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矣,人无知此词者,独记其首两句云“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洞仙歌》
这是一首很奇特、很有些仙气的词。从词的小序开始,就让人感到一种有点神秘、有些遥远朦胧的传说氛围。
苏轼记得,在他还是七岁孩童的时候,在眉山遇见过一位姓朱的尼姑,已经是九十岁的高龄。她说自己年轻时随着师父到过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的宫中。有一天,天气酷热难耐,孟昶和花蕊夫人夜晚在摩诃池上纳凉,曾经作词一首。老尼姑记得这首词的全文,就背给苏轼听。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老尼姑早已去世。苏轼只记得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再没人知道这首词了,苏轼觉得十分可惜。这首词当时留给他那种飘逸绝尘的美好感觉,也许一直保留在记忆里。他猜度这首词的词调就是《洞仙歌》,于是就把全词续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确实是令人惊艳的句子,让人想象那花蕊夫人不同于人间俗骨凡胎的仙姿妙体,难怪年方七岁的小苏轼印象这样深刻。《洞仙歌》是唐教坊曲,原用以咏洞府中的神仙生活,节奏徐缓,情致超脱。苏轼续完的这首《洞仙歌》,写的是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妃子花蕊夫人夏夜纳凉的情境。可见这两句词是赞美花蕊夫人的。
花蕊夫人是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的宠妃。陈师道的《后山诗话》有记载:“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可见,花蕊夫人原本是四川青城人,姓费。生得可谓是体态轻盈,温婉如水,明眸皓齿,肌肤胜雪,因她善诗能文,聪慧过人,被封为“慧妃”。
当年吴越王钱镠对爱妃的温情爱意,以家书中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表露无遗。后蜀之主孟昶对这慧妃也不遑多让,可谓宠爱有加。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据《尧山堂外纪》载:蜀主昶令罗城上皆种芙蓉,覆以帷幕。每至秋时盛开,四十里皆铺锦绣,高下相照。昶谓左右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他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并以帷幕覆盖着,好替这些花儿遮风挡雨。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灿烂,近闻花香浓郁。成都也因此得了雅号“锦城”。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沿城放眼四十里开外,风吹香来如花海,真是一片锦绣河山!当孟昶回过头望着花丛中的慧妃时,一时不觉有些痴了:在百花之中,她竟是如此姿容殊绝,倾国倾城。这位风流蜀主感叹:“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于是,又封她为“花蕊夫人”。
更难得的是,这位花蕊夫人兼善诗词,气质高华,吐气如兰。陈师道《后山诗话》:“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入备后宫。”花蕊夫人一生写过很多宫词,有一百多首。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立春日进内园花,红蕊轻轻嫩浅霞。跪到玉阶犹带露,一时宣赐与宫娃。”“厨船进食簇时新,侍宴无非列近臣。日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春风一面晓妆成,偷折花枝傍水行。却被内监遥觑见,故将红豆打黄莺。”“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
花蕊夫人的才智灵巧也让孟昶时时耳目一新。她除了擅写宫词,更兼歌喉曼妙,舞姿翩跹,还做得一手精致的菜肴。孟昶日日饮宴,渐觉烦腻,花蕊夫人就用红姜煮白羊头,石头镇压,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又叫“酒骨糟”。孟昶遇着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药。花蕊便将薯药切片,莲粉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白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一盘”。
这样才貌双绝的人间尤物,也正如清代张潮所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以翰墨为香。”
据说孟昶很怕暑热,在摩诃池上建水晶宫殿,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用数丈宽的琉璃镶嵌,内外通明。再将后宫中的明月珠移来,夜间也光明透澈。四周更是青翠飘扬,红桥隐隐。盛夏夜晚,水晶宫里备鲛绡帐、青玉枕,铺着冰簟,叠着罗衾,还备有雪藕、冰李。
一个夏夜,孟昶与花蕊夫人行至避暑水晶殿中,二人携手而行。只见凉风升起,那岸旁的柳丝花影映在摩诃池中,横斜摇曳。孟昶回头看那花蕊夫人,愈觉得冰肌玉骨,粉面樱唇,格外娇艳动人。
这情景正是《洞仙歌》中的情境。
苏子瞻笔下的花蕊夫人是如此迷人:“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写花蕊夫人超尘绝俗之美,写摩诃水殿清凉幽雅之胜,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尤其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一句道尽了人间能想象到最美的女子姿容与风仪。
美丽的花蕊夫人她生得“冰肌玉骨”,花容月貌。在清凉夏夜里,在银色月光映照下,这如冰雪之肌、美玉之骨显得如此风姿绰约,超尘脱俗。仅此一句,再无赘言,即写出了花蕊夫人的神韵。冰和玉都是寒凉之物,在炎炎暑气之中,花蕊夫人丽质天生、冰清玉洁,没有丝毫人间俗见之象。古典文学里对女子肌肤最佳的描写莫过于此。美得冰清玉洁,美得风神飘逸。一千多年来不知引起多少人的联想与神往。
“水殿风来暗香满”,水殿自然是指“摩诃池”,在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东南十二里。相传隋开皇二年(公元586年),益州刺史杨秀镇守蜀郡,修筑成都子城,那取土后形成的巨坑就成为水池。“摩诃池”得名于一位西域僧人。他来到池边叹道:“摩诃宫毗罗。”“摩诃宫”为大宫殿之意,“毗罗”为龙,意思是其池广大而有龙,所以取名“摩诃池”。
“暗香”者何香?殿里焚焙之香?殿外莲荷之香?冰肌玉骨之人,身自清凉无汗,当也幽幽生香。四川青城山上有一句诗云:“清凉自生香。”也作如是理解:夏天是如此的清凉,以至能闻到少女体内散发出的幽幽馨香。朦朦胧胧之中,一点暗香与美丽的女子构成了令人心醉之整体。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一点”与“窥”字灵动曼妙,借明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幽情。而“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美人斜倚山枕,钗横鬓乱,目光当有几分迷离,几分幽情,更增添许多情致。月华如水,点点荧光倾泻在蜀宫摩诃池边的水殿上。晚风起时,丝丝软香氤氲弥漫。那后主孟昶撩开绣帘一角,借着点点月光,只见花蕊夫人“钗横鬓乱”。美人孤枕未眠,嘴角牵动笑意,叫人心旌神摇。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夏夜清寂,这美人与情郎相伴携手绕户而行。只见繁星点点,时有流星穿过,天地之广阔景象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暑气逼人,人难以眠,只看见月光稍减和北斗垂柄,夜已经很深了。“金波”是指月光。“玉绳”指北斗星,这里是斗转星移之意。《太平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但见天上疏星耿耿,银河淡淡,心中暗思那秋日西风几时能来。人人皆厌夏之暑热,喜秋之清凉,每逢夏日则盼秋风,在寒冬盼春阳。不知不觉间,时间在悄悄流逝,季节在暗中更换。
没有香艳奢靡的场面,没有庸俗的调情,人是“冰肌玉骨”,“清凉无汗”,颇有超尘脱俗的天仙之姿;境则是水殿、清风、暗香、月光,如置身月殿瑶台的清虚之境。清夜深宵,一双璧人携手而行,共看疏星明月,银河淡淡,颇有超拔绝尘、清空飘逸的意境。南宋张炎评价说:“清空中有意绪,无笔力者未易到。”(《词源》卷下)意思是在清空的笔调中却含有内涵。明代沈际飞也称赞此词“清越之音,解烦涤苛”(《草堂诗余正集》卷三),说是这清越的文字能让心头的郁闷一扫而光。
以斜阳来看,这首词最好是夏天来读,应有解热去暑、清凉安神之功效。
出生于四川眉山的苏东坡在孩童时听说过的几句词,居然保留了几十年,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对自己家乡故园怀有深切的感情,也是对一种冰肌玉骨、清绝脱俗的女性之美有着遥远的钦慕与向往。他全凭想象描绘出“冷美人”花蕊夫人一派清绝脱俗的绰约风姿。她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晚风吹来,丝丝暗香弥漫水殿。绣帘撩开一角,月光一点照进来,如置身瑶台的清虚之境,无一毫尘俗气。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这几句让今天的人们也不禁为之惊艳。它们让我们心头唤起的,是一种天外飞仙般超尘绝俗的美感。事实上,这种形象最初的源头在《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黄帝篇》中也有记载:“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
后来,神话传说中就有了“姑射仙子”这一“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的美好形象。姑射仙子冰清玉洁的仙子形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五》有云:“广寒仙子月中出,姑射雪里来。”刘鼎《蝶恋花·长道县和元彦修梅词》:“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陈师道《卜算子》:“飘飖姑射仙,谁识冰肌好。”朱敦儒《洞仙歌》:“何人不爱,是江梅红绽。雪野寒空冻云晚。照清溪绰约,粉艳先春,包绛萼、姑射冰肌自暖。”可见,“冰肌玉骨”就是姑射仙子的特点。
不过,特别要指出来的,是宋元之际全真教道士丘处机所写的一首《无俗念》: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
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这三句,写的正是姑射真人的仙姿风仪。相信很多人读了这首《无俗念》都会感到眼熟。是的,这首词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出现:
“作这一首《无俗念》词的,乃南宋末年一位武学名家,有道之士。此人姓丘,名处机,道号长春子,名列全真七子之一,是全真教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词品》评论此词道:‘长春,世之所谓仙人也,而词之清拔如此。’这首词诵的似是梨花,其实词中真意却是赞誉一位身穿白衣的美貌少女,说她‘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又说她‘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不与群芳同列’。词中所颂这美女,乃古墓派传人小龙女。她一生爱穿白衣,当真如风拂玉树,雪裹琼苞,兼之生性清冷,实当得起‘冷浸溶溶月’的形容,以‘无俗念’三字赠之,可说十分贴切。长春子丘处机和她在终南山上比邻而居,当年一见,便写下这首词来。”
金庸先生笔下的小龙女容颜绝世、清丽脱俗、美胜天仙、生性冷漠、不谙世事,对待爱情坚贞不悔,一袭白衣若雪,肌肤若冰玉,犹似身在烟中雾里。她刚出生不久,就被遗弃在终南山下。古墓派林朝英的丫鬟将其收为弟子,十八年来始终与两个老婆婆为伴。十八岁那年,她遇到了顽皮淘气、身世同样可怜可叹的杨过,破戒收了第一位男弟子。几经波折后,与长大成人的杨过互生情愫。但两人的感情之路劫难重重、几度生死,却深深相爱,其间跨越一十六年。十六年后,她与杨过义助郭靖、黄蓉守卫襄阳,成为扬名天下的“神雕侠侣”,第三次华山论剑后,与杨过归隐古墓。
可见,“小龙女”的形象就出自前面那位“冰肌玉骨”“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的姑射仙子。
其实,《红楼梦》中的妙玉也颇有这种气质: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尼。她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出家为尼。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大观园中栊翠庵带发修行。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她虽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可谓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也算是大观园中的一处风景。在十二金钗正册中她排名第六。
妙玉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看破红尘,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同时又以出身名门而自尊,不可轻亵,凛然莫犯。《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因薛宝琴等人初来荣府大观园,当时正值下雪,于是李纨提议结诗社作诗,得到大家的响应。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开帐子一看,虽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在琉璃世界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在芦雪庵,宝玉与姐姝们以雪论诗,宝玉被判输了,便主动去栊翠庵折梅代罚。并作《访妙玉乞红梅》云: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在《红楼梦》里的这几枝雪中梅花无疑是妙玉清逸高洁气质的隐喻和象征。
妙玉之“洁”,是因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入空门;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她想一尘不染,但命运似乎将把她安排到不洁之处。
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尘缘未了。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作者写这些细节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
书中对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有一条脂批说:“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做妾。这是多惨的悲剧。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后在瓜洲渡口“红颜不得不屈从于枯骨”,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使史湘云和贾宝玉最终相遇,结为夫妻,是十二钗中分水岭式的人物。也有说是妙玉在贾府差不多败落时一次去做客,却恰逢府中遭到了抢劫,后在庙里念经时被歹徒掳走,下落不明。
总角少年遥远记忆的萌动,让苏轼的文字把夏夜纳凉温存的情境写得如此安谧、清澈、幽雅。还生出几分暗伤流年的人生感慨:“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联想到后蜀灭亡后,孟昶和花蕊夫人归宋后的凄惨身世,这几句又隐隐透出几分不祥的预兆。蜀亡后,花蕊夫人随孟昶入宋。面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责问,她口占一绝:“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我们知道,小龙女这样不染尘埃的神仙般女子也被全真教弟子尹志平奸污。而花蕊夫人最后的结局也是很不幸的。《郡斋读书志》云:“花蕊夫人俘输织室,以罪赐死。”《词苑》上记载:“后召入宫,昌陵亦惑之。晋邸数谏昌陵,不听。一日从猎苑中,花蕊在侧,晋邸方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说是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担心宋太祖被花蕊夫人的姿色所迷惑丢掉了江山。所以,他趁太祖和花蕊夫人不防备时,一箭将花蕊夫人射死。
惊才绝艳的花蕊夫人就这样香消玉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