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成年人对自己从未见闻过或并不知晓的事物,也会产生好奇的心态,只不过有许多东西我们已“见多而不奇”罢了。而对于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是第一次接触,又怎么能不产生好奇心呢。对于孩子的这种兴之所至的学习,我们不应该漠视,不应该心烦,倒是应该满怀欣喜。
要知道,正是这些带着问号的简单词语,牵引出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把握住孩子的心理,及时给予解答和引导,不让这种宝贵的好奇心减弱或消失掉。
其实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多学一点知识,希望他们能博学多才,但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都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往往会不自觉地破坏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大家可能会经常看到这样一种场景。
下班后的父亲疲倦地躲在床上;母亲正在厨房里烧菜做饭,忙个不停。这时孩子跑过来,缠着父亲不停地追问:“爸爸,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
父亲不耐烦地说:“我很累,让我好好休息一会儿,你去问妈妈吧。”
于是孩子又跑到妈妈身边认真地问:“妈妈,你看这个是什么原因呢?”
母亲也忙得不亦乐乎,哪有功夫管他:“你没看我在忙嘛,赶快走开!”
就这样,父母因为自身的原因破坏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有空过问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兴趣早就没了。
很多家长在拼命地教育孩子多学一点知识,希望他们博学多才的同时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往往会在不自觉间去破坏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悲哀。然而,很多父母在不自觉地做过这些蠢事之后,还不断地叹息:“我的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
如果孩子们拥有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父母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很容易地培养出他们对知识的兴趣。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让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呢?
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回答他们的问题时不能敷衍,不能斥责,应该耐心而及时。虽然这是一种看似简单的做法,但却是非常有必要的。
玛丽的女儿在小时候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当她第一次看了船之后回到家里仍然非常兴奋,竟然把玛丽准备招待客人的菜当成船在玩,结果桌子上是一塌糊涂。眼看客人马上就到了,玛丽心里无比焦急。但是玛丽并没有责骂她,而是一边和女儿一起划起“船”,一边教她认识数字:“一只,两只,三只……”
女儿渐渐长大了,她热衷于整日缠着玛丽讲故事,或者提出一些稀奇古怪、意想不到的问题,简直让玛丽难以应对。女儿总是抬起可爱的小脸不断地追问玛丽,眼睛还紧盯着她,期待玛丽的回答能让自己满意。女儿的问题如此之多,以至于玛丽有时都难以回答上来,但她从来不会忘记一点,就是从不伤害或打击女儿的好奇心。
孩子们拥有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所以父母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很容易地培养出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有这样两位母亲,她们起初都对自己孩子的呀呀学语感到欣喜有趣,但不久之后,面对孩子那没完没了的问题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位母亲每当听到孩子提问就心烦:“别吵了,哪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或干脆置之不理。
久而久之,她的孩子确实变“乖”了,不再问大人任何问题,但同时也发现他失去了孩童应有的活泼天真,对周围事物表情冷淡,反应迟钝。后来,母亲想教他认字学算术,他也毫无兴趣,进步缓慢。
另一位母亲则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热情耐心地解答,回答不了的,就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请教,或者和孩子一起到书籍中寻找答案。久而久之,她的孩子求知欲强烈,对事物的反应敏捷,接受能力也明显要比前一个孩子强,会自己去发现、去学习。大家都说这孩子悟性高,今后读书成绩一定差不了。
我们父母应看重孩子所问的每一个“为什么”,尽力满足他们的想要“吞下去”的“食欲”,让孩子的智慧之树因营养充分而茁壮成长,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总而言之,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在一次次地追问中完成的。推动孩子不断成长的方式就是启发孩子不断地追问。
从孩子的行为中寻找孩子的兴趣
父母箴言
父母应该顺应孩子的思维方法进行教育,激发孩子的兴趣,切不可抹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是从他的行为中反映出来的,孩子的某些在父母看来是“不听话”的行为,可能恰恰就是孩子某些兴趣或品质的反映,父母应当从孩子的某些行为中去寻找孩子的兴趣。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些父母的行为,或者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就不难发现,一些被视为教育子女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抹杀孩子兴趣的行为。
一个5岁的孩子把妈妈花了一上午时间收拾得整洁的房间,不到5分钟就被搞得乱七八糟;新买来的玩具不到几天就被折得七零八落;只要带着他出门,他便挣脱了母亲的手,放着平坦的路不走,却要去走那七高八低的羊肠小道,或者去走那几寸宽的路沿。
孩子的这些行为便引起了母亲的不满,便对孩子进行了教育。那么,这时候母亲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当孩子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母亲会教育孩子要爱护母亲的劳动成果;当孩子拆玩具的时候,母亲会呵斥孩子的破坏;当孩子在崎岖的羊肠小道或是在马路边的路没上东倒西歪的撒欢时,母亲会把孩子揽在怀里,教育孩子要在平坦的大路上走。
这些行为真的是为孩子好吗?真的是在教育孩子吗?
实际上,那些面对玩具而不想搞清楚玩具里秘密的孩子,才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换句话说,拆卸玩具的孩子是在对陌生事物进行探索;把母亲收拾整洁的房间当作开火车、摆积木的场所,甚至把沙发垫子拆下来盖房子的孩子,是在发挥他们幼小心灵的才智;孩子认为在平坦的大路上行走单调乏味,那富于变化的小道、能够满足自己冒险尝试的很窄的路沿石,才使他产生兴趣,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试探自己那被大人不屑一顾的能力,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有一种快慰感。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雄鸡为自己和它的母鸡们找食物。有一次,它找到了一块宝玉,它对那块宝玉说:“如果不是我,而是主人找到你,他会把你捡起来,非常珍贵地收藏起来;但是我找到了你,却是一点益处也没有,对我来说,与其得到世间的宝玉,还不如一颗荞麦粒来得好!”是的,荞麦粒才是雄鸡感兴趣的东西。
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行为,从这些不同的行为中就可以发现孩子不同的兴趣。父母也可以从孩子那些不同的行为中找出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再加以培养,这样才会有效果。如果父母只会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批评的话,那么父母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对那些原本有兴趣的事情变得不再感兴趣。
教育孩子成为人才是每个父母都很重视的问题,只要父母的教育方法得当,把培养孩子兴趣的行为也视为一种教育,这样父母便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孩子的兴趣是需要诱导的
父母箴言
兴趣是孩子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而善于诱导孩子的兴趣则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方法。当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兴趣时,他将来往往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所以,父母要善于诱导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从中去获得新的知识和有益的习惯。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诱导则是促使和加强孩子的这种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也许孩子们的兴趣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这种天然的兴趣是不会改变的,除非在这方面遇到来自父母、老师等外部环境极大的压制或厌恶。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在没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况下,花上一个下午去观察一群蚂蚁的活动,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然而,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时间去这样与蚂蚁玩,也并不能从中获得多少知识,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父母的诱导。
一位父亲第一次发现儿子对屋后花园里的蚂蚁感兴趣时,他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儿子一起去观察小蚂蚁。
第一天,仅仅是看,是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家,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的蚂蚁……
第二天,他同儿子共同商讨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栏。
读有关蚂蚁知识的书,并做读书笔记。
了解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了解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育小蚂蚁?
有了目标,儿子的兴趣更浓了。如果说开始他只是觉得好玩,那么现在他还觉得有意义了。这项研究持续了几乎一个夏天。在这项研究中,儿子不但学到了如何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锻炼了他达到目的的毅力。
父母在这种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会使孩子获得肯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孩子觉察出这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要不然,有的孩子会兴趣大减的。
然而,现在有些父母们会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就会按照他们的想法把“有用”的兴趣留下,把“无用”的兴趣删掉。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
回过头来看,成人世界有目的和有意义的研究,最开始也是起源于兴趣,之后才是需要。在一种有意义的诱导下,孩子自然而然地把这种事当成了最大的乐趣。
每一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孩子隐藏的某种潜能和特长的前兆,所以要父母运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诱导和培养。
父母该如何去诱导孩子的兴趣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呢?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要因自己的主观认定孩子的某种兴趣是“无用”的而加以指责和否定。
诱导孩子通过自己查阅和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获得与自己的兴趣相关的知识。
引导孩子养成记录知识的习惯。
如果孩子还不具备文字记录的能力,父母也要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把题目写下来,让他口述。
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一项“任务”或“作业”。
对于孩子的兴趣要尊重
父母箴言
一般说来,都是父母在决定孩子要学什么,不要学什么,而对于孩子自己的意愿,父母从来不会问孩子太多。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喜欢什么,父母都不会关心,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怎么样。这样一来,孩子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一旦失去了兴趣,成绩当然就不会理想。
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学自己想学的。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每天都要背一大堆的琴书,然后苦着一张脸,坐在钢琴旁边练琴。面对这种情况,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说:“我们现在有能力送他来学,现在的孩子多幸福,想要什么有什么,我们小时候……”确实是这样,社会发展了,家庭经济条件也好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了,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但是,无论怎样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要知道,人的兴趣本来就是单方面的,对于一件事情,也许孩子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感兴趣。但是,如果父母可以引导、鼓励他们,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去接触和学习这件事情,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兴趣来。不过,在这之前,父母必须对孩子的能力和意愿以及其他方面的条件都要做再三的考虑。
再说了,孩子的兴趣本来就是随着成长而改变的,有个孩子小时候喜欢玩棒球,还曾经把当棒球手当成自己的理想,但是,他长大了之后却成为了一个研究天文方面的科学家。其实,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就会有不同的兴趣,所以,不要太早就给孩子指出一条路让孩子去走。
尊重孩子的兴趣不是光说说就可以的,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有的父母会尊重自己孩子的兴趣,但是当他们失去耐心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成为他们的出气筒。但是,有的父母却不这样做,他们知道,那样对孩子的伤害会有多深。
例如:在结构游戏中,向来非常听话的汤姆一直站在旁边,不管爸爸怎么鼓励、劝说,甚至责备也不肯参与游戏,爸爸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耐心,更没有生气地对汤姆大声喊,而是问他:“你不想搭公园,那你想玩什么?”汤姆说:“想搭一架飞机。”“我批准了你的想法。”爸爸当即说。汤姆高兴地玩去了。其实,对于父母来说,搭公园和搭飞机差不多,关键在于孩子本身是否感兴趣。对于有兴趣的东西,孩子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在学习中产生—种满足感、愉悦感。但是,有许多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像大人那样坐着,聚精会神地看书,对孩子感到十分好奇的东西却不准他摸,甚至不准问。这样一来,孩子没有兴趣,他便无法发挥主动性,根本就学不好,久而久之,孩子是会产生压抑、厌恶、叛逆心理的。
当孩子对某些事情不感兴趣或是对某件事情不屑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硬和孩子对立。而是要诱导孩子。
比如,一个孩子跟母亲在看现代油画,他持批评态度。这时,母亲不是反驳他,而是对他加以引导。
母亲:“这种抽象派的画你不喜欢?”
孩子:“嗯!我觉得难看。”
母亲:“那写实派的画你喜欢吗?”
孩子:“写实派的画又是怎样的?”
母亲:“写实派的画就是画个人就像个人,画朵花就像朵花,画间亭子像间亭子。”
孩子:“噢!那我喜欢那种画,现在我才知道我喜欢写实派的画。”
还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
一个13岁的孩子在画廊看到那些抽象派的画时,对父亲说:“这些画没意思。”父亲说:“不懂少多嘴,你对这方面又不了解,最好搞清楚了再发表意见。”
孩子很不服气,大声地说:“我还是认为这些画没什么好的。”
这种对话有什么效果呢?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既增长不了他对艺术的认识,也不能增进他对父亲的敬爱,他甚至会找机会回敬父亲一句:“你对这种画又知道多少?”这就造成了双方的对立,拉大了父子间的距离。
所以说,对孩子进行诱导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对孩子的无知报嘲笑的态度。
在尊重孩子的兴趣时,最主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孩子,调整期望值,因材施教。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今天拿唱歌跟这个比,明天拿画画跟那个比。能力强的孩子还好,比出了自信;能力弱的呢?就比出了自卑,比出了压抑,比出了越来越沮丧的心情。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制定出相应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适当的发展。那么,孩子学起来将会很轻松愉快,家长也将成为一名教育的智者。
孩子的兴趣需要父母的关注
父母箴言
当孩子对某件东西或是某些事情感兴趣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对其关注一下,因为,孩子的兴趣只有有了父母的关注,才会有可能把它发展成为一种才能。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兴趣不注意的话,那么,孩子的兴趣往往很快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