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雷炮科技知识(上)
45754500000002

第2章 水雷

水雷是布设在水中的一种爆炸性武器,它可由于舰船碰撞或进入其作用范围而起爆,用于毁伤敌方舰船或阻碍其活动。水雷具有隐蔽性好、布设简便、造价低廉等特点,按水中的状态区分,有触发水雷,非触发水雷和控制水雷。

水雷历史

水雷是最古老的水中兵器,它的故乡在中国。水雷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1558年明朝人唐顺之编纂的《武编》一中,详细记载了一种“水底雷”的构造和布设方法,它用于打击当进的侵扰中国沿海的倭寇。这是最早的人工控制、机械击发的锚雷。

它用木箱作雷壳,油灰粘缝、将黑火药装在里面,其击发装置用一根长绳索不结,由人拉火引爆。木箱下甩一塞瓦斯托波尔绳索坠有3个铁锚,控制雷体在水中的深度。

1590年,中国又发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水底龙王炮”。1599年,中国的王鸣鹤发明以绳索为碰线的“水底鸣雷”,1621年又其改进为触线漂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触发漂雷。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经常有倭寇船只侵袭。为了对付海盗的入侵,人们将火药装在木箱内,并用油灰粘缝,制成一种靠拉索发火的锚雷,专门打击敌船。

16世纪末,又相继发明了用牛脬做成的漂雷——“水底龙王炮”和沉底雷——“水底鸣雷”,1621年,“水底龙王炮”和“水底鸣雷”先后被改进为碰线引信的触发漂雷,并多次在海战中毁伤敌船。

欧美18世纪开始实战使用水雷。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为攻击停泊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国军舰,于1778年1月7日,把火药和机械击引信装在小啤酒桶里制成水雷,顺流漂下。当时虽然没有碰上军舰,但在被英军水兵捞起时突然爆炸,炸死伤了一些人,史称“小桶战争”。

水桶结构和引爆装置的完善及广泛应用,是从19世纪开始的。19世纪中期,俄国人B·C·亚图比发明了电解液触发锚雷。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俄国曾将这种触发锚雷应用于港湾防御战中。

西方最早出现水雷是在1769年的俄土战争期间,当时俄国工兵初次尝试使用漂雷,炸毁了土耳其通向杜那依的浮桥。此后,各型水雷不断地被研制和改进,并广泛使用,在美国南北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水雷战果颇佳。从此,各国更加重视水雷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紧研究和制造各种水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共布设各型水雷31万枚,共击沉水面舰艇148艘,击沉潜艇54艘,击沉商船586艘,总计122万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除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水雷的使用达到高峰,各国共布设了110万枚水雷,炸沉艇船3700余艘。

20世纪80年代,一些阿拉伯国家曾在红海和波斯湾布设了一些发现式水雷,有十几艘过往的商船和油轮触雷,护航的美国军舰了也被炸伤。这说明,在现代海战中,水雷是不可缺少的武器。一枚所费无几的老式水雷就是足以致一艘造价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现代化军舰于死地。

大量使用锚雷外,还出现了新型的非触发水雷,如磁感应水雷、音响水雷;战争后期又出现了水压水雷。整个战争中,各国通过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布设的80万枚各种触发和非触发水雷,共毁沉舰船3000余艘。

1952年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在元山港外布放了3000多枚水雷,美军出动了60艘扫雷舰和30多艘保障舰船,外加不少扫雷直升机进行清扫,结果使美整个登陆计划推迟达8天之久。

在此后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中,水雷都得到充分的应用,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尤其是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海军舰艇基本上无所建树,只有布设下的1200余枚水雷,损伤了多国部队9艘舰艇,其中仅美国就有4艘战舰被毁伤。因此,水雷被誉为“穷国的武器”。

水雷的优点是不言自明的。一般一枚大型水雷即可炸沉一艘中型军舰或重创一艘大型战舰;水雷可构成对敌较长时间的威胁,有的甚至达几十年;除飞机、水面舰艇、潜艇外,商船、渔轮等都可用来布放水雷。但是,水雷也存在与生俱来的缺点:一是动作被动性,如非触发水雷,要敌舰航行至水雷引信的作用范围内;触发水雷,要敌舰直接碰撞水雷才能引爆。二是受海区水文条件影响大。

目前,水雷按在水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漂雷、锚雷、沉底水雷。按照水雷的发火方式,可分为触发水雷、非触发水雷和控制水雷。

触发水雷大多属于锚雷和漂雷;非触发水雷又可分为音响沉底雷、磁性沉底雷、水压沉底雷、音响锚雷、磁性锚雷、光和雷达作引信的漂雷,以及各种联合引信的沉底雷等。若按布雷工具不同,可分为舰布水雷、空投水雷和潜布水雷。

今后,各国海军的水雷发展,将继续提高水雷的机动性和主动攻击能力,重视研制潜布自航水雷、深水反潜水雷、无线电遥控水雷和集装式水雷,注重提高水雷的电子化和微机化,以及水雷的爆炸威力。

对于水雷的引信,也是各国海军十分关注的,即加速研制重力场、热力场、光场及宇宙线场等新型引信。

水雷分类和发展

磁性水雷

在各种非触发引信水雷中,磁性水雷是最早诞生的一种。它可感应用一定距离内通过的舰船所形成的磁场。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水雷是由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首先研制成功的。

1939年9月,德国在英国泰晤士河口到哈姆贝尔附近的海域布设了磁性沉底水雷。英国使用已往对休触发性锚雷的扫雷具进行了扫雷,但一无所获。而当英国军舰进入扫过雷的海城时,却先后有17艘军舰被水雷炸沉。

后来一架德国布雷飞机把磁性沉底水雷误抛在距离岸不远的浅滩。才使英国得到了2颗磁性水雷,经解剖研制发现了其中奥秘。

音响水雷

音响水雷也是一种非触发水雷。它安有音响引信,能够感应一定距离内舰船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出的噪声,从而引爆水雷。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发明音响水雷,于1940年8月首次在英国沿海布设。巩固用拖着电磁扫雷具的舰船进行扫雷,一个水雷也未扫掉,英国海军再一次陷入被动境地。

水压水雷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液体在流速的地主压力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力大,静止液体比流动液体压力大。1944年1月,德国海军少校弗蒂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水压水雷“蚝雷”。蚝雷顶部的水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到舰船航行时所产生的水压变化,以引爆水雷。

由于世界各国至今也难以制造出能够模拟舰船航行时所产生的水压变化的扫雷具,所以水压水雷是一种很难扫除的水雷。1944年6月初,纳粹德国在多佛尔海峡布设了216个蚝雷,4天内炸沉了盟军29艘舰船,炸伤多艘。

自导水雷

MK60“捕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服现役的自导水雷,它实际上是一种锚泊的声自导鱼雷。美国海军从1977年开始装备MK60水雷,主要用于封锁具有战略意义的深水航道,以达到限制敌方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行动的目的。

该雷总重908千克,长3.68米,直径533毫米,最大布放深度760米,战斗部为MK46—4型轻型自导鱼雷。MK60水雷的自导鱼雷由密封容器封装,用雷锚固定在水中,密封壳体用铝合金制造,具有正浮力,使壳体在水中呈垂直状态。

水雷的目标探测识别和控制系统可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分类并能区分敌友潜艇,识别潜艇信号和干扰信号。一旦确定攻击目标,壳体开盖,海水进入密封容器使壳体倾斜,至30°时,MK46鱼雷便发射出壳体,进行环形搜索;当探测到目标时,鱼雷便导向目标实施攻击。

若没发现或失去了目标,鱼雷可重新进行搜索,以攻击目标。鱼雷的最大航程为11千米,警戒半径为1000米,战斗服役期为6个月。当水雷服役期满又不能回收时,雷上的声控装置就会自动失效,或令鱼雷自行销毁,以防止敌方捞走或妨碍己方舰艇行动。

遥控水雷—“风暴”

“风暴”遥控水雷系统是瑞士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它由控制台和遥控水雷组成,一个控制台可遥控5枚水雷。遥控方式有两种:无线电遥控方式和水声遥控方式。前者最大遥控距离为500千米,后者为40千米,控制台可安放在岸台、飞机、潜艇或水面舰艇上。

“风暴”遥控水雷是鱼雷和水雷的结合体。它可以像一般水雷那样长期布放在水下,又可以在近岸防御中像鱼雷那样阻挡和摧毁敌人的水面舰艇,实际上是一个装有水雷战斗部的遥控水下航行体。

该雷可由水面舰艇、潜艇和直升机布放,布放深度可达150米。平时水雷放置在一个悬浮水中的水鼓上,水鼓同锚固定,水鼓上有雷体自动解脱装置、接收天线和电缆等;水鼓内有蓄电池,水雷可在水下待命两年。

作战时,遥控水雷由控制台用预先设定的水声信号或低频无线电信号启动。水雷收到信号后,立即释放50千克的主压载,上浮到距水面20米的位置转入水平航行,并将雷上1.5米长天线伸出水面。此时,遥控台可在100千米范围内控制水雷的航行。

引导水雷进入正确的攻击航向,当雷航行到离目标500米处,水雷再次上浮,水雷中的雷达、声纳和电视摄像机开始工作,将目标数据或图像发回控制台,控制台随后发出攻击目标的信号;当水雷距攻击目标20米时,由雷达进行末制导,并由撞发或近炸引信引爆水雷。

“风暴”水雷长度为5米,最大直径550毫米,总重650千克,装药量170千克,水雷的最高航速20节,最大航程100千米。它主要用来攻击水面舰艇。

多传感器的沉底水雷—“石鱼”

由英国马可尼水下系统公司研制的“石鱼”水雷,是典型的具有预编程序、微机控制、多路传感器的现代沉底雷。这种水雷可由飞机、水面舰船和潜艇布放,主要用来打击水面舰艇和潜艇。

“石鱼”水雷为圆柱体,总长2.4米,直径533毫米,总重990千克。雷载计算机可控制雷上传感器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评估,而且使用声、磁和压力传感器进行联合操作;此外,还可利用有线遥控、声遥控和计算机软件程序来控制水雷的一切功能,包括选择目标、估计最近的目标接近点和引爆。

“石鱼”水雷内装有的600千克的炸药,足以对任何目标造成伤害。“石鱼”的储存寿命为20年,水下服役期为2年,最大使用海深为200米。

自航水雷—MK67

现代布雷方式以潜艇布雷最为隐蔽,为此很多国家都研制了能穿越敌方防潜设施的潜布自航水雷。所谓自航,就是布雷潜艇可在距离预定布雷水域10千米以外,将水雷从潜艇的鱼雷管中发射出去,利用水雷自身的动力装置航行一段距离后,到达预定水域。目前世界最为著名的自航水雷是美国的MK67.

00该水雷由MK37鱼雷改装而成,拆除了鱼雷的战斗部,装上包括雷管、保险装置、点火装置或目标探测装置和电池及主炸药的装药段,并对鱼雷的制导和控制机构也加以改装。改装后的MK67水雷长4.9米,直径485毫米,重754千克,内有装药148.5千克。

MK67是美国海军为在敌人控制的水域秘密作战而设计的多感应机动水雷,它可布放在100米深的浅海。发射后,未打开保险的水雷由鱼雷推进到预定位置,再沉人海底并自动打开保险,等待目标。MK67水雷的航程最大可达20千米。

会主动攻击的PMK-1型反潜水雷

水雷一般是待在水中,被动地等待目标进入其作用半径,触发后产生爆炸,毁坏目标。而俄罗斯的新型水雷PMK-1型反潜水雷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把水雷与能发射水下火箭助飞鱼雷的发射装置组合在一起,可探测和识别潜艇或水面舰艇,推算出目标的航向和航速,建立相应的截击弹道,然后发射火箭助飞鱼雷,主动攻击目标。

鱼雷上装有触发、非触发和定时引信,任一引信动作时都会引起装药起爆,达到重刨目标的目的。PMK-1型水雷全长7.83米,直径533毫米,总重1850千克;使用水深200米~400米,其火箭助飞鱼雷的航速约120节,航程数百米,装有300千克~350千克炸药。PMK-1型水雷的水下服役期为1年~2年。

定向攻击水雷—MSHM

MSHM是苏联海军在80年代装备的新型定向攻击水雷,属于火箭上浮短索锚雷,是导弹技术在水雷武器中的成功应用。它可由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布放,主要用于打击大陆架水深范围内的水面舰艇和潜艇,因此也被称作大陆架水雷。

MSHM水雷主要由简体、目标探测和控制装置、可控尾翼的火箭战斗部和雷锚等组成。水雷全长4米,直径533毫米,总重820千克。水雷一经布放到位,便位于雷索顶端处垂直向上。

当目标探测装置探测到目标时,水雷就自动启动其主动声引信,并计算出火箭战斗部的弹道和相应的火箭后翼的舵角,然后筒体开盖,火箭发动机点火,战斗部脱壳而出,按照预定的弹道飞向目标。水雷内装有350千克炸药,火箭工作时间为25秒。MSHM水雷的布放海深为60米~300米,水下服役期为1年。

奇特的水下伏兵—“海胆”水雷

这是一种极其敏感,又能控制自己的水雷。当敌舰艇在较远的海域航行时,它即使已经探测到,却能“理智”地控制住不爆炸;直到敌舰艇日益逼近身旁时,才“轰隆”一声巨响,与敌舰艇同归于尽。

提起“海胆”水雷,不能不想到它那诸多优异的特性:一是技术先进,雷上由于装有十分先进的微信息处理机和灵敏的声音、磁性、水压传感器,程序可以控制,因而能时刻待机“杀敌”。

二是布设方便、隐蔽、安全,“海胆”水雷既可以用舰艇从空中投布,也可以用舰船在海面布设,还可以用潜艇由水下悄悄施放。雷上装有一套可变延迟装置,使水雷只有完全在安全水域布设好后才会引爆,而不会“调皮捣蛋”,任意爆炸。不仅如此,雷内还设有引爆取消装置,即水雷可在规定的时间之后完全失效。

三是有效期长,“海胆”水雷外壳坚固且比较耐海水腐蚀,寿命长达数十年。

四是弹头多样,“海胆”水雷备有大、中、小三种弹头,分别重750千克、500千克、250千克。根据作战对象和海域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弹头。

五是控制装置十分可靠,这种水雷的控制装置是一个非常牢固的容器,并被连接于所选择的弹头上。

六是可选用不同的探测装置,“海胆”能依据需要选用声音探测装置、磁力针和水压探测装置。

七是具有自检装置,“海胆”能够自行检查故障,一旦发现故障,便会自动失效。总之,“海胆”水雷上的声音、磁性、水压三种传感器极为灵敏,爆炸威力颇大,有效距离较远,敌舰艇遇到它,既难以清扫又无法绕开。所以,不少国家海军对“海胆”格外偏爱。

未来的海底惊雷—跨世纪水雷

现在,各国海军都在运用高新技术,加紧研制面向21世纪的新概念水雷武器。

软体水雷

现役大多数水雷的炸药都是装在金属耐压壳体中,具有一定的特征形状,其表面声反射率较大,易被对方灭雷具探测到。

日本前不久发明了一种利用橡胶或高分子化合物等柔软材料作为雷体的水雷,由于其声反射率较小,并且布设在海底后形状不定,从而给猎雷系统的探测与搜索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德国也发明了一种采用橡胶或塑料膜制成的柔性雷体,内装液态炸药。由于液态装药的声阻和海水的声阻相同,并且柔性药袋在海底呈不同的形状,所以猎雷声纳难以探测到这种沉底水雷。

线控水雷

近年来丹麦研制成功一种由标准电缆控制,用最新工艺制造的MIP-19水雷。这种非触发式沉底水雷,装有声、磁传感器。同时,它通过控制电缆与岸上的水雷控制装置相连接,可由岸控进行保险、解除保险或起爆,也可自控起爆。

作为一般沉底雷使用时适用水深20米。整个水雷系统由水雷、配电箱和控制装置组成,由轻型电缆及接头连接,操作方便快捷。当控制电缆被破坏时,水雷自动进入自控状态。

声纳浮标水雷

日本海军近期发明了一种声纳浮标水雷,通过连接电缆将声纳浮标与锚雷或沉底雷组合在一起。声纳浮标与连接电缆的传感器一起装在水雷内,由飞机等运载平台向海上投放。

投放后,连接电缆释放,声纳浮标浮在水上,水雷则下沉到设定深度或海底。声纳浮标接收由飞机上控制中心发出的无线电控制信号,并接收水雷提供的各种数据作为应答信号发送出去,使水雷受控而动作。

模块式水雷

由美国设计的模块式水雷包括两个不同类型的标准模块:第一种为启动部件;第二种为炸药部件。所用的炸药是三硝基甲苯,炸药量为150千克。

利用上述模块系统,可减少存放的雷种数,维护保养也较简单,根据需要很容易装配成适合各种特殊情况的雷种,如可以装配出一种能从各种舰船或直升机上布放的模块水雷。电于它的形状旋转对称,因此所需的装卸设备可以标准化,能从水面舰艇和其他各类船只上滚下布放。

重力引信水雷

这是一种采用重力传感器的新型水雷。当舰船通过该水雷的上方时,安装在水雷中的重力计通过鉴别设定在其输出信号的阈值来决定是否引爆水雷。

超过规定重量的舰船通过水雷上方时,就能使水雷起爆。否则重力计就检测不出设定的重力变化。这样,只有用重力与目标舰船同样的物体才能进行扫雷,从而提高了该种水雷的抗扫性能。

重力引信水雷是一种非触发水雷,对非磁性、无噪声舰船也能感应,费效比很高。上述水雷的重力传感器包括超导重力计、弹簧式重力计或弦线重力计等,采用一种即可检测舰船通过时的重力变化。

舰载反水雷武器

舰载反水雷武器是用来发现、扫除、消灭水雷的水中武器,它包括各种扫雷具和猎雷武器,它是突破敌水雷封锁,保障战时海上航道畅通,战后清扫雷障的主要手段,是海军不可缺少的舰载武器。反水雷武器于19世纪末才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泛地使用舰艇拖曳的接触扫雷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清除新出现的非触发沉底雷,发展了一些模拟舰艇物理场(声、磁等)的非接触扫雷具。猎雷武器是从60年代开始研制的,70年代初,法国首先研制成PAP104猎雷武器,于1972年装备在“女妖”级猎雷艇上。同时扫雷具仍在继续发展,陆续研制出遥控扫雷具、艇具合一扫雷具等。

扫雷具按工作原理,分为接触扫雷具和非接触扫雷具;按携带方式,分为拖曳扫雷具、艇具合一扫雷具、遥控扫雷具;按使用水域,分为海洋扫雷具和江河港湾扫雷具。

扫雷具的优点是扫雷宽度大,特别是接触扫雷具具有较好的作业效率。但是,目前水雷战往往同时使用多种水雷,既有锚雷,也有沉底雷,而且具有较好的抗扫性,使扫雷愈加困难。

扫雷具的发展趋势是增大扫雷深度,提高扫雷可靠性和作业效率。舰载猎雷武器是用来对水雷进行探测、定位、识别、消灭的反水雷武器,它由猎雷声纳、导航定位、设备显示控制装置和灭雷具组成。灭雷具是猎雷武器的核心。

灭雷具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遥控潜水器,一种是自航潜水器。后者已大量推广,如法国的“PAP-104”灭雷具,美国的“MNV”灭雷具。

灭雷具的优点是能准确清除各种类型水雷,并不受水雷引信种类和设定方式的限制,作业效果较好。但是对大深度、大流速水域中的水雷清除有一定困难。

灭雷具的发展趋向是进一步增大工作深度,提高在能见度恶劣水域中的识别能力。为在战时紧急打通航道,一些国家还发展了应急炸雷系统和破雷船。法PAP104灭雷具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灭雷具,1972年服役,现已发展到5个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