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人叫鲁班。原来,鲁班姓公输,名字叫般,因为他是鲁国人,而古代“般”字和“班”
字通用,所以后人称他为鲁班。
鲁班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能工巧匠,也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发明家。千百年来,木工行业都把他当做祖师爷,一面反映了鲁班手工技术的高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后世对鲁班的尊敬和热爱。
鲁班出生于一个工匠世家,从小就跟着家人学会了多种手艺,在木工方面更为出色。由于他既聪明又好学,因此还相当年轻时就成了闻名遐迩的能工巧匠。
现在木工所用的锯子,据说就是鲁班发明的。
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呢?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哩。
一天,鲁班和他的徒弟们接受了一项建造皇家宫殿的任务。这个宫殿要求造得雄伟壮观,因此工程相当浩大。而且,由于工期特别紧迫,采伐大量木材的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开始的时候,鲁班率领徒弟们带上斧头,到山上砍伐木料。可是,面对又高又粗的参天大树,仅用手中的斧头去砍,十分费力。几天下来,他们师徒都累倒了,可是,砍下的树木却远远不能满足宫殿建筑的需要。
怎么办呢?鲁班心里开始着急起来。
有一天,鲁班到一座险峻的高山上去物色用做栋梁的木料。在爬上一个小陡坡的时候,他脚下蹬着的一块石头突然摇动了。鲁班慌了,急忙伸手抓住了路旁的一丛茅草。忽然,他“哎呀”惊叫一声,手被茅草划破了,渗出许多血来。
鲁班望着手掌上裂开的几道小口子,陷入了沉思: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茅草会这么锋利呢?
这时,鲁班忘记了伤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细细端详起来,他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许多多锋利的小齿。鲁班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又割开了一道口子。
正当他琢磨其中道理的时候,忽然看见草丛中有几只大蝗虫,它们的大板牙一张一合,飞快地吞嚼着草叶。鲁班忙把蝗虫捉住,认真一看,原来蝗虫的牙齿上也长着密密麻麻的小锯齿。
鲁班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点头自语道:“噢,原来它们是用这种锯齿来咬断草叶的,难怪吃得这么快!”
想到这儿,他心头一亮:要是我也用带有许多小齿的工具来锯树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头锯开了吗?那肯定比用斧头砍要省力多了。
鲁班回到家,立刻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根边缘上带有锋利的小锯齿的铁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
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来来回回地锯了起来。
一下、两下……果然好使,比用斧头砍可省劲呢。不一会儿,就把树木锯断了。
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个名字,叫做“锯”。后来,他又给锯安上了一个“工”字形的把手,用起来可就方便多了。
有了锯,砍伐木头就快了,宏伟的宫殿也如期竣工了。
人们都一个劲地夸鲁班聪盼,还有人开玩笑地说:“鲁班师傅摔了一跤,抓了一把草,就发明了锯子,真伟大!”
据说,鲁班发明的东西可多呢!还有刨子、墨斗、曲尺等等,至今,人们还管曲尺叫“鲁班尺”。
鲁班的一家子,就出了好几位善于发明创造的能工巧匠。
最初,鲁班在家做木工活的时候,他母亲也从中帮忙。
比如,在给木头弹上墨线时,就要他母亲拉住墨线头,这墨线才能弹得成。有时候,他母亲手头也忙着,可她只好放下手头的活儿,来帮儿子拉线头弹墨线。
时间长了,鲁班的母亲也琢磨开了:要是在墨斗的线上系上一个小铁弯钩,弹墨线的时候,用小铁弯钩钩住木头的一端,不就可以一个人弹墨线了吗?这一招真灵,解决了一个人弹线的问题。为了纪念他母亲的功绩,人们便把这个墨斗弯钩叫做“班母”。
鲁班的妻子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原来,在刨木料时,鲁班叫妻子在一旁扶着。可是,这扶木料的活儿,又费力,又危险,稍不留神,就要碰伤手。于是,她想出了设置一个顶住木料的卡口来代替人扶的办法。因此,后人把这卡口称为“班妻”。
鲁班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干活,饱受风吹雨淋和烈日曝晒。鲁班的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她又动脑筋做了一种可折叠的避雨工具。这种工具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又能挡雨,而且携带方便。这就是后来人们沿用了数千载的伞。
鲁班的发明创造,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充分体现出炎黄祖先的集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