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星辰似景,草原的草随着风一阵阵拂动,像是绿色的浪花。一般长途旅行大抵都偏爱夜间出行,马车一驾若是第二天清晨赶到目的地,就可以及时欣赏到别城的风光。
辽国边境与沃若想去的中原汴京可不是一夜马车能赶到的地方,或许她得在马车里度过好几天了,舅父多年行军打仗,现在虽然是太平盛世,但是一个女孩子独自上路不免怕遇到危险。
本是吩咐自己的副将随行,可沃若执意自己上路便可,舅父也考虑到风闵之的情况纯属特殊,对于自己现在处境,这些事情还是越少人知道越是对侄女好,若是阵仗大了,别人闻讯绑架威胁或是复仇灭口,都是他所不愿的。
几番权衡之下,他最终想了个万全之策,将沃若还是打扮成中原的男子模样,雇一辆不是很显眼的单座马车,派遣一名还算有点功夫底子的车夫,一路护送,既不招人眼也不怕途中出什么状况。
在草原的临走一日,沃若站在马车上下台阶前,回望了一眼站在军帐前的舅父,今天他没有着军装,而只是着简单的藏青色的棉布长衫,仔细看来他也有着与娘极为相似的面容,络腮胡子彰显着他辽国独有的男子气概。
风卷着砂砾吹拂着沃若的脸庞,草原的天气是娃娃脸,一阵风来一阵雨,气候干燥。不知是风沙迷离了她的眼,还是她久久不能释怀的亲情温暖让她神伤,她远远的对着帐前会心一笑,心想我若是找到父亲,我还会回来的。
舅父似乎会意了的微笑着微微点了点头,看着这样沃若把千言万语咽进肚子。
“你便是把这信带上,它是你娘的亲笔,你妥帖保管吧,见到你爹便给予他相认。”舅父嘱咐好沃若,接着吩咐着士兵将已备的吃食与银两依次放入马车内。
沃若认真的听着他的嘱咐,小心的把信笺放进自己怀里,整理了一下自己包袱里随行所带的那几样东西,一件不少。
然后扶着马车门踏上车,沃若打开围帘,远远见到,在墨绿的远处草原上又有一群庞大士兵队伍举着灯火有序的慢慢走来,队伍里押运着更为庞大的奴隶群,他们经过原有士兵的点数相继加入修宫殿的群体,这些应该就是舅父上次上书,上面派下来支援队伍吧,如此可见辽王对这位皇后还真是重视非常。
舅父朝她看向的方向看去,如此点数恐怕得到明日,正好不会耽误明日的工程进度。沃若瞧完又抬头看看了天空,他们好像转动了呢,星空斗转,可这里风景似乎依旧,那个在牛棚里相处的少年们不知道去到雪山以后会是怎么样,这是这个事情好歹也是落幕了。
如今,在这个连官兵都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环境下,舅父还能为她腾出一辆马车,配齐车夫护送她入城,车里粮食银两可谓充足,这已是极其上乘的待遇了,沃若不敢再又任何奢求,连声拜别后,落下车窗帘,车夫“驾!”声起,便选择毫无留恋的离开了。
马车这种交通工具,沃若是第一次坐,在她印象里,就剪短总结为一个字:颠!
辽国本就是个高原地形,路程颠簸不平,再加上马车并没有防震功能,这不长不短的一路上可没少让她吃苦,每次上路胃里翻江倒海,吐得天昏地暗,可是为了赶路,又不敢作太长久的休憩。本来十天的路程,非拖延了一个月去了。
尤其是这一路上的驿站极其的少,途径几个地区可谓荒芜的什么都没有,可能是辽国本就与中原来往不是那么密切的原因。好在是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别的危险,也让这个路程能尽快的过去。
越是南下,坐在车里的沃若还是能明显感觉到气候渐渐变得温暖了起来,原本穿着皮草的她也脱掉了那身换成布衣,氧气也貌似充足了起来,空气中水汽比例大一点,感觉脑袋都清醒一些。
临近中原边境,路面开始平坦,路边还有几座茅草屋,村落也渐渐多起来。车夫见她一路如此辛苦,他们商量决定在这里时好好休整一下,之后再辗转几个驿站便可来到宋朝城门口。
马夫任务已经完成,辽国人未经许可不能随意踏入汴京,他随后将沃若的东西放在最为临近的驿站,便交代几句又踏上回辽国的步伐。
原本准备的东西大多为吃食,这一路走走停停,也都消灭的差不多了,沃若把所有的银两带上,吃食从出门起就一路分发,做了好事的她愉快的一直走到宋朝城门门口。
宋朝城门可谓车水马龙,沃若瞧了瞧穿梭不止的宋人的打扮,又瞧了瞧自己那平板瘦小的身材,想着直接就近办置了件男娃宋服最为妥帖,如此她便可自自然然大大方方的走进城内。
刚进到汴京,沃若掩不住好奇心滋生使然,让她不停的东买买西看看。走进内城门,望见城门内纸边角泛黄告示上见:奉皇命天旨,城东刘员外家三日后,举行抛绣球选婿,不论高瘦、不论出生,接绣球者即刻成婚,望城内各位有意男士前来捧场。钦此①。
瞧着皇榜,沃若不禁抿嘴而笑,原来还可以抛绣球选夫呀,不论长相不论出生,真是新鲜。看看自己如今男儿之身,还真想去凑凑热闹,便抓来一路人问道:“这城东刘员外家在何方向?”
“你这人是傻子罢,前日里便已举行完了,今日还犯着来问我。”他人抛下一句,翻着白眼便离开了。
这热闹没凑成,倒招惹了一身晦气,加之中午天气烦热,这让初到汴京的沃若好不快活。想着先得避避暑才行,便随走几步,来到一间茶馆,名曰:有间茶馆。
茶馆内人流涌动,看似生意不错,里面客员满座,每人手持一把油质小扇,桌上摆着花生瓜果、茶具。她也依样画葫芦,进去便大声吆喝小二,只听见小二介绍到:“今儿客官有眼福,请来了评书先生,马上就有节目可看了呢。”说毕放下茶水、瓜果便去招呼他人了。
热闹声中,只见茶楼台中央红高台上,徐徐走上来一个少年男子,微胖偏矮的身材,头上绑着粗布条儿,一双月芽眼,笑肌微凸,一看就是表演戏法的脸相。只见他不慌不忙的站在台前的小凳椅旁,腋下绑着小鼓,先礼貌性鞠躬,伴着台下掌声四起,坐在凳上②。
一阵安静后,他便击打着腋下鼓,踩着鼓点子,用洪亮的声音开始说起故事来,:“话说,城东员外招亲忙,女儿奇想抛姻缘,不曾月老乱搭线,戏得员外哭想黄…”
“好!”台下一阵热捧。沃若坐在后排,倒也听得真切,这种唱着说书的方法倒是很新奇吗,自己从未见过。宋朝讲书的居然是这番模样,辽国没有这样的表演还真是可惜。
舅父曾说娘亲南下以后就舍不得再回来,还是有道理的,毕竟汴京吃喝玩乐的花样就是比辽国要多的多,或许自己以后还可以把舅父带来汴京玩玩,来看看这些新奇的玩意,让他也乐不思蜀。
她想着想着自己乐的抿了抿茶水,继续细细的听着。她认真打量着,那男人穿的花花绿绿,用布条系在额头,一张红花色小鼓挂在腰间,不免看得人心里一阵喜感。
“这日天气晴好,奉承圣旨,员外来到阁楼下,小姐憩阁上羞答蒙面等候,台下浪子一阵欢呼……县门衙役凑热闹,凑成一对好姻缘……丫鬟端上那五颜六色的小绣球,台下一阵雀跃难耐,绣球下,人浪来,眼看绣球它,在浪中翻滚,急的小姐老爷直跺脚、直跺脚……
定睛一看!赫然看见那人群中衣衫褴褛一乞丐接住了那绣球……皇命实难为,衙役押着新婿去拜堂啊,去拜堂……可谓不是一家人,难进一家门,若是一家人,终进一家门……”
那评书先生说话风味有趣,情节跌宕起伏的,仿佛一张张鲜活的情景铺展在每人的眼前。但语言有些硬气的古言古语,终究是晦涩难懂,沃若大抵也明白了,好像是刘员外嫁女,突发奇想着要抛绣球,可没想让一乞丐接到了绣球,衙役们压着新女婿拜了堂,急得员外不知如何是好。
评书时间不长,台下的反应却异常热烈,不外乎是因为此评书让人真的仿佛置身于当时场景,且话语风趣幽默,余音久绕,欲罢不能。真是让沃若开了眼,这评书一听,倒是心也静了,身上的烦热气也散了,身体也舒适了。
那男人伴着鼓点子,结束了他的表演,站立起来矮胖的身材给大家谢幕,在一片欢呼下走进了后台,有几个达官贵人紧接着在队伍的护送下从偏门进入了后台。
没等沃若回过神,真正的热闹也刚刚开始,仿佛是那说书人起了个话题引子,台下开始激烈的讨论着,不断说起宋朝的各种奇事,如“这京城舞姬柳姑娘与达官贵人关系甚密”、“高俅又训练了新的蹴鞠队伍”、“睿王被封为睿亲王”、“六扇门又换了一名当家,听说这次是从外地请来的隐士,手段了得”等等。
沃若嗑着瓜子,不动声色细细的听着,虽然这些个人名听来都很陌生,但是好奇心使然这些消息仿佛像她向往的武侠故事一样,让她听得津津有味。她毕竟才到刚刚进入汴京,或许不知她以后在这个她向往的大都市会遭遇到一些什么事情,那些离奇的经历往往比这些谣传出的故事更为传奇。
注:①抛绣球:此项规定来源不详,但宋朝时代却有皇命抛绣球选婿的雅事。
②评书:此造型来自于出土的宋朝陶俑,评书确实起源于宋朝的一项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