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诞辰与丧葬习俗
45726200000006

第6章 寿星

现代人们在举行寿庆活动时,往往把被祝寿人称为“寿星”,年纪大的称老寿星,并称男的为“寿公公”,女的为“寿婆婆”;年纪小的则称小寿星。

寿星,顾名思义,原来是星的名称。一说寿星原是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星,为东方苍龙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之一。每年五月初的傍晚,寿星便带着长寿的吉祥之光出现在东方。

寿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寿星即老人星,亦即南极老人星。《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可见汉代时已认为寿星就是南极老人星,而天空中只要出现寿星,天下便平稳安定,所以当时人们祭拜它,以祈祷福寿。唐代时将角、亢与南极老人星都当作寿星,并设坛合祭,从此两种寿星崇拜遂合而为一。

寿星的人神化与祭祀风俗有关。东汉时每到仲秋之月都要举行敬老与祭祀寿星的活动。《后汉书·礼仪志》说,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者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王杖即鸠形手杖。传说鸠是一种胃口常开的“不噎之鸟”。老人使用鸠杖,寓有进餐可防噎的意思。朝廷赏赐王杖给七十以上的老人,是古代尊老敬老、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标志,也是我国尊老养老史上的一段佳话。

由于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相结合,寿星遂定格为一拄长杖的老人形象。南宋时的寿星像是“扶杖立”,“杖过于人之首,且诘曲有奇相”。明代,寿星长头短身的形象逐渐突出。《西游记》所描绘的寿星形象是:“手捧灵芝飞蔼绣,长头大耳短身躯。”

近代以来,寿星的形象更具喜庆色彩,深受百姓喜爱,其形象为一位白发老翁:白须飘逸,长眉间透着慈祥,手持龙头拐杖,最突出的是那长而大的光秃秃的脑门,民间称为“寿星头”。关于寿星的特号大脑门,还有一则传说:寿星母亲怀上寿星九年,尚不能分娩。母亲十分着急,竟然问腹中的孩子:“儿啊,你为什么还不出来?”寿星在娘胎中说:“如果家门口的石狮双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这话被隔壁的屠夫听到了,就用猪血涂在石狮双眼中,结果寿星就急急忙忙从母亲腋下钻了出来。由于未足年份,寿星的头就变得长而隆起了。

年画《寿星图》是民间喜爱的吉祥物,图上那位慈眉善目的寿星老人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望,人们看到他便心旷神怡,从中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寿星图》四周还点缀有松、鹤、龟、桃、灵芝、葫芦等表示长寿吉祥的动植物,这就更增添了吉祥的气氛,突出了长寿的主题。还有些年画将寿星与福、禄二星画在一起,表现出既求长寿,又求官运、福运的意思,被称为“福禄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