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原名郭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他从小受到较开明的教育,母亲和大哥都给予了他很好的古典文学的陶冶。优裕的家庭和自由的教育气氛,使郭沫若从小养成热烈奔放、不受拘束的性格。中学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学医,带着浪漫的幻想,去追求更广阔、更自由的人生天地。青年时期,他深受西方各种新思潮、新流派的影响。祖国的贫弱和外国列强的欺凌,以及身处异邦感受到的民族歧视,使他强烈地希望祖国能强盛起来、进步起来。五四运动使他看到了希望。在《女神》五十六首诗中他歌颂伟大的时代,诗中饱含的浪漫主义激情和大胆的想像,以及自由的形式和格律,体现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这些诗是诗集《女神》里的名篇,创作于五四运动时期。
那时,中国面临着旧社会的解体和新时代的来临,新诗《女神》体现了当时的新时代精神。《女神》是时代的产儿,作者郭沫若则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1926年,郭沫若在北伐战争中担任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此后又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负责抗战的文化宣传工作,并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其中《屈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它不仅塑造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而且剧中着名的独白《雷电颂》借古喻今,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愤怒的控诉。
1949年后,郭沫若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着有诗集《长春集》《东风集》,文艺论着《李白与杜甫》,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
在半个多世纪里,郭沫若在文学、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诸多领域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对中国现当代科学文化所做的贡献,在世界进步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赢得了国内外人民的普遍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