的工作制度。消费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相互区别、彰显个性的一种社会符号。

家庭规模的不断减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个人生活空间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而社会服务化和弹性工作制的实施,也使得人类的就业与工作方式更趋于灵活多样。

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崛起也直接推动了工作、生活个性化的发展,使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家里进行工作成为可能。

对于空间,从强调占有和使用到注重欣赏和体验的转向,是促进生活空间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欣赏或体验都是对生活空间的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个人的心境,是内在的、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完全个性化的东西。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个性化生活空间方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医疗、媒体等工业时代形成的大众化的社会生活存在,借助于数字化的技术,将可以转化成个人化的生活内容。人类可以不依赖特定的时空,自由地选择组合工作和居住等生活空间。

在数字化的空间中,人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释放和张扬,数字化生活空间也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活空间方式。

低碳城市的生活空间应该集休闲化、学习化、低碳化和个性化于一体。

人+自然+和谐=美丽城市

美丽的低碳城市,既不是大广场和高架桥,也不是一平二直的马路,更不是豪宅加高楼大厦。低碳城市的美丽,在于它的内涵:人十自然十和谐一美丽。

建设低碳城市,就应该根据该城市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质和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进行最佳的艺术设计,精雕细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造就一座美丽的低碳城市。

美丽城市,要做到文化和谐。城市的开发规划,要围绕本地的特色文化展开,并适当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将它们融入本地文化中去,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或粘贴。没有自己文化的城市不是美丽城市。

美丽城市,其城市秩序要公平和谐。城市没有贫民窟,没有暴力团。城市社会依靠公平的规则运转。社会秩序不稳、建立在掠夺平民利益基础上的城市是不美的。

美丽城市,要按照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科学规划,而不是毁林取土取石,填农田填湿地。城市如果建立在破坏生态、破坏自然地貌、污染环境和污染视觉空间的基础上,它就不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关于“美”,中华传统文化主张顺应自然是最大的美。顺应自然就需要“无为”。无为,是指人类按照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采取适应的行为,道法自然。无为不是一味地排除人为,而是排斥那种违背自然、随意强加妄为的人为。

无为,实质上要求人们遵循事物内在的法则,按规律办事。有为,是指不顾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实际条件,为了个人的私利,以自己的权威对待事物的行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顺从天道,就能“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的最高境界。道家主张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万物。因为万物在天然状态下,本来就各有自然本性,如果人类强行有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万物的自然状态,就会给万物造成损害和破坏,这样就不美了。

顺应自然,就必须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世界上最大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凡事都有一个度。只有知足,才能满足。只有适可而止,才能避免祸患。

高明的人,明白自己的行为应当止步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地方。自然秩序之所以被破坏,就在于人们不知其所止。他们只追求自己所不知道的,由此,扰乱了日月的光辉,耗竭了山川的精华,扰乱了四季的交替。

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觉地放弃征服自然的活动,就会以审美的态度去鉴赏自然之美,体味人与自然融合的快乐与幸福。在审美方面,道家的观点是朴、淡、拙。

天地万物都具有自然朴素之美。这种天然的美才是真美,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即是真,是未加雕琢的事物的本态。

自然不是不要工巧,而是由工而拙的最高的艺术境界。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大巧如拙。看似不经意,实则是经过精心的构思和提炼,精湛的艺术功夫以朴实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艺术的自然美,正是大巧之后的返璞归真。

在天地宇宙中,地球无声地运转,日月无语地升落,季节无言地交替,永远不会停止,也永远不会紊乱,这都是自然规律。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人类无须大动于戈地干预,应无为应对。

符合自然的美,是最高境界的美,而这种最高境界的美是无形的。有形的部分是局部的、有限的,无形的部分才是全体和无限的。它靠欣赏者的想象去填补。美尤其存在于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部分。此时无声胜有声。

创作者为了调动欣赏者的审美积极性,往往有意识地写少一点、曲一点,含蓄一点、朦胧一点。含蓄是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的目标。

审美与物质世界无关,是纯精神世界里的事。庄子认为,只有在审美过程中排斥一切功利目的,才能在无穷的宇宙间找到一种逍遥自在、适意自得的艺术人生境界。人在精神上没有羁绊,不为物累,不为己累,才能获得自由解放,在超越世俗的审美观中获得美的享受。

留意于物的心态是功利的,它以占有为目的;寓意于物的心态是审美的,它以欣赏为目的。当人把外物当做欣赏的对象而非攫取的对象时,人的心灵就净化了,精神就升华了,情操就高尚了,审美的社会价值也就实现了。

用“人十自然十和谐一美丽”的审美观,鉴赏中国当前的城市,称得上美丽的城市还真不多。人为的造作太甚!

我们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确有反思的必要。50年、100年后,子孙后代怎样评价我们?他们肯定比我们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