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元代书坛众多操觚的高手难以摆脱赵孟兆页书风的影响时,元代末期出现了一位不趋俗尚,以诗、文、书、乐兼擅而享有盛名的大家杨维桢。明代吴宽曾戏言:“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折,倒载而归,廉夫(杨维桢字)书或似之。”
杨维桢(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又号铁留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泰定四年(1327年)中进士,授官承事郎、江西儒学提举,后仕途遭挫而纵情山水,过着隐逸生活。
杨维桢出生于一个家教甚严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杨宏为了激励他学有所成、建功立业,曾煞费苦心地构筑读书楼于铁崖山中,读书楼藏书数万卷,周围种梅数百株,置杨维桢于楼中苦读,下楼的梯子被撤去,一日三餐食物用轳辘传送上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光阴五载,杨维桢学业果然大进,他深谙秦汉之学,又得晋唐书道。为纪念这一段经历,他自号“铁崖”。杨维桢通经史、善诗赋,尤以作古乐府诗为拿手好戏。其乐府诗多以史实和神话为题材,纵横奇逸,号称“铁崖体”。人称其诗作“出入少陵二李间”,杨维桢称得上元末明初一代大儒。
在书法上,杨维桢楷、行、草皆擅。他的楷书以晋唐为宗,尤得力于晋代王献之,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诸家。写得意态闲雅、清丽脱俗、方折含蓄,具有很深的功夫。在诸体中,杨维桢以行草书法最有名气。他的行草书独往独来,冷峭拙朴,与赵孟兆页婉美精熟的风格截然相反,个性十分鲜明。
他以篆隶章草为质,以唐宋行楷为形,用笔纵横捭阖、恣意驰骋,运笔铁画银钩、无比刚健雄强,通篇洋溢着阳刚之美。在章局上注意变化的丰富,新奇层出不穷,体现作者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张氏通波阡表卷》是杨维桢七十岁时所书。其时人书俱老,铅华洗尽,笔画力感很强。
翻折顿挫时多用方笔,提转绞正时多用圆笔,古拙遭劲、格调不凡,平静之中展现一种老辣之气。在字的造型上自然随意,信手摆弄,能正则正,不正也无妨,苍老质朴,以内质的深沉来打动读者。
杨维桢在元代书坛能够异军突起,自拓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同他高旷的气度与倔强傲世的性格不无关系。明代徐有贞称“铁崖狂怪不径,而步履自高。”李东阳说他“狷直忤物”,因刚正不阿,与世俗每每不合。他曾作乐府诗警告当地恶霸而被迫辞职,又为减免盐工赋税而亲笔上疏。当求官不成、绝念仕途之后,他便浪迹山水,陶醉隐逸之趣,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鹤敞,在船头悠闲地用铁笛吹着“梅花弄”,在吴山、富春一带作“逍遥游”。这种狂放、自由的个性反映在艺术创作上,便任性恣情、蔑视一切、随心所欲、字迹不随流俗。《书画史》评其行草书“虽未合格,然清劲可喜”,也有人评他草书“点画狼藉,有乱世气”。
不管世人作何评价,杨维桢行草书中包含的强烈的个性与魅力,却为人们所公认。据说他的《游仙诗》册页写成之后,他的学生看了,惊叹神奇,兴奋得狂喊大叫。杨维桢的书法艺术传至明清两代,黄道周、张瑞图、郑板桥等书法大家皆受其影响。
时至今日,杨氏书法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依然感动着热爱书法艺术的人们。
杨维桢的传世作品有《寄元镇诗迹》《周上卿墓志铭》《书巫峡云涛石屏志跋》《仆客云间帖》《虞相古剑歌》《晚节堂诗帖》《张氏通波阡表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