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
45726200000014

第14章 做九不做十

我国民间在举行祝寿活动时,往往有做“九”不做“十”、做虚(岁)不做实的习俗。本来遇到五十、六十、七十和八十、九十等整十岁寿辰时,是最值得庆贺和纪念的日子;但民间却往往将其提前到虚岁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岁时来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到了整十岁生日时,则反而无所表示。这是因为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认为“十全为满,满则招损”,“十”反而有着到头、到顶的意思,做了整十岁的生日,似乎就意味着已将寿做完,这当然是很不吉利的。因此,人们往往将整十岁的寿辰提前到虚岁逢九的寿辰来做,以表示寿还远没有尽头。此外,“九”在我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九”与“久”相谐,寓有生命长久、时日持久等意,因此十分适应庆贺、纪念。

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个“做九不做十”的故事:据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一天倒骑着毛驴来到花果山,路遇一砍柴的后生,仔细一瞧,十分惊讶,对他说:“小伙子,别砍柴了,你的寿数已尽,是明天午时三刻,快回去准备吧。”这个砍柴的后生名叫王儿,当他得知老头是神仙张果老时,就双膝跪地,求大仙救命,说家中有年迈老母需要侍奉。张果老被他说得心软,就如此这般地设下一计,叫王儿去照办。

第二天,张果老邀集众仙及十殿阎罗,去花果山水帘洞孙悟空那里喝酒。来到花果山上空,只见半山腰摆着一桌丰盛的酒席,并无一人。众仙禁不住酒香的诱惑,按下云头,不管三七二十一,围桌畅饮。酒至半酣,张果老将手在空中摆了三下,躲在树丛中的王儿便走了出来,说道:“诸位,我这桌酒席是摆给天神和阎王爷吃,好为我添寿的,现在你们将它吃了,这便如何是好?”众仙听了,不禁面面相觑,一时无言以对。这时张果老故意问道:“你年纪轻轻,求的什么寿?”接着叫阎罗取出生死簿来查看,一看,果然写明王儿只布十九岁阳寿,恰好今日午时三刻寿终。众仙大惊,张果老叫阎罗帮忙改一改,阎罗怕违犯天条,不敢答应;但又禁不住众仙纷纷劝说,又加上吃了人家求寿酒,只好在十九前面加了个“九”字,于是,那个王儿活到了九十九岁。后来,民间就把这个故事逐渐演化成了逢“九”做寿可延年益寿的习俗。

遇到“明九”,如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或“暗九”,如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时,有些地方还要请和尚、道士来念经做道场,以求安全度关。

此外,旧时民间还有“做三不做四”的习俗。俗语云“贺三不贺四,贺四要淘气”、“活人不拜四十,死人不拜四七”,这当然是因为“四”与“死”谐音,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所以四十岁寿辰是不应该大肆渲染庆贺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男到三十岁,刚到而立之年,年纪尚轻,无须做寿;而女的上了三十,已经“老”了,所以要做,但到了四十岁,真的老了,又怕人家说老,所以不做。另有一种说法,“三”和“散”、“四”和“死”谐音,不吉利,不做是为了回避。那么,女做三十、男做四十,就不怕“散”和“死”吗?这又有一种解说,即旧时妇女没有地位,就怕“散”,做了“三”就不怕“散”了;男做了“四”,就破了法,该死的也不会死了,这种左右逢源的自圆其说,自然也是为了图吉利、求长寿罢了。

七十三或八十四岁,旧时在北京地区谓之“大坎儿”,有钱人家过生日时,一定要大办三天。头天为庆寿;正日子为诞辰;第三天为祝寿。正日子要举行一个礼佛仪式,旧传“孔圣人活了七十三岁,佛祖活了八十四岁”,自己与圣人或佛祖齐寿,所以要礼佛,要请僧众来念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