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要让孩子输在心态上
45781900000083

第83章 珍惜每一份得到的东西

不要因为失去而抱怨,享受你所拥有的。

——H。斯坦利·贾德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

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的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神果然出现了,他对这些虔诚地信仰着他的人说:“你们要沿路多捡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褡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

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无论如何,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仍旧各自随意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马褡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许多眼前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弃如敝履,然而,忽然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们而懊悔不已。

因此,要培养孩子知足的心态,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早已经把艰苦朴素当成了历史,他们不仅自己肆意享乐、浪费,还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享受、浪费,美其名曰“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结果浪费有理,挥霍无罪,暴殄天物,不少孩子早已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随随便便浪费的习惯。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新世纪的希望。如果他们不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便无法创造更加美好的一切。

生活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也不会永远停留在现在。中国长期以来流传着“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很多人批判这是一种宿命论思想。但仔细一想,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而且堪称“经验之谈”。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人们长期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圈子里,农业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主体。老百姓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大多也只能求个温饱度日,一夜暴富的情景在农耕社会里几乎是天方夜谭。大多数老百姓穷惯了,苦怕了,一旦时来运转,家景亨隆,就很容易娇惯子女,生怕子女再重复自己以前的生活。殊不知,避免子女重复艰苦生活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成才,在于让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用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来满足孩子的挥霍享受。孩子用着父母创造的钱财,浑然不知稼穑的艰难,一旦父母年老,让他们自己挑起家庭的重担,他们才开始犯难。但可怕的不是犯难,而是知难而退。许多孩子不愿迎难而上,守着父母给他们创造的家业,继续逍遥度日,结果到了他们的下一代,日子就不再那么宽裕了。很多人都在重复着这样的故事,周而复始,很难跳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富不过三代”似乎也就成了宿命论。

当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其优越性远非自然经济时代可比,每个人都有不少发财致富的机会。但是,发家致富之余,也不能忘记向孩子灌输勤俭节约的意识。我们的机会虽然比先辈多,但我们面临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孩子如果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处处挥霍浪费,不尊重金钱,不爱惜有价值的一切,将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败得体无完肤,仍难逃脱“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并没有这样去要求他们的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投入非常大方。有些父母宁可自己节约,也要让孩子享受,他们甚至觉得能够为孩子提供丰裕的物质生活是一种荣耀。孩子轻轻松松地用着父母给他们提供的钱财,心安理得,一出出不尊重劳动果实的滑稽戏在上演。比如,一群孩子一边唱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边跳着皮筋,把吃剩下的零食扔到一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其创造财富让孩子去挥霍,不如让他们学会勤俭节约,自己去创造财富。这样,他们的财富才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不至于坐吃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