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风”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并推出的系列反舰导弹,现有1型、2型和3型。“雄风”1型是以色列“迦伯列”反舰导弹的仿制品,1979年试射成功,1980年服役。“雄风”1服役后不久,台湾即开始“雄风”2型的秘密开发。“雄风”2岸防型号为MGB-2A,舰射型号为MGB-2B,后出现的空射型号为MGB-2C,据称还有计划发展潜射型号。“雄风”2是中程亚音速反舰导弹,具有超视距攻击和发射后不管的特点。
1985年开始首试,1991年初投入生产并随之投入装备。该型弹的外形类似“鱼叉”,长3.9米,弹径350毫米,翼展900毫米,发射重量500千克。巡航速度1105千米/小时,飞行高度巡航段15米、末段1.5-2.5米,最大射程80千米。半穿甲战斗部重190千克,制导方式为中段惯性制导+末段主动雷达/红外寻的。推进系统为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小型涡喷发动机,采用箱式发射。“雄风”2抗干扰能力较之“雄风”1型更强,杀伤威力更大,拥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命中概率可达90%。“雄风”2是目前台军主要的反舰武器,主要装备在“武进”Ⅲ型驱逐舰、“成功”级护卫舰、“康定”级护卫舰和“光华”Ⅳ级巡逻艇上。
1993年10月,“雄风”2空舰导弹完成试验与鉴定,1994年在“汉光”11号演习时公布于世。空舰型“雄风”2也采用与“鱼叉”相似的常规气动布局,但尾部控制舵面为后掠三角形,而不是切梢三角形,弹体尺寸有所增大,射程提高到100~170千米,战斗部增至220千克。
空射型“雄风”2的第一种改进型为Mk2,其发动机舱加长,燃油增多,射程由100千米增加到150千米,弹长由3.767米增加到4.163米。第二种改进型为Mk3,发动机改用JP-10燃油,射程由150千米增加至170千米以上。第三种改进型为Mk4,中段改用惯导或GPS+惯导的组合制导,末段为被动雷达或红外成像加数据链制导。由于不是采用单一的主动雷达末制导,制导方式更为先进,因此在作战性能上高于“鱼叉”。
台军AT-3B“自强”高级教练/轻攻击机和A-3“雷鸣”式攻击机各1架具备携挂和发射能力。但是这两种飞机的电子设备相对简陋。IDF“经国”号战斗机在台军引进“幻影”2000和F-16后,其空战作用已不重要,但是其机载系统性能不错,是携带“雄风”2导弹的理想平台。台湾已经完成了IDF的“金龙”53火控雷达系统与“雄风”2的整合,经过“翔升”计划升级后的IDF战斗机将具备携挂和发射“雄风”2型导弹的能力,可望大幅强化台空军的反舰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