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典章制度
45703000000012

第12章 鱼鳞册

鱼鳞册也叫“鱼鳞图”,是地籍。《明史·食货志》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令武淳等人到州县调查,根据税粮征收的一定范围划区,每区设粮长四人,负责丈量区内土地数量,描绘田亩形状,编上次序,写明每块土地所属田主的姓名,编类成册。因为各区及区内各户田亩大小不一,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其实,鱼鳞册也并非始于明代。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时,宋国的国王一天在朝上说,昨晚神龟托梦,神龟说它在泉阳的地方被一个叫豫且的渔户捕获,请他解救。说毕后,宋王就派使者到泉阳查验。使者对泉阳的地方长官说,你这里有多少渔户,谁是豫且?地方官叫人拿来图籍查找,水上渔户共有55家,住在上游的一家,洪武丈量鱼鳞图叫豫且。且不管托梦如何,这则故事说明当时已有将户口、住址以图形方式登记在册的作法。此外,南宋时期,曾推行“经界法”,即重新丈量土地。登记丈量后土地情况的册子,就叫“鱼鳞图”。元代也有登载田亩形状的簿册,叫“鱼鳞符”。

以登载土地情况为主的鱼鳞图册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据传先秦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带有原始共同体特征的“井田制”为主。井田制下,土地原则上是共有或国有的,不能自由买卖和转让。因此,国家掌握了人口,也就掌握了土地。春秋以后,土地私有和兼并现象出现,从鲁国“初税亩”,即开始对私有土地征税起,标志着土地私有化的合法化和公开化,土地的流转和人口的流动,使户口调查登记时不得不人、地并重,即既登记人口情况,也登记土地情况。故战国和秦汉以后,户口调查登记中,人口、土地、房屋、牲畜、财物等等,都要一一注明。但在一个册表中,登载这么多的内容,难以详尽,也不便随时注明变动情况,更无法互为参照,发现和纠正错讹。于是,实际上从魏晋南北朝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即从书写工具和对象有了较大改进后,户籍类册籍便向多样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户籍、地籍、税籍、役籍等等,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这样时间长了,既加大了调查编造册籍的成本,又容易发生纰漏。因此,唐宋以后,与土地私有化进程和赋税制度改革方向相适应,户籍类文书的整合提上日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并与当时的赋役制度的变革相适应,创造以登记人口为主的“黄册”和以登记土地为主的“鱼鳞册”,标志着中国古代户口调查登记制度的相对成熟。

至于黄册与鱼鳞册相互间的关系及作用,明代有识之士说得非常明白:黄册是经册,以户为主而田从之,户口有定额,而田亩每年有去来;鱼鳞册为纬册,以田为主而户从之,田有定额而户口每年有变动。田有定额,则税粮有定数,每年只要将经册(黄册)内各户税粮总数与纬册(鱼鳞册)内田粮总数参照,就不会有隐瞒偷漏的问题发生了。

总之,户籍中有地籍,地籍中有户籍,经纬交错,主次分明,动静结合,互相照应。设制严密,用心良苦,既承前启后,又空前绝后。这也正是明代黄册与鱼鳞册为人称道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