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经典故事丛书(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下)
45877200000019

第19章 希特勒发迹

1889年在德奥边境奥地利一侧的布劳瑙镇,阿道夫·希特勒出生了,他的父亲当过鞋匠和海关职员。中学时的希特勒喜欢画画,他幻想当一名画家。由于各科成绩太差,他没毕业就退学了。18岁时,他到维也纳考美术学院,但因成绩不理想未被录取。

父母双亡后,希特勒过着贫困潦倒的流浪生活。他干着各种各样的杂活,绘制拙劣的风景画片来维持生计。任他的这些“艺术”才能,仍不能赚钱填饱肚子,但是他自己却认为是个“艺术家”了。

1913年春,希特勒来到了德国慕尼黑。一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喜欢政治的希特勒欣喜若狂。早在中学时,希特勒就倾心于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在维也纳期间,开始对政治感兴趣,为了发迹,他志愿参加了巴伐利亚步兵团,在西线呆了四年,1917年由传令兵升为下士班长。战后,他成为慕尼黑陆军政治部的一名侦探。

1919年9月的一天,希特勒奉命调查一个自称“德国工人党”的集会。

在这次只有25人的集会上,希特勒发表了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民族主义的德国的主张。他尖锐的发言引起众人的重视。

第二天,希特勒收到一张明信片,通知他被接受参加“德国工人党”,邀请他出席会议。好奇心驱使希特勒去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希特勒成了“德国工人党”的党员,并很快成为这个党委员会的第七名委员。

中学时代的希特勒就阅读了不少德国历史书籍,他幻想过组织一个以工人群众为基础的,不像社会民主党,却保持强烈民族主义的政党。“德国工人党”的政见和希特勒不谋而合。在这个不足百人的小团体里,希特勒以他的组织能力和富于煽动的演说,很快操纵了党的领导权,并积极扩大党的队伍和影响。

1920年2月,希特勒别有用心地出面宣布党的《25点纲领》,提出实现所谓“社会主义”,工人分享企业利润,取消地租等口号。为了进一步欺骗工人群众,希特勒将“德国工人党”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德文缩写音译为“纳粹”)。1921年7月,希特勒宣布了“领袖原则”,从而当上纳粹党的“元首”。他把一批退伍军人组织成身穿褐色衬衫的“冲锋队”,“冲锋队员”臂带‘C”标志,是希特勒对付政敌的凶恶打手。希特勒密谋着要发动一次夺权政变。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率领一群纳粹冲锋队员包围了慕尼黑一家名叫格勃劳凯勒的大啤酒馆。酒馆里有3000多人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听巴伐利亚邦的官员卡尔讲述施政的纲领。

希特勒跳上卡尔的讲台,大声叫道:“全国革命开始了!政府已被推翻,我们的军队正向市内开进!临时政府已经成立!”这是希特勒为了夺取政权编造的谣言。他准备采用暴力手段,先夺取巴伐利亚邦政权,继而向柏林进军,推翻中央政府,夺取全国政权。

希特勒把卡尔和另外两名巴伐利亚高级官员押到一间小屋里,软硬兼施,央求他们和他合作,组成新政府,但三位官员死活不肯。正在这时,德国军队中很有名气的鲁登道夫将军应希特勒邀请来到啤酒馆。在他的劝说下,三位官员居然同意和希特勒合作了。希特勒欣喜若狂,他率领众人冲上讲台,高喊效忠新政府。不明真相的群众受了骗,竟然兴奋地跳起来。过了一会儿,三位官员趁乱逃走了,谎言不揭自破。希特勒气得暴跳如雷,他只好孤注一掷地率领他的3000多冲锋队员,冲向市政府。企图通过游行,争取军队和市民的支持,然后再占领全市。

希特勒和戈林等六七个纳粹党头目走在最前面。一幅田字旗为他们引路。头几排队伍后面跟着一辆卡车,车上架着机关枪。冲锋队员肩上挂着马枪,有的上了刺刀。游行队伍不久就到了陆军部,那里有一百多名荷枪实弹的警察把守着,不准他们通过。

“投降吧,投降吧!”希特勒大声叫着,可是警察一动也不动。

突然“砰”的一声,不知是谁开了一枪,接着便是一阵互击。不到一分钟枪声停止了,60名纳粹党徒被击倒在地。冲锋队长戈林大腿中了一枪,也倒下了。希特勒吓得卧倒在地,一动也不动。等枪声一停,他第一个跳起来。他登上一辆汽车,飞似地开向乡间别墅。过不几天,希特勒和其他政变头目大都被捕。希特勒被判处五年徒刑。

啤酒馆政变终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希特勒却因此成了全国新闻人物。

在狱中,希特勒开始口述《我的奋斗》。在书中,他大肆宣扬民族优劣论,鼓吹日耳曼人是主宰世界的优等民族,有权统治其他“低等”种族,而犹太人就是最劣等民族;在反对凡尔赛和约的民族压迫的幌子下,进行复仇主义的宣传;叫嚣要对外扩张,以求得“生存空间”;主张以“领袖原则”取代民主政治等等。全书有782页,枯燥冗长,内容极其反动。

不到一年,希特勒就出狱了。他一出狱,便向巴伐利亚政府保证,以后一定循规蹈矩,不再乱说乱动。

“这头野兽已经制服了,”巴伐利亚司法部长见希特勒如此老实,十分放心地说道,“我们现在不怕放松铁链了。”

从1929年开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德国800万工人失业,几乎两个工人中就有一个挨饿。工人斗争的烈焰遍及全国,1932年,两个月中就爆发了900次罢工。内外交困的资产阶级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他们感到,建立在议会制度上的软弱政府已经毫无作用,“只有剑才是德国的经济政策”。

于是,他们迫切希望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以便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对外用大炮、坦克夺取殖民地。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觉得大干一场的时机来到了。他吸取啤酒馆政变失败的教训,决定不再采用武装暴动,而要通过宪法手段来夺取政权。他开始到处进行竞选活动,甚至乘飞机到各地进行“飞行演说”,有一天竟作了49次演说。他滔滔不绝地大谈人民的苦难、民族的仇恨和共和国政府的无能,并向人民许下了种种美妙的诺言。在他的欺骗宣传下,一些处于绝望中的市民、失业工人、农民和学生,未能识破他的阴谋,落入了圈套。与此同时,纳粹党徒由1929年的17万人增加到1930年的38万人。

到1932年,希特勒通过竞选获得1300万张选票,纳粹党获得了230个席位,成为全国第一大党。纳粹党的冲锋队也发展到10多万人,成了比国防军还要庞大的一支队伍。希特勒越来越成为德国统治阶级的宠儿和救星。17个工业、银行巨头上书总统兴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组阁。

希特勒夺取政权的时机终于来到了。1933年1月,柏林寒流滚滚,冷气逼人。希特勒从总统兴登堡的手中接过了总理的印章。希特勒上台了,他梦寐以求的第三帝国终于诞生了。他发誓要建立一个“永世不衰”的新帝国。

从希特勒登台的那一天起,不仅德国的政局面临急剧转变,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将陷入战争的灾难中。

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几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复苏上升时期。

1926年美国第34届总统选举开始,共和党候选人胡佛,在总统竞选演说中吹牛:一旦他被选上总统,他将使贫困在美国绝迹,保证每个工人锅里都有一只鸡,每间汽车房里都有一辆汽车。胡佛最终战胜了民主党候选人、纽约州州长阿尔弗雷·史密斯,于1928年冬当上了美国总统。正当“吹牛总统”胡佛在其宝座上沾沾自喜之际,被西方世界称作的“黑色星期四”突然到来!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大门刚刚拉开,人们就蜂拥而入。开盘后不到半小时,就有300万股股票被抛售出去,中午过后又有800万股抛出,收盘时竟达1641万股,超于正常标准100万股以上。美国花旗银行、大通银行和其他两大银行的总裁们在摩根公司大厦紧急策划,拿出2.4亿美元进行干预,买进股票。但仍然无济于事,10月29日这一天更糟,抛出股票1650万股。到12月底,纽约市场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从1929—1932年间,美国由于股票价格一落千丈,共造成840亿美元证券贬值。

股票行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晴雨表。股票价格暴跌,显示着美国经济的崩溃。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加拿大、西欧各国和日本,开始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1931年5月1日,奥地利最大的信用银行倒闭,随即引起各国向银行挤兑存款的风潮。1931年德国四大银行之一的达姆塔特国民银行宣告破产。国库黄金储备锐减,整个信贷体系濒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崩溃的边缘,全国失业工人总数达800万,即每两个工人中就有一个丢掉工作。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损失达到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战费还要多700亿美元。

信用危机、工业危机很快蔓延成世界规模的农业危机。工业对农产品需求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购买力急剧下降,减少,又反过来深化工业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

为了保持高额利润,资本家大批销毁农畜产品。在美国有1040万亩棉花被毁在地里,有643万头猪被抛入密西西比河,谷物收割后当做取暖燃料加以毁掉。在巴西,有200万袋咖啡被扔进大海。在伦敦,整船的桔子被扔进大海。

可是全世界3500万失业工人连饭都吃不上。有的失业工人为了换取一点面包和牛奶,竟出卖自己的眼睛、牙齿和鲜血。那么,为什么还要销毁农畜产品,把面粉扔到大海里去呢?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美国一个煤矿工人的家庭也发生了这种困惑:

儿子问母亲:“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火炉?”母亲:“可怜的孩子,我们买不起煤呀!”妈妈叹了口气说。

儿子:“为什么买不起?”

母亲:“你爸爸失业了。”

儿子很是惊讶:“爸爸不是采煤工人吗?矿里的煤很多呀!”

母亲叹了口气说:“是的,正是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你爸爸才失业了。”

在母子俩看来所谓生产“太多”,成了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的,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危机“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列宁语)。在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中,由于出现了货币,卖者取得货币后,不一定马上买商品。有些生产者的商品就可能一时卖不出去,造成买和卖的脱节,卖不出去的商品,就是“生产过剩”。

这里的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没有购买能力,买不起东西,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来说,产品显得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不是说社会生产的东西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在美国进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吹牛总统胡佛仍然放不下面子。他声称“救济失业工人是私人慈善团体的事情,由政府来做是可耻的”。当时美国成千上万的失业者及其家属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救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根本无法交付昂贵的房租,被迫搬出楼房,只好用破木板和废铁皮搭个简陋的房子栖身。这样的小屋比比皆是,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贫民窟,美国人给这类陋屋起了个幽默的名字,称为“胡佛小屋”。胡佛竞选时许诺的“锅里有只鸡”自然兑现不了。

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规模的反饥饿和工人罢工运动高涨,各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1930年3月6日,美国爆发了125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1932年夏,美国2万退伍军人向华盛顿进军,导致了美国政府在7月28日动用军队镇压。法国在1930年发生了1700次罢工;英国在1930—1933年发生了1430次罢工,1931年还爆发了水兵暴动;西班牙在1931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切极大地激发了各国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宣称,为美国这个伟大国家的复兴和繁荣“我向你们,向我自己保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他一上台就宣布实行新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条件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涉。他下令所有的银行暂时休业,进行整顿、宣布破产的要破产。但他特意保留了一些银行,由政府出资保障存款安全。如此以来,银行的信用度一下得到提高,在农业方面,他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政府付款补偿。最主要的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政府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案》。还兴建许多公共工程,以保证工人有就业的机会。

罗斯福新政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33—1935年,主要目的是复兴救济;第二阶段1935—1939年,主要目的是改革。罗斯福以无所畏惧韵精神,历行改革,制定了一大批法令,新政使生产逐渐恢复,社会趋向稳定,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从而使美国摆脱了危机。

然而,面对经济危机,另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为获取新市场,用战争掠夺殖民地人民的物资和廉价劳动力,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权,疯狂地扩军备战,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了对外扩张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