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长寿养生
45760100000012

第12章 传统中医养生健身术

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的能力,使各器官精力充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身心轻松愉悦,使生活和工作朝气蓬勃;可以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质量,保证充足的体力,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机体的代谢功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之,适度运动可以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我国清代的教育家颜习斋提出“养生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所以适量运动有利于养生。

一、传统中医养生健身术的发展历史

传统中医养生健身术是一种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的养生方法。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宇宙世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明显地运动的特征,从那时起人们就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体育运动就已经被视为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后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这是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编出来的体操,其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的方法天天锻炼,活到90多岁,还耳目聪明、牙齿完好。“五禽戏”的出现,使中医健身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以后其他运动保健形式的出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到了晋唐时期,主张运动养生的学者多了起来,晋张华《博物志》中关于青牛道士封君达养性法的第一条就是“体欲常少劳,无过度”。唐代名医孙思邈也非常重视运动养生,他在《保生铭》中指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他本人还坚持天气好的时候散步,认为“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到宋代,人们对运动保健养生法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如蒲虔贯著《保生要录》,已经专列“调肢体”一门,主张用导引动形体。明代著名养生学家冷谦著《修令要旨》、王蔡传撰《修真秘要》,都提倡用导引来强身健体。现在,在我国流传范围极广的太极拳,据说是明代戚继光根据民间拳术总结出来的《拳经三十二势》。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创“卧功、坐功、立功三项”,作为简便易行的导引法,是老年人锻炼时可以选择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养生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

二、几种传统中医养生健身的方法

传统运动养生法,形式多样,既有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又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自成风格的健身法,真是丰富多彩,下面主要介绍一些人们比较熟悉的健身术。

(一)五禽戏

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的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这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的意思。五禽戏是由我国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编创的。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

五禽戏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用意念想着它们活动时的方法,自然地引出动作来,只要动作的前后顺序连贯、顺畅就可以了,每次锻炼的动作次序可以不完全一样。另一种是参阅现有五禽戏的书籍,学习整套动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五禽戏的练习方法和功效。

1.虎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脚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划弧横于前额,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额一拳,左手横于后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向左扭动,眼看右足跟,同时抬头,强视片刻,形似寻食。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虎戏时要模仿出虎的威武勇猛的神态。本动作作用于人体的挟背穴和督脉,对坐骨神经痛、腰背痛、脊柱炎和高血压等病疗效显著。

2.鹿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起步踢出,上体前倾,脚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屈,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弯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与头平;左臂于后,距腰一拳,指尖向上,眼为斜视。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怡然之态。本动作可以增加肾的功能,促进骨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并锻炼腿力。

3.熊形

右膝弯曲,左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上抬。

左膝弯曲,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上抬。

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练熊戏时要将轻灵寓于沉稳之中,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本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活关节等作用。

4.猿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迈出,足跟抬起,脚尖点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紧贴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弯曲上抬,右手从右腼眉绕于前额,拇指中指并拢,眼为动视。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猿戏时要模仿猿敏捷灵活之性。本动作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

5.鸟戏

第一左动: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右脚尖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两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才能够融形神为一体;本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可以起到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的目的。

五禽戏要领:一是要像导引术一样,先有意念活动锻炼,再配合呼吸和肢体活动,三者融为一体;二是练五禽戏必须像形取义,如学虎的爪、扑、旋转等动作,学鹿的触、走、盘坐等动作,学熊的推、攀、摇晃行走等动作,学猿的跃、采、转、闪、进退等动作,学鸟的飞、落、伸展等动作。

坚持练习五禽戏的人,都会觉得精神爽快,食欲增进,手脚灵活,步履矫健,这说明五禽戏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而且除此之外,五禽戏对于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也有预防及防止复发的功效。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经常练习五禽戏,能改善病人的异常步态和行走姿势,避免肌肉萎缩,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对其他症状的改善也有好处。每日可锻炼四五次,每次10分钟。此外,在练习五禽戏时,应选择空气新鲜,草木茂盛的场所。

(二)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都可以练习,而且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防治疾病,不仅我国人民喜欢练习,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太极”一词出自我国古代哲学论著《易经》的阴阳八卦学说,最早见于陈搏、周敦颐的“太极图”,该图表达的意思是宇宙及万物都是由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的。“太极”寓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意义,具有圆(浑然一体)和远(辽阔无边)的特点,阴阳二气平衡,互根、消长,不断运动,无休无止。太极拳正是根据这种理论,讲求动静、阴阳协调的。形体外动,意识内静。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整体以浑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按太极图形组成各种动作;意守于内,以静御动,用意识引导气血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

可见所谓“太极拳”,就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以太极图形组编动作的一套拳法。其形在“太极”,意在“太极”,故而得名。

1.太极拳的作用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常打太极拳的人,发生脊柱老年性退行性病变的几率较低,也就是脊椎骨增生或骨质增生的较少(占25.8%),脊柱的柔韧性较好,弯腰时手指能触到地面的占85.7%;而不练太极拳的人,发生脊柱退行性病变的较多(占47.2%),弯腰时手指能触到地面的只占20.6%。

第二,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血压平均值为130/80毫米汞柱,而不练太极拳的人则为154/82毫米汞柱。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血管硬化发生率较低,占37.5%,而不练太极拳的老人血管硬化率占46.6%。又比如做20次蹲下起来的运动试验,经常打太极拳的人,反应全部正常;而不练太极拳的人,有35%表现出心脏收缩无力。

第三,能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由于打太极拳时,要求全神贯注,心无杂念,人的思想自始至终都集中在动作上,因此使大脑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消除机体疲劳。

第四,能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练太极拳时要求气沉丹田,呼吸匀、细、深、长、缓,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这样做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增强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经常打太极拳之所以健身,是因为此项运动能畅通经络,培补正气。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腹鸣、指麻等体内行气现象,再坚持练习,到一定功夫便可通任、督、带、冲诸脉,同时增加丹田之气,使人精气充足、神旺体健。

也正因为太极拳有上述众多的养生保健作用,因此,时常打太极拳对许多疾病有防治和康复作用,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后恢复期,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肺原性心脏病,中度神经衰弱,各种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老年性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非活动性肺结核等许多疾病。此外,由于打太极拳可以补益肾精、强壮筋骨、抵御疾病,因此经常坚持这项运动,能防止早衰,延缓衰老,使人延年益寿。

2.打太极拳的要领

虚领顶颈:头颈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颈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3.太极拳的动作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创始人,历来众说纷纭,但从目前掌握的史料分析,太极拳是河南温县陈王廷于明末清初创造的,其拳法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的影响,而戚式的《拳经三十二势》是依据明代十六家的著名拳法综合编造的。可见,太极拳是吸收了民间拳法的精华,由戚继光集其大成,陈王廷推陈出新而创造的。经后世改编又派生出杨氏、孙氏、吴氏、武氏等各式太极拳。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杨氏太极拳整理编创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其动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便于普及和掌握。下面作简要介绍:

起势

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精神集中,呼吸调匀;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开立步,与肩同宽;两臂慢慢向前抬起与肩平,掌心向下;两腿微屈下蹲,两掌轻轻下按。

左右野马分鬃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同时上体微向左转,眼看左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再移至左腿,两手划弧,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继续作向右转身动作,动作与上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白鹤亮翅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右手向左下划弧至左手下,两手掌相对成抱球状;右脚前进半步,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脚尖点地;同时身体微向右转,两手向右上和左下分开,右手上提至头部右前方,掌心向面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两眼平视前方。

左右搂膝拗步

①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臂微屈,与耳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起由左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向下;同时上身微向左再向右转,眼看右手。

②上身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眼看右手指。

③上身慢慢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即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向左腿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肩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④与②同,但左右相反。

⑤与③同,但左右相反。

③与②同。

手挥琵琶

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向前跟进半步;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体稍向右转,左掌由下向左,向上划弧,掌心斜向前下方,高与鼻平;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斜向前下方。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眼看左手。

左右倒卷肱

①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之翻掌向上,左脚尖落地,眼随着向右转体,先看右方,再转看左手。

②右臂屈肘回收,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手回收经左肋外侧向后上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之再翻掌向上;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左后侧方退一步,脚尖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右虚步;眼随转体左看,再转看右手。

③同②,但左右相反。

④同②。

⑤同②,但左右相反。

左揽雀尾

身体右转,左手经腹前向右下划弧、掌心向上;右手翻掌向下,右臂微屈,两手掌心相对成抱球状。同时右脚尖微向外撇,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同时左肘微屈,以左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左侧弧形出,左掌高与肩平,掌心向后;右手下落至右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左手。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之前伸,掌心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左上前伸至左腕下方,然后两手下捋,身体以腰为轴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两手下捋经腹前向右后方划弧,直至右手掌心向上与肩平,左手掌心向后,左臂平屈于胸前。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微向左回转,右臂屈时收回,右手置于左手腕里侧,双手同时向前挤出,左掌心向后,右掌心向前。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眼神顾及双手。

左手翻掌向下,右手向右前伸与左手乎,掌心向下,两手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跷起。两臂屈时回收至脑前,两手掌心向前下方,然后两手向前上方按出,手腕高与肩平。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两眼平视前方。

右揽雀尾

身体后坐并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先向右然后向左下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左臂平屈于胸前,掌心向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重心再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神顾及左手。其下动作与左揽雀尾相同,唯左右相反。

单鞭

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左转,两手在体前向左划弧,左臂至身体左侧平举,手心向左,右手至左胁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右手随转体向右上方划弧,至右侧时变钩手,臂与肩平;左手自下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视线随右手移动。

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同时左手随上体左转而经面前向左划弧,右脚跟后蹬稍外展,重心逐渐移向左腿,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左掌慢慢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右臂成幻手在身体右后方,与肩同高。视线随左手移动,眼看左手。

云手

①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里,同时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眼看左手。

②上体慢慢左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左移;左手由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渐渐转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脚靠近左脚,成小开步(两脚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手。

③上体再向右转,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右手向右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右,随之左腿向左横跨一步;眼看左手。

云手左右各三次,其下:

④同②解。

⑤同③解。

③同②解。

单鞭

上体右转,右手由面部前方向右划弧,至身体右侧,翻掌变幻;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内;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点地,眼看左手。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左手慢慢翻掌,向前推出。

高探马

右脚前进半步,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掌着地成虚步。同时右勾手变掌,两手掌心翻转向上,两肘微屈,两眼平视前方。身体微向左转,右手经右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与眼同高;同时左手收至左侧腰际,掌心向上,左臂微屈,眼神顾及右手。

右蹬脚

左手掌心向上,前伸至右手腕之上,两手交叉,手背相对,随即向两侧分开,向下划弧;同时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身体重心渐渐移至左脚,右脚跟进至左脚内侧;两手继续划弧,交叉合抱于胸前,手心向后;两臂左右分开划弧,平举,手心向外,同时右腿屈膝提起,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右手。

双峰贯耳

右腿收回,膝盖提起,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右手心也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盖两侧,手心均向上;右脚向右前方落下变成右弓步,同时两手下垂,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脸前成钳形状,拳眼都斜向后方,眼看右拳。

转身左踏脚

左腿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看左方。

两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

左下势独立

①左腿收回平屈,右掌变勾手,左掌向右划弧至右肩前;眼神顾及右手。

②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向左后方伸出成左仆步,左手下落,眼神顾及右手。

③身体左转,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撇,随即右脚尖里扣,右腿后绷,左腿前弓;左手从左腿内侧划弧上抬成立掌,掌心向右,同时右手旋时将勾手置于身后,眼神顾及左手。

④右腿提前平屈,脚尖自然下垂;右勾手下落变掌,由后下方向前摆出,屈臂立于右腿上方,肘膝相对,掌心向左;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右手。

右下势独立

①右脚落于左脚前,左脚以脚掌为轴向左转,身体亦随之转动,右手随身体转动向左侧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方;同时左手后平举变勾手,眼看左手。

②以下动作与“左下势独立”的②、③、④相同,但左右方向相反。

左右穿梭

①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离地,两腿屈膝成半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上、右下),然后右脚收到左脚的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前臂。

②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脸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③身体重心后移,右脚尖略向外撇,随即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跟进停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右上、左下),眼看右前臂。

④同②,只是左右相反。

海底针

右脚向前踏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稍向右转,右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至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左转,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与此同时,左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

闪通臂

上身稍向右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由体前上提,掌心向上翻转,右臂平屈于头上方,拇指朝下;左手上起向前平推,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转身搬拦捶

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右后转,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右手随转体变拳,自右向下经腹前划弧至左时旁,拳心向下;左手弧形上举至左额前,掌心向外;两眼平视前方。

身体右转,右脚收回后再向前迈出,右脚尖外撇,右拳经胸前向前方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向前迈一步;左手上提经左侧向前平行划弧挥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收到右胯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左腿前弓,右拳向前方打出,拳眼向上,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神顾及右手。

女口封似闭

右手边翻掌边由左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同时变掌,待左手行至右手背处时,两手分开,与肩同宽,手心向上,平举于体前;

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同时两臂屈时、两掌翻转向下、收至两肋前;右腿自然伸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向前上方推出,手心向前,与肩同宽,眼看前方。

十字手

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右手划弧至右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两臂微屈,同时右脚尖略外撇,成右弓步;眼神顾及右手,随即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然后右脚向左收回,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交叉于胸前,右手在外,两手掌心向后;两眼平视前方。

收势

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眼看前方。

4.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练习太极拳对人身体的好处确实很好,但在打太极拳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可能导致一些人的决心发生动摇,无法坚持下去。这就要求练拳的人在开始就要树立学好太极拳的信心,出现困难要找出原因,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过度疲劳。打太极拳与其他运动一样,运动量也要因人而异。过度疲劳会给身体的各个脏器带来压力,会损害其功能,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运动量的大小要与自己的体质和功夫相结合,体质较好、功夫较深的,运动量可适当加大,但也不要太疲劳。

——不要闭门造车。太极拳的动作姿势都有一定的要求,自己照图学习,方法如果不正确,会使练习的效果减弱。为了避免这种不利情况的发生,可以向经验丰富的人请教,结合自身情况练习,打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三)八段锦

锦字从金从铂,形容物品贵重;帛是古代颜色鲜美之物。因为这种功法可以强身、健身、延年益寿,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所以称为“锦”。八段锦就是古人创编的由八节不同动作组成的一套医疗、康复体操。

八段锦在我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关于它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南宋初年无名氏创编。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创新,所以又演变出许多种类,如岳飞八段锦、十二段锦、自摩八段锦、床功八段锦、坐势八段锦等等,各有所长。

八段锦能够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可以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的功能,男女老幼都可以练习。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这套功法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功效,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较好的体育运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动作要点:

1.双手托天理三焦

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自然下垂,眼看前方。动作:两臂慢慢自左右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如翻掌,掌心向上,两足跟提起,离地一寸;两肘用力挺直,两掌用力上托,两足跟再尽量上提,维持这种姿势片刻;两手十指分开,两臂从左右两侧慢慢降下,两足跟仍提起;两足跟轻轻落地,还原到预备姿势。

2.左右开弓似射雕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脚尖并拢。动作:左脚向左踏出一步,两腿弯曲成骑马势,上身挺直,两臂于胸前十字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手指张开,头向左转,眼看右手;左手握拳,食指向上翘起,拇指伸直与食指成八字撑开,左手慢慢向左推出,左臂伸直,同时右手握拳,屈臂用力向右平拉,作拉弓状,肘尖向侧挺,两眼注视左手食指;左拳五指张开,从左侧收回到胸前,同时右拳五指张开,从右侧收回到胸前,两臂十字交叉,左臂在外,右臂在内,头向右转,眼看右手,恢复到立正姿势。

3.调理脾胃举单手

站直,双臂屈于胸前,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先举左手翻掌上托,而右手翻掌向下压,上托下压吸气而还原时则呼气。左右上下换作8次。

4.五劳七伤往后瞧

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慢慢向右转头,眼看后方,复原,成直立姿势;再慢慢向左转,眼看后方,复原。

5.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腿开立,比肩略宽,屈膝成马步,双手扶膝上,虎口对着身体,上体正直;头及上体前俯、深屈,随即向左侧做弧形摆动,同时臂向右摆,再复原成预备姿势;头及上体前俯,深屈,随即向右侧做弧形摆动,同时臂向左摆,复原成预备姿势。

6.两手攀足固肾腰。

两足平行并立与肩宽,双臂平屈于上腹部,掌心向上。然后向前弯腰,翻掌下按,掌心向下,手指翘起,逐渐以掌触及腰背,前俯呼气,还原吸气。

7.攒拳怒目增气力

两腿开立,屈膝成骑马势,两手握拳放在腰旁,拳心向上。右拳向前方缓缓用力击出,臂随而伸直,同时左拳用力紧握,左肘向后挺,两眼睁大,向前虎视。

8.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腿并拢,立正站好。两足跟提起,前脚掌支撑身体,依然保持直立姿势,头用力上顶。足跟着地,复原为立正姿势。

练习八段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用坐位或站位。八节动作与现代徒手体操相似,易学易练。平时练习时也要结合意念活动,想着动作的要求而自然引出动作来,而且要注意配合呼吸。八段锦除有强身益寿的保健功能外,对于头痛、眩晕、肩周炎、腰腿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等病症也有防治功效。

(四)易筋经

易筋经为中国气功传统功法之一。易,改变的意思;筋,泛指肌肉,筋骨;经,指方法。综上所述,易筋经是一种改变肌肉和筋骨质量的特殊锻炼方法。它除了可以练肌肉、筋骨外,同时也练气和意,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功法。在练功时要注意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身体要自然放松,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不要紧张、僵硬。

下面介绍一套易筋经的锻炼方法:

1.韦驮献杵第一势

本节为起势,两腿开立,两脚距离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腰背正直,两眼凝视前方,全神贯注。在基本做到调身、调心、调息后,两臂缓缓抬起至前平举位,掌心向下,手臂保持伸直;再翻掌,掌心向内,两肘内屈,使手缓缓向胸前收拢,停于胸前约一拳处,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胸,作拱手状。

2.韦驮献杵第二势

接上节姿势,以足趾抓地,同时两手翻掌,掌心向下,足跟微微提,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左右分开,两臂成侧平举,掌心向下。

3.韦驮献杵第三势

接上一姿势,两手从左右两方缓缓上举,臂伸直,掌心向上,手指朝里,作托天状,同时两脚跟再稍抬起,足尖着地,牙关咬紧,舌抵上聘,呼吸细长,意识集中在两手,然后两手握拳,两臂顺原来路线缓缓用力降下至侧平举位,同时脚跟放下。

4.摘星换斗

两脚开立,两臂侧平举,右手缓缓上举伸直,覆掌,五指并紧,指尖向内;抬头向右上方望右手掌心,左手同时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贴于腰部,在此姿势下坚持片刻,作3~5次呼吸;再左手上举伸直,覆掌,五指并紧,指尖向内,抬头向左上方望左手掌心,右手同时用力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贴于腰部,在此姿势下作3~5次呼吸。

5.倒拉九牛尾

接上一姿势,右手从腰部撤回,并顺势向前方翻腕展臂,至手与肩平、肘微弯屈,五指撮拢如梅花状,握空拳,指尖向里,同时右腿跨前弯曲,左腿伸直,成弓箭步,左手也同时放下,顺势向左后方伸出,五指撮拢,握空拳,拳心向上;然后吸气,意念集中在右手,右手作向后倒拉牛尾状;再呼气,意念集中在左手,左手作向前顺势牵牛状,换左弓右箭步,左手反抄向左前方,右手收回伸向右后方;吸气,意念集中在左手;呼气,意念集中在右手。

6.出掌展臂

接上节姿势,右脚踏前与左脚并拢,两手收回放在胸前成以下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胸旁屈肘、手指张开,掌心向外。首先两手成“排山掌”(掌指直立与腕成90度角,掌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劲力逐渐加大,至时臂充分伸直为止,同时全身挺直,两眼睁大向前凝视;然后两掌缓缓收回,贴拢于左右两侧胸肋部。

7.九鬼拔马刀

立正,两臂前平举,手成排山掌。首先右手上提至后脑,用掌心贴枕部抱头,手指轻轻压拉左耳,右腋张开,同时头向左转,左手则收回反手以手背贴于两肩胛间;吸气,同时用右手手指压拉左耳,头及右肘稍紧张,意念集中在右肘;呼气,放松;再右手放下,反手提起以手背贴在两肩中间,同时左手收回提至后脑,用掌心贴枕部抱头,手指轻轻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头向右转;吸气,同时用左手手指压拉右耳、头及左时稍紧张,意念集中在左肘;呼气,放松。

8.三盘落地

左脚向左跨出一步,两手收回,左右分开,即成以下预备姿势:两脚开立,两脚距离比肩宽,两臂侧平举,掌心向下。首先两腿呈半蹲式,腰背与头部保持正直,两手屈时翻掌向上,下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两腿再慢慢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9.青龙探爪

左手握拳,置于腰间,右手向左前方伸出,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圆,手划至前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广同时吸气。

10.卧虎扑食

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右弓步,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眼看前下方;吸气,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然后呼气,同时屈肘,胸部下落。随呼吸,两臂屈伸,上体起伏,作扑食状。

11.打躬

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手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敲小脑后部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起;呼气时俯身弯腰,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

12.掉尾

两手提起,两掌向正前方推出,至两臂伸直为止,掌心向外;两手十字交叉,掌心向下,收回至胸前,两手分开;两掌向下推压,腰随掌向前弯曲,两腿保持挺直。两掌尽量下推,头稍抬起,两眼睁大,向前凝视;伸腰起立,两手同时上提、分别向左右屈伸手臂?次,两足顿地7次,结束全套练习。

在练习易筋经时,要精神放松,心情舒畅。在练功前10分钟,要停止较剧烈活动,意识要平静;练功场地要安静,空气新鲜,衣着要松适,不能紧腰、束胸,不穿高跟鞋;在过饱、过饥时,都不要练功,由于练功时间比较长,所以练功前排解大小便。这套功法适用于年老体弱的人,同时对于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血管病、关节炎等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五)传统推拿按摩

推拿,又称按摩,是指用双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以达到保健、治病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即自己给自己按摩。

应用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寿,在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就受到中国医学家及养生学家的高度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由此可见,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成为医疗和养生的重要手段。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曾提到有《按摩导引经十卷》,可惜已经遗失。但在《养性延命录》中,曾转引部分内容:“平旦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搔目四眦,令人目明……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而下,名口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导引经的上述内容深受后世推崇,并被许多书籍引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末尾,都附有导引按摩的方法。当时,自我按摩作为按摩的一个内容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它的广泛开展,说明按摩疗法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注意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

隋唐时期,是推拿按摩发展的盛世,在人体体表施行按摩手法时,涂上中药制成的膏,从此,一种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损、又可使药物和手法作用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得到了发展。膏的种类很多,有莽草膏、丹参膏、乌头膏、野葛膏、陈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据不同病情选择相应的种类。而且膏摩还可用以防治小儿疾病,《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风”。唐太医署设置了按摩专科,并有按摩博士、按摩师等职务名称,可见当时按摩非常盛行。尤其是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非常推崇按摩导引,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这既是对唐代以前养生学的继承,又是他自己经验的总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宋金元时期,推拿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并有很多创新和发展,如宋代医生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按摩,孕者觉胃肠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运用了按摩法催产。在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提出了老年人经常擦涌泉穴,可使晚年步履轻便,精神饱满。

明代推拿分支越来越细,形成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清代太医院取消了按摩科,小儿推拿的著作较多,它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手法简便易行,在民间流传很广。

1.推拿保健的作用

心理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一种需要相互接触和按摩的特殊要求。按摩能使脑垂体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令人心情放松愉快,因为身体每平方厘米表皮有1500多个神经元,它们在与外界接触过程中,通过大脑形成刺激而产生这种反应。相反如果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医学上称为“皮肤饥饿”,与情绪相关的大脑神经中枢就会引发紧张和其他不良症状,以至于出现食欲不振、孤独、抑郁、烦躁、好动、甚至打斗暴力等现象。推拿按摩的具体作用有:

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里记载:“经络小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能够疏通经络。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以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从而提高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

调和气血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提到:“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的意思。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从而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因此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如小儿痢疾,经推拿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小儿肺部有干湿性罗音时,按揉小横纹、掌心横纹有效。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进行实验,用并列对照组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降低,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以上临床实验和其他动物实验都可以证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于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因此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对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2.推拿的主要特点

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的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它平稳可靠,易学易用,而且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正由于这些优点,按摩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方法之一。

对健康人来说,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对病人来说,既可使局部症状消退,又可加速恢复患部的机体功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当病人得到按摩后,会下意识地激发体内抑制系统,同时使脑分泌出更多的脑啡肽与内啡素。这是一种天然的类似吗啡的物质,能够使人缓解疼痛,振奋精神,它可以通过人体传导系统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按摩可以使皮肤表面的温度增高,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从而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皮肤组织的功能,刺激汗腺、皮脂腺的分泌;如果针对某些穴位加以刺激,更可以疏通气血,平衡阴阳,调节脏器功能,使皮肤自己活动起来,肤色自然就会得到改善,变得滋润、有光泽、有弹性。因此按摩对延缓皮肤衰老以及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都大有裨益。

3.按摩时的注意事项

身心放松

按摩时思想应集中,而且要心平气和,身体也不要紧张,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取穴准确

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便取穴准确,手法正确。

用力恰当

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但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力量应适中。

循序渐进

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多。

持之以恒

无论用按摩来保健还是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需要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此之外,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20分钟左右。最好早晚各一次,可以在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进行。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受到损害,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如果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那么就不应该在这些部位进行推拿保健。在自我推拿时,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法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如果有出汗的现象,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进行保健推拿。

心理医学家还指出,按摩不只是手的专利,除生理性抚摸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可达到抚摸效果,例如语言、目光、音韵等。高明的领导者,常会表扬和鼓励自己的员工,肯定他人的优点,期望、表扬和赞美,是对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抚摸。俗话说:“眉目传情”,通过眼光可以抚摸人体外形而传感心神。一曲悲壮的歌曲,能催人泪下,可以化悲痛为力量,使人精神振奋。所以心理学家认为,没有抚摸的社会,是一种病态社会,无论哪种抚摸都有调节人际关系的神奇力量。

在生活紧张、节奏明快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身体的健康状况,追求精神生活的完美,如能正确使用按摩疗法,将会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

(六)健身球

健身球是一种简单的医疗健身器械,因为主要产地在河北保定,所以又叫保定铁球。其操作方法是:将一副铁球放在手里,用五指拨动,使它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这项运动,中医认为能调和气血,强筋健骨,强壮内脏,健脑益智。经常坚持学习,对偏瘫后遗症、颈椎病、肩周炎、冠心病、手指功能障碍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其原因在于,人体五指上布有许多穴位,是几条经络的起止点,而经络是联系人脑神经和五脏六腑的纽带。经常练习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些穴位和经络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此外,因为铁球与手掌皮肤的频繁摩擦,也会产生静电及热效应,从而起到增进血液循环、治疗周身各部位疾病的作用。

常用健身球的几种锻炼方法如下:

1.单手托双球摩擦旋转。置双球于单手掌心中,手指用力,使双球在掌心中顺转和逆转。在旋转时手指要紧贴球体,使双球互相摩擦,而不要碰撞。

2.单手托双球离心旋转。在上述动作熟练之后,逐步使双球互相离开旋转。手指动作、旋转方向均与摩擦旋转相同,只是将手指伸开,用力拨弄双球,使双球在掌心中快速旋转,而不碰撞。其速度一般要求为顺转150~200次/分,逆转130~180次/分。

3.双手四球运动。这是在单手运动的基础上,逐步锻炼两手同时做单手动作(每手双球),需要充分发挥大脑的作用才能做到。此动作难度大,要求技术高,但效果比单手运动更好。

4.用铁球按摩、揉搓、锤击身体的不适部位。它能减轻疼痛,也能锻炼手力,对常患肩胛不适、腰酸腿痛的老人大有裨益。

5.用单手或双手虎口用力握球,或用手掌心使劲握球,会产生酸热的感觉,经常这样锻炼对提高指力、腕力、握力、臂力均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