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该鱼雷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研制的第三代轻小型通用反潜鱼雷,是世界上第一种轻小型燃气动力、声自导反潜鱼雷,可供水面舰艇、固定翼飞机、直升机使用,也可作为火箭助飞鱼雷的有效载荷使用,作为机载空投鱼雷可取代MK44反潜鱼雷。
同时,该鱼雷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库存数目最大的鱼雷,共生产20000条,提供20多个国家使用。
1956年12月开始可行性研究,1958年开始研制MK46Mod0型,1960年10月美国海军发布MK46作战使用要求,1963年MK46Mod0型投入有限生产,1965年12月比预定交付日期提前1年向美国海军交付MK46Mod0型。
随后在基本型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形成包括MK44Mod0/1/2/3/4/5/6型号在内的完整的MK46系列,成为美国和其他各国海军的固定翼飞机和武装直升机以及水面舰艇长期、广泛装备的标准反潜鱼雷。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鱼雷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主要由4个舱段组成:雷顶段、战雷头、控制舱和动力装置舱。雷顶段内装主/被动声自导装置,由发射机和接收机组成。战雷头型号为MK103Mod1/2,分别内装43.6kgH-6炸药(TNT当量为1.06)和44.5kgPBXN-103炸药(TNT当量为1.02),与触发引信和近距引信配用,前者称之为爆发器,埋在炸药中,当鱼雷撞击目标时,其惯性开关闭合,引爆炸药;后者称之为感应线圈,嵌在雷壳中,当鱼雷与目标距离缩短到0.6m时,感应线圈产生一个电压,经放大后输入点火电路,引爆炸药;爆发器还可由计算机按预定程序引爆炸药。控制舱装有计算机和自动驾驶仪,还装有电源。
动力装置舱采用燃气发动机,由海水电池起动。尾部有4翼片稳定尾翼装置,翼展为388mm,尾翼之后装有一对螺旋桨。在雷尾排气阀之后的尾端,装有一个球头,当鱼雷用MK32型舰载发射管发射时,管中的制动器卡住该球头,起制动作用;当鱼雷从飞机和助飞火箭投射时,该球头用来与降落伞相连;当鱼雷用作MK60水雷的战斗部时,该球头与水雷相连。
该鱼雷潜航速度为40节,即40海里/小时,追击时可达45海里/小时,航程5.5~11km,下潜深度为800m。鱼雷入水2s后改平,再经2s后海水电池起动动力装置,同时发出下潜指令,鱼雷以45°下潜接敌,到达预定搜索深度时,按蛇形(主动自导)或环形(被动自导)方式搜索。
捕获目标后,用主动自导方式进入追击。如丢失目标,则重新转入蛇形或环形搜索状态,直到重新发现目标或发动机燃烧耗尽为止。声自导作用距离1400~1500m。
该鱼雷是世界上第一个热动力型自导鱼雷,也是最早采用数字式电子计算机的自导鱼雷,其主要特点为:
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各部件易于维修和互换使用,提高可靠性和维修性。
采用先进电子器件、数字式计算机和自动驾驶仪,实现结构轻小型化,并提高对小型目标的探测能力、抗目标干扰能力、以及自身噪声对声自导的干扰能力。
采用热动力装置,早期型号动力装置采用过氯酸铵和硝酸铵固体燃料,生成的燃气不仅提供鱼雷推进功率,同时还用作鱼雷制导系统的能源。
改进型号动力装置改用液体单组元燃料——“奥托”,性能进一步提高,并给燃料泵加上双速控制机构,增大对小型目标的探测深度和攻击能力。因此,该鱼雷在性能水平上比MK44有很大提高,属于第三代小型通用反潜鱼雷。
该鱼雷的主要缺陷是:
其爆破式战雷头在攻击有双层壳体的现代潜艇时效果不佳,需改用能穿入潜艇壳体内部后爆炸的空心装药和爆破复合战雷头。
其动力装置的工作深度仍显不够,因其为开式循环,受海水背压影响,其航速与航程随下潜深度增加而减小,难以对付具有很大潜深的现代潜艇,故于90年代初开始被更先进的第四代小型反潜鱼雷MK50所取代。
基本数据
直径:324mm;
长度:2590mm;
重量:230kg;
战斗部重:44kg;
制导系统:主/被动声自导;
动力装置:燃气发动机;
航速:40kn;
航程:5500~11000m;
下潜深度:8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