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杏林春秋
45969800000006

第6章 疾病的克星(1)

探究黄热病

1900年,有一种病——黄热病,给人们敲起丧钟。此病横扫古巴,使成千上万的人,包括协助建立古巴共和国的美国士兵都死于非命。俗称“黄家伙”的黄热病袭击着各阶层的人:清洁的和肮脏的人,富人和穷人,士兵和平民,无一例外。驻古巴美军指挥官在绝望中召唤沃尔特·里德医生前去工作。

里德在发病的高峰时期赶到,其时正值亚热带炎热盛夏,他立刻投入工作。作为陆军新建黄热病委员会的领导人,里德的任务是“对有关黄热病病因及预防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委员会除他自己外,尚有三个医生,其中之一是细菌学专家杰西·拉齐尔博士。他们共同探讨招致此病的细菌,但是他们一无所获。

里德于是回忆起一位古巴医生早先提出过的一种没有人相信的理论——黄热病是由蚊子传播引起的。里德决心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所以,在搜集蚊卵之后,委员会就着手培殖孵化出几百只蚊子,并把它们放进医院,让它们去咬黄热病病人。随后,研究组的一位成员志愿让感染过的蚊子咬他自己。如所推测,他迅即成为一例严重的黄热病患者,但他慢慢地康复了。第二次试验是在另一位志愿受试者身上进行的,此人也得了黄热病,并且也康复了。

不过,当进行第三次试验时,一场悲剧发生了。拉齐尔博士意外地被蚊子所咬,染上了黄热病,最终未能得救。里德医生为拉齐尔之死深感悲恸。虽然三个试验病例尚不足以证明是蚊子传播黄热病的,但他确认其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在给他的上级的报告中,他满怀希望地写道:“既然拉齐尔是被黄热病医院里的蚊子咬的,那么至少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这种昆虫先前咬过黄热病人,所以才有感染他人的可能性。因而,这个意外感染的病例不能不引起注意。”

用这一论证武装了头脑的里德博士接着便建立了一间隔离室。在这里,他让志愿受试者接受受感染的蚊子的叮咬。他现在有把握地认为,他已证实了古巴医生的论断是正确的。他把这个愉快的消息写信告诉他的妻子,他说:“和我一起高兴吧!除了白喉抗毒素和结核杆菌的发现之外,”黄热病病因的发现,“将被视为十九世纪科学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不过里德的工作并未就此完结,他必须确证这个号称“黄家伙”的病没有其他方式的传播途径。在几个漫长的夜里,他的勇敢的志愿受试者盖着黄热病死者的毯子,穿着黄热病死者的衣服睡觉,而小房间的窗户则用纱布隔起来。但结果并没人因此而得黄热病。这一证据是肯定无疑的了,于是,里德满怀信心地报告他的发现说:“那种衣服能传染黄热病的说法在经过首批人员的试验之后已不攻自破了。在一座楼内黄热病的感染的主要因素,是那里存在曾经咬过黄热病病人的蚊子。”

里德未曾发现黄热病的病菌,但他发现了带菌者。当他的研究公布于众后,卫生人员卓有成效地消灭了那个地区的蚊子,结果该地区90天内没发现一例黄热病病人。这是二百年来古巴城市第一次根除了黄热病。很快,其他地方的卫生人员也铲除了蚊子的孳生地,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遭受“黄家伙”危害的其他城市和港口,也得以从这种可怕的疾病中解救出来。

此后的25年中,黄热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控制。今天仍受此病威胁的只是为数甚少的小地方了。然而,沃尔特·里德没能活着看到全球几乎全部消灭黄热病的情景。1902年,也就是他成功地同蚊子作斗争后不到两年,当他51岁时,死于阑尾炎。他从来就不是一个有钱的人——他也不想做这样的人——但在临终时,他感到对他的家庭生活照应太差了,他遗憾地说:“我遗留下的东西太少了。”

然而,沃尔特·里德确实给全世界留下了一份无价的礼物,这份礼物使人们从可怕的疾病中解脱出来。今天,在华盛顿,有一所大医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在阿林顿国家公墓他的坟前,铭刻着这样的碑文:“他为人类控制了致命性的瘟疫——黄热病。”

狂犬病疫苗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人一旦被狗、猫等动物咬了,哪怕只咬破一点皮,也要赶紧上医院,迅速注射狂犬病疫苗,否则不久就会发作狂犬病,无法医治而身亡。发明狂犬病疫苗的科学家是巴斯德,治好第一例狂犬病患者的科学家也是他。

巴期德1822年诞生在法国的多尔城。他从小喜欢读书。在课堂上,不管同学们怎样吵吵闹闹,他都能入迷的看书。校长十分喜欢这个求知欲强的学生。

巴斯德9岁时,街上有一只疯狗咬伤了许多人。这些人都得了狂犬病,一个个痛苦地死去。有一个被疯狗咬伤的人,甚至跪在铁匠面前,请求铁匠救他的命。小巴斯德亲眼看到铁匠把烧红的铁,烙在病人的伤口上,在病人的惨叫声中,他吓得捂起耳朵,飞快地冲出铁匠铺。即使用这种野蛮的方法进行治疗,那个狂犬病人仍然死了。

巴斯德大学毕业后,荣获了博士学位,担任了教授。他永远忘不了那凄惨的叫声,决心对当时流行的狂犬病进行研究。

巴斯德为了弄清狂犬病病毒传染问题,多次用疯狗和兔子来试验。他有时把疯狗的唾液注射到健康的兔子身上,有时让疯狗直接去咬兔子。有一次一只疯狗疯病发作,口流唾液,但就是不肯去咬兔子。为了取得疯狗的唾液,巴斯德俯身下去,口含一个玻璃滴管,对着疯狗的嘴巴,把毒液一滴一滴吸入口中的滴管。在场的人惊叹不已。事后有个助手敬佩地说:“我想,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巴斯德生死攸关的千钧一发的时刻。”

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疫苗的过程中,既有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坚强意志,又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地进行了无数次试验。

1880年12月,一个5岁的小孩一个月前被疯狗咬伤,痛苦地死在医院里。巴斯德收集了病孩的唾液,将它与水混合接种在兔子身上。兔子不到36小时就死了。他把兔子的唾液再接种另一只兔子,另一兔子也很快就死了。用显微镜检查死兔的血液,发现了一种微生物。用牛肉汁培养这种微生物,将菌液再次注射给兔子和狗,毒力再度表现出来了。检查这些动物的血液,看到了与培养物相同的微生物。可是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是很长的,而从唾液中分离的病原菌致死作用很快。这引起了巴斯德对这种病原菌的怀疑,他猜想可能有一种微生物与狂犬病病毒同时存在于唾液中,随着观察的病例增多,对这一假设就确信无疑了。

根据临床观察,狂犬病的病原菌是侵入人和狗的脑部和脊髓,所以用常规培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分离不到病原菌。如果用动物的脑作为培养基,也许会得到病原菌。巴斯德的助手设计了一种方法,将狗麻醉后,用环锯术打开狗的脑壳,接种一点疯狗的脑髓,经过两个星期,狗表现出狂犬病的症状并死去。这种方法比用唾液接种更准确。用脑髓接种法接种的兔子和豚鼠,也都表现出狂犬病的症状。这样,他们就探明了发病部位和病原的主要线索。试验表明,狂犬病的病原微生物很小,它的离体培养不同于一般病原微生物。现在知道狂犬病的病原是病毒。

为了获得狂犬病疫苗,巴斯德顽强地进行探索试验。用环锯术接种兔子,兔子瘫痪了。用瘫痪兔子的脑髓接种狗的脑部,狗虽然表现出轻度的症状,但不久又复原了。几个星期后,他用毒力很强的脑髓再次接种这些狗,如此反复多次,在200多次试验中,发现有几只狗没有发病,于是巴斯德便开始研究狂犬病病原减毒试验。像以前用兔子连续传代接种可以获得疫苗一样,这次用23只狗传代接种,获得了能抵抗狂犬病病原袭击的疫苗。可是这种疫苗能不能用在人身上,还有待试验。然而,用人来试验就不像用狗试验那么简单了,这里涉及生命责任、道德舆论等等问题。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只好用猴子做进一步的试验,他们用病狗的脑髓接种猴子,从猴子再接种猴子,经过连续接种,得到了一系列不同的病原菌。后来用兔子和豚鼠做的试验,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可是用这种疫苗去免疫狗,效果还不够好。

接着巴斯德和他的助手用0~12℃的低温进行减毒试验。后来助手又提出用干燥空气进行减毒的新方法,把兔子的脊髓用线吊在消过毒的瓶子里,瓶底放一些氢氧化钾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瓶口塞上棉塞以防灰尘。然后把瓶子放在25°C的室内,脊髓逐渐干燥,毒力则逐渐减弱,到了第14天,毒力便完全消失了。他们把无毒脊髓磨碎,加入无菌水,给50头狗作皮下接种。第二天用干燥13天的脊髓接种,以后逐渐缩短天数,提高毒力,最后用当天病死的兔子脊髓接种。一个月后,试验的50只狗都活得很正常。另用未经免疫的狗直接接种强毒力脊髓,狗便患病死去。这种干燥,减毒的疫苗,终于试制成功了,只待在人体上做试验了。

巴斯德写信给支持他研究的巴西国王,请求给他一名判处死刑的犯人,让他在犯人的身上做试验,但法律不允许这样做。无可奈何之时,他打算在自己的身上做试验,只是由于众人的坚决劝阻才没有进行。

事有凑巧,1885年6月6日,一位母亲带着一个被疯狗咬伤的孩子,来向巴斯德求救。在医生和家属的支持下,巴斯德经过再三考虑,第一次将他创制的狂犬病疫苗注射到人身上。经过14次注射,31天的细心观察和治疗,终于把病孩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这时,巴斯德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小孩却天真地扑到他的怀里,说:“巴斯德爷爷,你怎么哭了?”巴斯德回答说:“孩子,你的病治好啦!”消息传出,欧洲震动,许多外国人都跑到巴黎来找他治病。巴斯德名扬四海,法国总统,也来向他祝贺生日。至今,法国巴黎巴斯德学院的草坪上,还耸立着一尊小男孩的铜像,他就是第一位被巴斯德救活的狂犬病患者,后来终生为巴斯德学院看大门的约瑟夫·米斯特。

征服天花病

天花曾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得这种病的人,大多数会在痛苦中死去,即使很少几个侥幸活下来的,也会在病好以后,脸上和身上留下难看的疤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麻子脸”,它给患者造成终生的痛苦。天花病能治吗?最先想出办法来对付这种病的是我们中国人。原来,天花病有一个特点,谁要是得过一次,就再也不会传染上第二次。也就是说,他对天花病有了终身免疫力。

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这个特点,采用了一种“吹花法”来预防这种病。这种“吹花法”的具体做法是,先从病得比较轻的人身上,取下一点疮痂或是皮肤的碎屑,把它吹到没有得过天花的人的鼻孔里去。而后,这个人会发几天烧,鼻子周围长出几个小脓疱。过几天以后,脓疱结痂了,他的身体也就恢复健康了。从此对天花就有了免疫力,不会传染上天花了。这和现在给孩子们接种卡介苗和打防疫针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吹花法在我国流传了1000多年,而且还传到了世界许多国家。18世纪末,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的农村有一个8岁的男孩,名叫詹纳。母亲请人为小詹纳吹了“花”。“吹花”以后不几天,他就开始发烧了,全身不舒服,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似的。然而医生还说,他的天花出得是比较轻的哩!

经过折腾,小詹纳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吹一次“花”这么痛苦,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既不让人出天花,又不吃这么大的苦头呢?

詹纳13岁时,便到一位外科医生洛德那儿去学医。18岁那年,一天有一位年轻的妇女陪着一位正在出天花的病人来看病,詹纳便提醒这位妇女说:“你要当心,自己也会传染上天花!”可是,这位妇女却漫不经心地说:“请放心,我不会传染上天花的。”詹纳奇怪地追问:“为什么?”年轻妇女充满自信地回答说:“因为我已出过牛痘。”

原来,年轻妇女是养牛场挤奶的女工。奶牛的身上有时会生一种痘疮。挤奶女工的手、胳膊或身上其他部位的皮肤如有破裂的地方,碰到牛的痘疮,也会出一些小痘疮。只要出过这种痘疮,以后就不会再得天花病了。

“啊,你说的牛痘原来是这样!”詹纳这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后来,他把这事告诉了洛德医生。洛德医生淡淡地说:“他们都以为,要是从牛、猪等牲畜身上传染得过痘疮的,就可能不出天花。”詹纳紧接着问:“那,是不是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预防天花呢?”洛德医生不以为然地答道:“这只不过是一种说法。有谁真正相信用牲畜身上长的痘疮,就能防止人得天花病呢?这方法没人想过,更没有人试过。”

詹纳轻轻地点头,他认为老师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牛的痘疮脓疱虽然和人出天花时长的脓疱很相似,但牛是牛,人是人,两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而且怎么有可能用牛的痘疮使人不得天花呢?

詹纳20岁那年,洛德医生介绍他到伦敦去,跟随外科医生亨特进一步深造。一次在谈话中,詹纳向亨特提起挤奶女工用牛痘防天花病的事。亨特听了很感兴趣,说:“你告诉我的这件事很新鲜,但这只是你听到的一个病例,不能得出你希望的明确结论,需要掌握更多的病例,不可轻率。”詹纳得到鼓励后,决心继续了解和调查,以便为预防天花病找出更好的方法。

1773年,詹纳结束了在亨特医生那儿的学习,回故乡当了乡村医生。这更有利于他进行牛痘的研究和试验。他常常一个人跑到养牛场去,仔细观察那些生痘疮的奶牛和挤奶女工手臂上出的“牛痘”,还把牛痘的模样画了下来。大量调查研究的结果,使他看到一个鼓舞人心的事实:在挤奶女工中,个个皮肤都很光洁,没有一个麻子,更没有一个害天花病而死亡的。

这时,詹纳在认真地思考着。他想,这可真是个奇怪的现象。出过牛痘就不再出天花,那么,能不能用种牛痘的方法来代替现在常用的“吹花”方法呢?

一个大胆而又创造性设想产生了。然而,作为医生,他还没有勇气在人身上进行实验,也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1788年,詹纳的家乡又开始流行天花病。他马上想到应该想法使自己幼小的儿子免于传染上这种可怕的病。

詹纳跑到牛场,希望能找到一头正在生痘疮的奶牛,真不巧,竟没有一头奶牛的肚皮上长着痘疮。他很失望,又到另一个牧场去找。在那儿,他却看到有的猪的肚皮上长着痘疮。

他想,老乡们说过,不管是从牛或者从猪的身上得过痘疮,就不会再出天花,那我就用猪痘试试吧!

他用手术刀轻轻挑开猪肚皮上的脓疱,用刀尖取出一点点浆液,把它装在一只干净的瓶子里。回到家里,又用刀尖在儿子的手臂上轻轻划开一个小口,把瓶里的浆液挑出一点来涂抹在皮肤小切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