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生活: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
45665900000006

第6章 人类要低碳(1)

假若我们自己“发烧”会怎样

在探讨地球变暖带来的可怕影响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发烧”,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呢?

我们知道,虽然每个人和周围的人相比较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比如年龄、身高、体重……但是在一项指标上,大家都一样,那就是体温37℃左右。

不论是住在北极冰天雪地的因纽特人,还是栖身于菲洲伊图里森林的俾格米人,或是北京故宫的工作人员,把温度计放在他们的舌头下,量出来的正常体温几乎都一样。不管是黄种人、黑种人、棕种人还是白种人,不管他们高或矮、胖或瘦、老或少、男或女,他们的正常体温都在37℃左右。无论是刚满月的婴儿、20岁的运动员,还是百岁老人,体温也都大致相同。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的体温还有个性质,就是维持基本恒定。不管你的肌肉是发达还是萎缩,牙齿正在生长还是已经掉落,甚至感受压力而心跳速度加倍,呼吸急促而胸口起伏,不自主地发抖,或汗如雨下,体温仍然可以基本保持不变。

体温哪怕只要比正常值有0·5℃的变化,就会让你感到不舒服。如果体温比正常值上升或下降了l℃,你就可能需要赶快去挂急诊。在体温方面,人和人是如此相似,实在是太奇妙了。呼吸、流汗、排泄以及其他身体的功能有节奏地发挥作用,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维持体温恒定。

可是我们的体温升高了会怎样呢?

如果体温升高了0·5℃,我们一般会觉得头昏、身体不舒服。

如果体温升高了l℃,即达到38℃,那你可能发烧了,你会感到全身不适,头晕脑涨,注意力难以集中。你得赶紧想办法降低体温,如喝冷饮、去掉多余的衣服、用湿毛巾擦身体、吃阿斯匹林药片等等。如果这些措施不管用,那你应该去医院看看,或吃退烧药,或打点滴。

如果你体温升高了2℃,达到39℃,你可能会感到头痛体酸,四肢无力,那得赶快去医院。你病得不轻呀!你在发高烧。

如果你的体温超过40℃,称为体温过高。你的神志可能模糊,全身发烫,可能有生命危险。

如果的体温达到41·1℃的话,我们会发生痉挛(当然有时也不会)。如果体温再升高到42·2C的话,我们的大脑可能会损坏,如果身体长时间处于这种温度,我们会死亡。

体温高达44·5℃而能生存的人很罕见。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这可能与蛋白质在45℃至50C开始变性有关。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身体的温度每升高1℃,我们的生命就愈加危险。

地球“发烧”的解决办法

如果我们得病了,我们都希望医生在为我们治病时,能一次性将“病根”除去,谁都不愿医生只是从表面上治了病,而实质上留下一个大隐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标而没有治本。

同样,对于全球变暖,这一“病症”的根本在哪里?找到了“根”,我们才能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我们在上面章节里,就分析出了全球变暖的病因是全球气候系统热收支平衡上升了,引起这个平衡上升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室效应”加剧造成的,而“温室效应”之所以加剧,其根本原因就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升高引起的。

我们用剥竹笋的办法,通过层层地剥,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出,全球变暖的“病根”就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升高。

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全球变暖这一地球面临的“疾病”,那么也就是要尽可能地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降下来。

一个问题摆到了桌面:引起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们前面分析了,那就是大规模砍伐森林和燃烧化石燃料,特别是燃烧化石燃料现在已是大气中温室气体上升的根本原因。

找到“因”后,我们就会制订方案了。你想必也能猜出方案的重点是什么了,第一步,当然要制止大规模砍伐森林,相反,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第二步,就是尽可能地降低燃烧化石燃料量,也就是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方案拟出了,可是要执行还有很多难度。现在请你先想想:有哪些困难呢?我们下面再来讨论。

全面制止全球变暖将会是困难的,它是一场持久的、需要世界各国协调统一行动的“战争”,当然也绝不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任务。它的艰难性当然也主要体现在“持久”和“协调”上,这涉及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我只能简单分析,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太多,一不是我的能力能详细阐述,二是大家也没必要详细知道。)

先来说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的情况。

对森林的大规模砍伐,在19世纪时比较严重,因为那时我们人类可能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认识环境问题,只是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森林覆盖率虽然在那时已大幅下降,但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它所造成的恶果。那时的我国尚处于列强的蹂躏之下,国家的安全都没法保证,没有办法去关注砍伐森林的事情。应该说,地球森林覆盖率的真正下降,是那时造成的,我们现在只是在为恶果买单。

现在森林覆盖率的减少,主要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口增多造成直接的粮食危机,为了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他们会自觉地不停地砍伐森林,将美丽的森林变成农田耕地,如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少就是这个原因(人口无限制地增加是一个大麻烦事,幸亏我国及时采取了计划生育措施,不然现在更麻烦);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问题,穷困地区的人们要发展经济,要改善生活,就要修路,而修路会占用耕地、会穿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森林。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善,森林和植被的破坏会减少。

相反,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由于整体意识提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他们的森林覆盖率在上升,包括我国(当然我国还存在一个基础设施的完善问题,在一定程度还会破坏森林和植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因此,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不发达国家、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解决全球变暖的一个方法,这需要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经济和科技方面的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帮人为己。

我们再来说说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量的问题。

限制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量最大的阻碍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在全球的经济持久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燃烧化石燃料,如发电、交通运输、取暖等等,大规模限制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量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再说我们在能源的使用上还没有真正找到能有效取代化石燃料的好能源。但希望是有的。我们现在正在有效地使用能源。对温室无害的能源技术,例如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几乎可以同最便宜的矿物燃料相竞争。

就具体的限制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量来说,其障碍主要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及其邻近岛屿和欧洲诸国是今天具有最高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量的国家,它们占了全球燃烧化石排放量的75%以上,而这其中,美国就占了1/4,即25%。这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特别是美国,不愿意在限制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量方面作出让步,这是最大的障碍。

“国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自私的,都会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本国人民的利益,而让别国人民作出某些方面的牺牲,特别是有“霸权”倾向的国家,表现更加明显。这是人类的悲剧,也是人性可悲的一面。我希望每位读到此书的朋友,能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问题。地球不是某个国家或民族的地球,而是全人类的。

当然,我们人类还是有许多可取的一面的,毕竟全球变暖是一场全人类的危机,我们人类当然在采取集体行动,虽然某些大国并不积极,但行动已在许多国家展开,并且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进来。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要尽的责任和义务。

1.第一个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

面对全球变暖的危机,人类早就采取了行动,作出了努力,那么第一个努力是什么呢?

第一次国际性的努力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地球最高会议)上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根据该公约,工业化国家同意到2000年将它们的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可是很遗憾,有许多国家没有做到。

到2000年,美国的排放量超过了13%。欧盟国家(Eu)曾经设法将排放量保持在1990年的水平以下,英国和德国曾大幅度减少烧煤量,但最终被西班牙和爱尔兰等国大量增加烧煤量所抵消。我们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由于国家动乱,它们的工业很大程度上处于崩溃的状态,这些国家中许多国家的排放量减少了30%或更多。总的来说,在20世纪,全球的排放量增加了6%。仅仅美国在20世纪就占全球增加量的一半,超过了中国、印度、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增加量的总和。

2·第二个努力——《京都议定书》

第一个努力总体来说是失败了,但我们已看到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已作出了实际的努力,世界各国已在采取实际的行动,开始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有了第一步,第二步紧跟着来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缔约方经过最终审定,认为即使各缔约方实现了公约中的承诺中所预期达到的目标,也不能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预期水平,以减缓全球变暖的步伐,也就是说,缔约国指标还不够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细化并且要有强制性的承诺。

1997年12月11日,为了使地球在21世纪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个协定书通过了一项决议,到2010年多数工业化国家要减少六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具体目标是:以1990年的水平平均每年减少刚刚高于5%的排放量,但对欧盟国家(EU)来说,可以平均减少8%,而澳大利亚则可增加8%,冰岛可增加10%,因为这两个国家争辩说,它们有特殊需要。美国答应减少7%。协定书允许俄罗斯维持“不变”的目标,尽管如此,俄罗斯的排放量从1990年以来一直在下降。发展中国家没有目标,它们的人均排放量大都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的排放量。

在京都会议上,还同样提出一系列“灵活机制”,旨在使各国更容易、更节省地达到目标。这些机制包使各国种植与管理森林以吸收二氧化碳来抵消增加的排放量、买卖污染处理权,以及往发展中国家投资廉价的、排放量低的项目来获取信贷。美国于2001年初从协商过程退出,同年7月在波恩通过了关于这些机制的一项“规则书”。

再过几年,《京都议定书》就生效了。它的生效有什么实质意义吗?或者说在制止全球变暖的过程中,能达到什么目的呢?

我们应该看到,《京都议定书》只是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慢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升高的速度,但是还是有大量的温室气体排人大气中,温室效应还是会加强,全球气候还是会变暖。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全球变暖的趋势。

是的,《京都议定书》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全球变暖,或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它只是走出了实现大量减少排放量目标的一小步,但这种大量减少排放量将会在空气中长期保持稳定的温室气体浓度所需要的。如果空气中长期稳定温室气体浓度,全球变暖的步伐就会变慢,我们的地球就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对温室气体的自然吸收,加上我们人类本身的努力,就有可能化解这场危机,使地球“冷”下来。

当然,有一个不好的信息要让你知道。其实就算从现在开始起,立即停止温室气体的排放,由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升高,它所造成的增温变暖现象还是会继续。当然,升温的幅度会缓慢很多。这就是全世界设定一个限度的根本原因。全球变暖速度缓慢下来了,我们才有时间想办法,地球本身才有足够的时间化解全球变暖造成的危害。

这叫用时间来“疗伤”。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温室气体产生的升温效应就会被自然无形地化解,就像我们的伤口,在时间和药物的治疗下,会慢慢痊愈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呢?我们能否做到从现在开始起就彻底停止排放温室气体呢?

当然,还不能。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现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化石燃料。那么要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就必须在控制燃烧化石燃料上下工夫。治病要对症下药,找到“病根”。

可是经济要发展,所需的能源量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需要燃烧更多的化石燃料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这两者有矛盾呀。

是的,限制燃烧化石燃料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不然,就可轻松地说一句:人类不再燃烧化石燃料就得了,那多省事呀。

经济要发展,能源还是要大量使用,但还是可以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因为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可以从两个方面降低燃烧化石燃料。你能猜出从哪两个方面降低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吗?

还是我来告诉你吧。

一是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使燃烧相同的化石燃料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是寻找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

我们应该看到,尽管地球上许多国家正在继续推进工业化,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了。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统计数据:

全球的碳排放量在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6q%,80年代增加了15%,70年代增加了29%,60年代增加了58%。

可以看出,全球的碳排放量的速度已经降下来了。近年来碳排放量增长缓慢主要归功于这两点。我们现在来具体看看。

第一个原因: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提高

我们前面就已经了解到,全面停止燃烧化石燃料是不可能的,因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以燃烧化石燃料来推动。它们现在依然是经济发展的血液。

你想想,要不是石油现在依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美国会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攻打伊拉克吗?

既然化石燃料现在的“能源霸主”地位暂不能改变,各国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石油,而用石油,就不可避免地有碳排放,我们又怎样才能降低碳排放量呢?

这个问题其实好解决,那就是依赖科学技术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

打个比方,工业革命初期,每创造1美元的经济价值,需要燃烧1吨煤,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创造1美元的经济价值,只需要燃烧0·2吨煤,也就是说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提高了5倍。那么在创造相同财富时,我们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就大大降低了。化石燃料需求量降低了,碳排放量当然也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