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青少年知识文库(B卷彩色插图版)
45874300000126

第126章 年三十晚上为什么被称为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那么,年三十晚上为什么被称为除夕呢?

年三十之所以被称为除夕,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都出来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们便在年三十晚上,通宵不眠,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春节

中国历史上早有“春节”一词,不过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记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

到了南北朝时期,“春节”已泛指整个春季。

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据考证,中国人过的第一个春节是在民国三年(1914年)1月26日。

过年为什么要给压岁钱?

“压岁”是“压祟”的谐音,这里的“祟”是鬼的意思。大人们希望“压岁钱”能为小孩子驱邪避鬼,让孩子们平安健康地成长。

除夕之夜,家里的大人会把用红线穿好的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胸前,铜钱的数目与小孩子的年纪相同。不过,现在压岁钱可不是用红线穿起来的铜钱了,都换成红包了;数目也大大超过孩子们的岁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