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堂:养育男孩
45666400000004

第4章 经常与男孩进行沟通,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1)

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父母要经常与男孩进行沟通,这是父母了解男孩的前提。父母与男孩的沟通,要建立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上,应该多倾听男孩的心声,多给男孩一点耐心,多给男孩改正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父母在与男孩进行沟通时,要讲究方式和技巧。这样,才能构建起和谐的亲自关系。

多倾听男孩的心声

“倾诉”不只是女孩的专利,男孩也会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他们也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很多男孩本来就不善言辞,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向父母诉说,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倾听,甚至受到父母的斥责,久而久之,男孩就更愿意把事情憋在心里,变得越来越沉默。

要想了解男孩,走进男孩的内心世界,父母就应该学会倾听男孩的心声,满足男孩的倾诉欲望。

1.不要打断男孩发牢骚

男孩其实很少会喋喋不休地对父母说话,这一方面和他们不善表达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很多家长在教育男孩的时候,都鼓励男孩“少说多做”。所以,当有一天你的男孩一回到家就跟你抱怨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批评,那么请不要打断他,你应该感到高兴。男孩愿意跟你发牢骚,说明你对他来说是重要的,是值得信任的。如果此刻你粗鲁地打断了男孩的抱怨,你也就打破了男孩和你之间的那份亲密,失去了男孩对你的信任。

2.不要急着下结论

小野的妈妈被老师请到办公室谈话,老师告诉她,小野和同桌正在谈恋爱,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妈妈很生气,决定和小野好好谈一谈。

“小野,你最近英语进步很快啊!”妈妈最终选择以这样的话题作为开场白。

“啊,是啊!我同桌是我们班的英语课代表,她经常给我讲题。”小野略带得意地说。

“那你这个同桌还真不错,你真该好好谢谢她!”

“我谢了啊!她理化成绩不好,马上就要中考了,她很着急,就请我帮忙。我这一个星期回来得晚,就是在学校帮她补习功课。妈,你是不知道,在我俩的带动下,班里已经有好些同学结成了学习对子,互相帮忙补习功课呢!”儿子开心地对她说。

“那他们也和你们一样,放学后在学校一起做功课?”妈妈问。

“是啊,我们还常常一起讨论问题,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法好呢!”

很多时候,男孩更善于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同情或关心,当发现男孩的某些行为超出了你的接受时,请不要急着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评判和下结论。请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听听男孩的声音,因为从男孩嘴里得到的,往往才是事情的真相。

3.多用耳朵和眼睛倾听

当男孩向父母倾诉时,父母应该学会多用耳朵和眼睛去倾听,而不要只是给男孩一些空洞的附和,或是随便就给男孩出主意、下定论。男孩的倾诉,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自我的整理。父母应该给男孩一个全身倾听的姿态,给男孩注视的目光,鼓励男孩勇敢地说下去。

男孩有自己的逻辑和思考方式,在倾诉的过程中,他也在快速地进行信息分析和整理,很可能说完了,他的情绪也就得到了宣泄,或者他也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育儿心经

《圣经》里说:“上帝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目的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男孩也有倾诉的需要,请给男孩一点时间,多用耳朵和眼睛去聆听男孩的心声,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男孩。

少给男孩一些唠叨

电影《大话西游》中唠唠叨叨的唐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把“唐僧”当成了爸爸妈妈的代号。一项调查显示,父母唠叨已经同粗暴、不尊重隐私一同被列为青少年最讨厌的父母行为,唠叨显然已对中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琪畅六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数学考了20多分,语文考了30多分,是全年级最后一名。开家长会时,他在操场里转圈,内心恐惧、忐忑不安。爸爸黑着脸从教室里出来:“回家再说!”晚饭吃了之后,“火山”终于爆发了!“6点多的时候。爸爸把我叫到屋里,他坐在床上,我坐在凳子上。他一个劲儿说我成绩差,家长会上老师当众责问他,他的脸都被我丢光了。问我怎么这么笨,骂我不认真……”爸爸就这样翻来覆去地说了两个多小时,琪畅终于听不下去了,开始反驳:“你一天到晚只知道忙,从来不管我,平时我考差了你都不说,现在开家长会丢面子了才说!”

爸爸见自己口水都说干了,儿子竟没听进去,又劈头盖脸地说起来,说来说去还是那些大道理,什么“我都是为你好,我不工作谁赚钱”之类的话。琪畅已经懒得反驳了,就那么坐着,勾着头听。

晚上10点妈妈回来了,爸爸终于歇了口气,让妈妈来“换岗”。妈妈照例说了爸爸刚才说过的那些话,爸爸时不时还要进来补充一番。就这样,琪畅遭遇着两重“轰炸”……终于爸爸发令说:“去睡觉!”琪畅走出房间看表,已经次日凌晨一点多了。

因为一次失败的考试成绩,爸爸妈妈竟然对自己进行了7个小时的说教。琪畅说:“平时,爸爸只要见我犯点小错,就总是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我都知道了,他还不停说,一说就是半小时、一小时。脑子里经常都有爸爸妈妈不断在耳边说话的场景、声音,让我很烦躁。”

父母往往觉得男孩不受教,跟他说话总是左耳进右耳出,需要反复提醒、反复督促才行。然而,父母的唠叨常常起不到激励男孩尽快改正错误的作用,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和父母对着干,更不愿意去改变。

一个12岁男孩这样说,“如果妈妈不那么爱唠叨,或许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举了例子:最近,他迷上了看漫画书,放学回家,就会迫不及待地拿出漫画书看。妈妈说了他两句,他也觉得很内疚,所以决定再看5分钟就写作业,妈妈也同意了。可是刚看了3分钟,妈妈就又开始唠叨。妈妈的唠叨,让他觉得心烦,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他最后甚至不想写作业了。

与女孩相比,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父母的信任。很多时候,男孩不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更不是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只是他需要时间来改正。父母一遍遍的唠叨,会给男孩带来压力,伤害男孩的自尊心,打击男孩的积极性,甚至激起男孩的逆反心理。

当男孩遇到压力时,倾向于把造成压力的信息摒除在外。因此,爱唠叨的父母需要注意:如果想让儿子记住你的要求,不妨用正面的方式提出要求,尽量减少唠叨给他造成的压力。

育儿心经

为男孩指出他的错误,然后留出时间让他去改正,少给男孩一些唠叨,这是对男孩的信任,这样更能激发男孩的决心和毅力,鼓励男孩自觉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视与男孩的非语言沟通

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女孩挽着爸爸妈妈的手悠闲地逛公园,爸爸妈妈微笑着,不时拍拍女孩的脑袋或是捏捏女孩的小鼻子。然而,这样美好温馨的画面却很少出现在父母与男孩身上。

有一位父亲曾向专家请教:“我的儿子长大了,越来越不听我的话了。我跟他在一起常常觉得没话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专家建议他:“你多拥抱你的儿子!”父亲觉得很不可思议:“根本不可能,他总是躲着我,别说拥抱了,就连握手、搂肩膀这样的接触都没有过。我们都觉得那样太不自然、太尴尬。”

在《母乳新发现》一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拥抱、抚摸、亲吻等,几乎在孩子上学后,父母就很少使用了。亲子沟通的方式只剩下干巴巴的语言表达,偶尔也使用文字(比如:语言交流遇到障碍时,父母会给孩子写信,或孩子主动给父母写信)。于是,‘说教’就成了家教的主要手段。由于父母的表情和动作受到理性的严格限制,传递信息的渠道又如此单一,家庭教育因此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生命原有的色彩与温度。”

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一个着名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非语言沟通的效果占沟通总效果的93%。有效的沟通,不在于说了多少,更多的在于那些辅助的非语言沟通。

男孩在语言表达方面往往不及女孩,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是如此。语言沟通是与男孩沟通的一个重要方法,却不是唯一的。很多时候,非语言沟通对于不善言辞的男孩来说反而更为有效。

1.给男孩一个关注的眼神

“爸爸,我有件事情想告诉你!”小杰高兴地对正在看球赛的爸爸说。爸爸点点头:“说吧,儿子,我听着!”原来小杰终于通过了体育部的考核,进入了学校足球队,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嗯,儿子,真不错!爸爸为你感到高兴!”爸爸这么说着,可是视线不曾离开过电视。尽管听到爸爸的祝贺了,可是小杰还是很伤心。

英国心理学家阿盖依尔研究指出:“当语言信号与非语言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样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所代表的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父母的每个眼神都传递着一种感情和情绪。因此,当不善言辞的男孩在和你说话时,请给他一个关注的眼神,给他注视的目光,让他更好地感受到你的关心和重视,更有勇气去表达自己。

2.给男孩一个赞许的微笑

男孩在最后一分钟投进了一球,赢得了比赛的胜利,观众席上的母亲扬起嘴角,对球场上的孩子点头微笑,男孩高兴地跳起来,和队友们一一拥抱。球场和观众席,隔着一定的距离,男孩却能从母亲的微笑中真切地感受到她的赞许和骄傲。这样的表扬和赞赏更能给男孩成就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拍拍男孩的肩膀

女孩们在一起的时候,喜欢手拉手一起走,而男孩子则更愿意搭着肩膀前行。拍肩膀对男孩来说,更像是一种朋友间的问候和鼓励。所以,当男孩取得令人高兴的成绩时,不妨拍拍他的肩膀,让他感受到你的骄傲;当男孩情绪沮丧时,不妨拍拍他的肩膀,把你的理解、信任和鼓励传递给他。

4.给男孩一个温暖的拥抱

女孩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管高兴或是悲伤,都更倾向于倾诉,用语言和神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我们却很少看到男孩聚在一起喋喋不休。男孩更喜欢用肢体的触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可能更愿意上前捶对方一拳或是直接来一个拥抱。对男孩的教育和鼓励,切忌唠叨不休,适时给男孩一个拥抱,宽容他的错误、表达你的骄傲、传达你的感谢,让男孩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育儿心经

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与男孩的非语言沟通,多给男孩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让男孩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汲取到关爱和力量。

不要拿男孩与别人做比较

王羽刚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很好,每次月考都是700多分。为了奖励儿子,父亲不顾妻子的反对给王羽买了一部手机。结果儿子的成绩迅速下滑,整天捧着手机玩,还变着法子向家里要钱充话费上网。母亲和王羽讲尽道理,可是他不但不改正,还越演越烈。

终于在和母亲的又一次争吵过后,王羽独自一人坐上了开往温州的列车。到温州后没多久,他就在一家鞋厂找到了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月薪1500元。工作很累,但是王羽很开心,因为他终于不用面对母亲了。离家一个多月,王羽只在刚到温州的时候给外公发了一条简短的短信报了平安,之后就再没有和家里联系。

当被问到为何辍学离家时,王羽却哭了,他说想读书,但是不想回家。“我就是受不了她拿我和别人比。”王羽说,母亲喜欢讽刺他,只要一看到他掏出手机,就骂开了,“又玩手机,你看某某同学,作业早做好了,考试比你多好多分。我看你这辈子也就像你爸那样没出息,真不知道我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儿子……”王羽说,他只是习惯晚做作业,并没有因为玩手机耽误过。母亲的唠叨和讽刺,刚开始一次两次,他勉强忍下了,时间一长,他觉得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抗议,不等母亲把话说完,他就冲母亲吼骂,母子俩针锋相对,甚至一度发展到动手。“天天吵天天闹,我每天都很累,上课也没精神,都用来睡觉了。”“我和她,根本就沟通不了。”王羽说他也曾试图修补母子关系,尝试把90后的非主流观点讲给母亲听,却得到了“那些孩子像疯子,不可理喻”的评价,于是他放弃了。

当记者把王羽的心里话转达给母亲时,她仍有些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只表示如果儿子愿意改正缺点,无论是继续读书还是工作,她都愿意重新接纳他。对此,王羽却有些迟疑,“过段时间看吧,如果她愿意主动联系我,我也不拒绝。”

对很多和王羽一样处在青春期的男孩来说,他们的心理相对敏感,思维会倾向极端化,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更需要自己的空间。如果家长总爱拿男孩与别人作比较,习惯使用“语言暴力”对男孩进行挖苦、讽刺、打击的话,在与男孩相处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针尖对麦芒”,矛盾冲突不断。

父母总拿男孩与别人作比较,不论是有意还是无心,或许出发点都是为男孩好,但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严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很可能会让他们永远也不能完全拂去羞辱和自卑感。很多童年时期有过这样遭遇的成年人说,父母这样的对比和讽刺根本不能激励人,相反,它们严重打击了自己作为一个男孩子的自豪感,给自己的童年生活蒙上了阴影。

有的父母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男孩自尊心强,恰恰正是这一类的父母爱做这样的事,他们企图通过这样的对比,让男孩发奋努力。可是这样做,会给男孩带来巨大的压力,有的或者因为这样的对比变得更加努力,取得了父母希望的效果,而有的可能就干脆破罐子破摔,甚至因为矛盾的激化做出极端的行为。

育儿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