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是朱耷、石涛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所谓怪,即不大合正统,与乾隆皇帝提倡的“从来诗画要法古”的主张和四王偏重摹古的作风相悖。他们强调面向现实,强调抒发个性。
扬州八怪指哪八位画家,历来说法不一。综合各种记载,计有汪士慎、李觯、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高风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扬法等,人数几乎超过一倍。现在多数着作介绍“扬州八怪”是指前八人。
这八位画家出身、阅历各不相同,但有一种共同的命运,就是不得志,生活比较清苦。他们大都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年长后各抱才艺,却都无法自由施展,八人中黄慎、高翔、汪士慎、金农、罗聘都不曾做官,是终身职业画家。二李和郑燮虽做过七品官,都因得罪上司被罢官,晚年仍以卖画为生。他们关心民间疾苦,作品雅俗共赏。
(1)汪士慎(1688~1759年),字近人,号巢老母,放弃举子业,以卖画为生。黄慎主攻人物,其次是花卉、山水。多画历史人物,也画现实人物。把草书引入绘画,显得风格潇洒。如《渔父图》《东坡玩砚图》等。他的花鸟画造诣也很高,用笔简练,形象生动。其山水小品亦颇有特色,天永一色,烟雨空潆,意趣浓厚。郑板桥题诗赞黄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写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2)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土等。金农以圆梅最着名。其画梅瘦而繁,自云画梅须有风格,风格宜瘦不宜肥。其画梅千花万蕊,朱白相间,显得繁缛热烈,朝气蓬勃。梅枝干故作屈曲上钻之势。
横斜交错,竞相争高。圈花多为椭圆或半圆,率意为之,于不经意中显修养。花瓣不圆,红白交错,富有动感。他的自画像,亦多为自娱之作,不求形似,抒情达意而已。长袍裹身,须髯飘洒胸前,小辫甩于脑后,手拄藤杖,步履蹒跚,一副天真憨厚的神态。晚年又喜画佛、菩萨、罗汉等。在书法方面,自称为“漆书”的书体,朴茂拙厚。
(3)高翔(1688~1752年),字风冈,别号山林外臣,扬州人。石涛的挚友和忠实追随者。在八怪中,高翔以善画山水着称。繁者学黄公望,但趋于刻露,如作于雍正二年(1724年)的《山水图》。简者如《樊川水榭图》,用笔和构图极简洁,墨色苍润,颇得烟波浩渺之趣。画梅独具一格,疏枝、稀林。安徽歙县人。一生贫困,酷嗜茶,性爱梅。画梅多作千花万蕊,富于诗意。晚年双目失明,仍作画不辍。当金农卧病在床无法行动的时候,汪怀揣失明之后的,书画作品摸到金农家,请金农看。金农看后非常惊讶,连声赞叹好。两位老朋友兴致勃勃谈论书画,互相鼓励,直至尽欢而散。
(4)李觯(1686~1760年),号复堂,别号懊道人、衣自山人、墨磨人、木头老子等。扬州府兴化。在八怪当中,只有他“供奉内廷数载”,一幅《四季花图》被收入《石渠宝笈》。供奉内廷期间,向蒋廷锡和高其佩学画,工写兼备,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后来被排挤出宫廷(1718年)。乾三年(1738年)被拣选山东滕县知县,乾隆五年因“忤大吏”设罢官。
李觯的写意花鸟,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作画题材比前人广泛,从花草树木至日常生活的各种用具,都被摄入作品。如酒壶芭蕉扇之类。
第二,在技法方面,喜用破笔泼墨塑造形象,又由于用笔故作旋动之势,线条本身富于变化。第三,画面形象打破静态,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使花鸟画更能表达作者的激情。在八怪中有意追求形象动势的是二李,李方膺善画风中之竹,李觯作品的形象多作微风吹动、左右偃仰之态。
(3)黄慎(1687~1768年),字恭寿,一字恭懋,号瘿瓢子。福建宁化人。早年丧父,为了侍养花、半开,与金农、罗聘等人的繁花形成对比。高翔晚年右手病残,靠左手书画,别有风韵。
(6)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府兴化县人。其父是农村的私塾先生,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中年又丧父,赖乳母教养成人。聪敏好学,发愤读书,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乾隆七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调任潍县令。在任职时适逢山东闹大饥茺,人相食。他多方设法赈灾,但妨碍了贪官污吏的切身利益。诬告他贪婪,因此被罢了官。在八怪中,郑燮的思想最活跃,也最清醒。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对于诗文,他主张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要道着民间痛痒。
在书法方面,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创造一种自称为“六分半”的新书体,飘洒有致,形象鲜明。绘画专长兰竹,偶尔也画松梅。他的笔法取法石涛,又从徐渭、高其佩等人的作品中得其笔意。他主张学传统要学一半撇一半,师其意,不在表面模仿。
所画竹石或兰石,均配以诗书印,形式完美,内含丰富。
(7)李方膺(1695~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等。江苏南通人。曾任山东乐安县知县,任期赶上闹水灾,他没有请示上司便自作主张开仓赈济灾民,受到上司弹劾。调换为兰山县令,因得罪总督王士俊而被关进监狱。乾隆元年被释放出狱,调任安徽潜山令,再调合肥。终因不肯迎合上司而被罢官,穷老无依,以卖画为生。李方膺善画松、竹、梅、兰及诸小品。对创作,他极力主张直接向生活学习,创造自己的风格。画中题诗常流露出孤傲牢骚情绪:“天生懒骨无如我,画到梅花使不同。最爱新枝长且直,不知屈曲向东风”。他画竹或画松故做狂风舞动之势,自云“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用画表现风势,确实不易。如《潇湘风竹图》,以秃笔画竹叶,似在风雨中飘动,革也随风偃仰,连石头都顺风势作点头哈腰状。画梅多作疏枝稀花,显得冷艳孤峭。
(8)罗聘(1733~1799年),字豚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原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为金农高足。曾为老师代笔。善画梅兰竹,尤喜画鬼,自云凡有人处皆有鬼。他画的《鬼趣图》,或头大身小,或长臂巨腿,以鬼寓小人,借题发挥。画梅繁花密蕊,生意盎然。或朱白相间,或朱绿白三色集于一体。如《三色梅图》。他画竹,叶短而肥,稠密成簇。画兰亦喜丛密繁茂。
罗聘之妻方婉仪,号白莲,能诗,亦善画梅。
其子亦善画,时称“罗家梅派”。
清代画坛,影响较大者,还有金陵八家。其中尤以龚贤成就最高。龚贤(1618~1689年)又名龚岂贤,字半千,号野遗、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清凉山,家贫,筑半亩园。入清不应科举,性格孤僻。善画山水,取法董源、吴镇,沉雄深厚苍老,风格独特,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程正揆说画之繁简按笔墨来分,北宋人千岩万壑,无一笔不简;元人枯枝瘦石,无一笔不繁。真正了解此道者,惟龚半千。他能融宋元入之长,自创新路,笔墨苍郁,气象深沉。多数作品墨色浓重,山体浑厚,笔简境繁。淡墨积染,层层加厚,再以浓墨、焦墨破醒,如《溪山无尽图》。有的作品笔墨浑融一片,别有一种秀润苍茫之感,如《夏山雨过图》,由于南方夏季湿度大,植物茂密,雨过之后,山与树连成一片,界限反而不清楚,夏山苍翠如滴的气氛格外突出。画家如果对南方的自然景色没有深入的观察分析,是不敢这样表现的。也有的作品用墨较少,笔墨清润简洁,如《木叶丹黄图》,方笔淡墨皴画山石,树木亦以方笔写出,笔道纵横间布,清晰可见。
金陵八家中的其他人如樊圻、吴宏、高岑、胡造、叶欣、邹韶、谢荪等人,作品也各有特点,在清代画坛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清代画家,见于记载的不下数百,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从清初至乾隆末年,扬州本地区和外地来的知名画家就有一百多人,活跃在京城的画家当然更多,足见清代画家之众。
嘉庆以后,国势衰微,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绘画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视为正宗的文人画和皇室扶植的宫廷画日渐衰落,被迫改变方向,以适应新的需要。而被迫辟为通商口岸的E海、广州,逐渐成为新的绘画基地,产生了海派和岭南派,海派主要有赵之谦、虚谷、任薰、任熊、任颐、吴昌硕等人,他们把文人画发展到极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书法、篆刻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于绘画,有的还适当吸收西洋画的色彩。
其中的佼佼者当属任颐,他虽然仅仅活了五十多岁,但留下了无数艺术精品,他的作品题材极为广泛,尤以人物、花鸟成就最高,在人物画走向衰落之际,他能为朋友和平民创作许多肖像画、而且都达到那个时代的高峰,确实难能可贵。海派中的虚谷和尚,其花鸟以苍涩之笔创造疏松灵动的意境,前无古人。岭南派主要指居巢、居廉、陈树人、高奇峰、高剑父等人,他们中有留学东瀛者,直接学习西洋和日本画法,创作了中西结合的新的中国画,对传统中国画产生了真正的冲击。相比之下,生活在京城的画家即所谓京派,仍顽强地扞卫着传统绘画阵地。总之,清末画坛处在被迫的变化中,或不自觉的变化中。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变了,艺术不得不变。不过,此段绘画的详情,应放到“近代绘画”中去谈了,本篇只能到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