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贝尔的创举仅仅停留在实验阶段,竟然在以后的10年中,无人敢真正地用于临床。其原因一方面是动脉流出血液,静脉回流血液,要经过一个人工肾,单靠心脏收缩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种方法,像泵一般泵动血液,这样才能保持血液流动的速度。另一方面,血液离开人体马上会凝结起来,要是在人工肾里边凝结,那么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谁敢在病人身上轻举妄动。
科学毕竟在不断地发展。1920年,一种新颖的抗凝药物肝素问世。它具有很强的阻止血液凝结的作用,于是给人工肾的制作又带来了生机。
1923年,德国学生哈斯开始了在艾贝尔人工肾基础上的改良。他再次用火棉胶作为人工肾的滤过膜,人们叫做透析膜。管里流动着病人的血液,管外流动着生理盐水,血液的流动靠一个简易的电池启动的电泵加速。它安装在血液流过的管道外边。启动电动泵,促使血液流动。同时,哈斯在血液中又加入少量肝素,计算好一定比例,不让血液凝结。初具规模的人工肾问世了。
哈斯把这个人工肾用于一位中年的晚期肾脏病人,病人生命垂危,家属与医生都已失去了治疗信心。他的血液里一些标示着肾功能损害的化验指标,都已到了顶峰。哈斯在病人的大腿部割开了一个小口,找到了大腿部的动脉与静脉,分另插上管子连接到人工肾上,开始了治疗。血液在人工肾里潺潺流过,血液里的毒素与废物源源地从火棉胶管透析而进入管外的生理盐水中;而生理盐水中一些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也被透析进入人体。这项治疗进行了几个小时。完毕后,再重新化验,那些化验指标明显好转。病人得救了。嗣后,哈斯又用它接二连三地治疗了一些尿毒症病人。
哈斯的成功改良为真正制作人工肾奠定了基础。
1943年,荷兰医生考尔夫,在人工肾制作与应用上又跨出可喜的一步,制成了真正能实际应用并且安全可靠的人工肾。
考尔夫感到火棉胶材料作为透析膜还不够理想,他又感到艾贝尔和哈斯用火棉胶制成的管状透析膜滤过面积太小,对偌大的人体来说远远不够。于是他作出了如下几个重大的改良:
——找来更为优良的制膜材料:赛璐玢醋酸纤维,制造出透析孔直径20~80埃(一埃等于一万分之一微米,而一微米等于一千分之一毫米)的薄膜。这样的透析孔最容易让毒素与废物通过,却能拦着血液里的蛋白质、红细胞和白细胞。
——将赛璐玢醋酸纤维薄膜,制成很细很长的透析管,把透析管一圈圈地盘绕在一个鼓形圆筒上,浸没在透析液中。
——为了加速透析效果,圆筒的中心装有转动轴,用电机带动,可使透析管在透析液中缓缓转动。
——整个透析管长达20米,显著地增加了透析膜的面积。
——透析液也不再是单纯的生理盐水,而是根据病人的需要,对透析液可作调整。
——人工肾安置了良好的血泵,可以不断泵动血液。
考尔夫采用他试制的这一台能实际应用的人工肾开始治疗工作。起初,15名病人中能活下来的只有一个。后来经过改进,又救活了一位67岁的尿毒症老妇。从此,人工肾真正确立了它在医学上的地位,并由此而久盛不衰。
攻克肾脏疾病的武器
在人类完整脏器移植中,肾脏是最早移植成功的脏器。一个人的双侧肾脏,因病变坏死后,生命就岌岌可危。此时,想方设法将其他人的健康肾脏搬一个过来,继续维持生命,这是何等吸引人的事也是多少年来医学家和病人梦寐以求的事!今天,现代医学终于做到了。但是,您可知道人类肾脏移植工作是怎样开始的呢?
翻开医学历史,可以见到这样的记录:
——1902年,维也纳医生厄尔曼,进行第一次狗和山羊之间的肾脏移植。
——1906年,美国卡雷尔和格思里,把一只雄狗的两肾移植给摘除了两肾的母狗。
——1906年,法国医生杰布莱,第一次进行人的异种肾移植,把山羊和猪的肾脏移植给一例尿毒症女病人。
——1910年,昂格尔,把类人猿的肾脏移植给人。
——1913年,斯考斯脱把类人猿的肾脏移植给人。
——1936年,伏罗诺伊把一个脑炎死亡者的肾脏移植给一个26岁汞中毒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
但是,几乎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
1952年12月的一天,又发生了一件事。法国巴黎的米乔等医生,收治了一名从高楼脚手架上坠跌下来的16岁的木工,名叫马里乌。病人送到医院后,不断地呻吟,右腰部疼痛得相当厉害,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医生作了紧急输液与输血处理后,初步判断马里乌的右肾受到了严重的创伤,需要手术治疗。于是病人被送上手术台,打开一瞧,果然不出所料,他的右肾已呈粉碎状,只能切除掉。可是医生们惊奇地发现,马里乌生来就没有左肾,只有一个右肾。现在他成了一个没有肾脏的人,眼下只能依靠人工肾脏暂时维持生命。怎么办呢?医生们聚集在一起,思索着对策。“医生,把我的一个肾脏给马里乌吧!”一位中年妇女满脸愁容地说着。原来她是马里乌的母亲。
“不行,医学上没有人类肾脏移植成功的例子。”米乔医生断然回答。“就试一下吧!也许会成功呀!何况我愿意献出一个肾脏。”马里乌的母亲几乎是在哀求。说真的,仅仅16岁的人,一辈子要依靠人工肾脏来维持生命,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在一筹莫展之际,病人的母亲坚持要把她的两肾脏中的一个移植给儿子,医生同意了。
移植手术在明亮的无影灯下进行。由米乔等三位医生把马里乌母亲的一个左肾切了下来,然后仔细地移植到马里乌的身上。移植几分钟后,这个肾脏就开始制造尿液,医生们欣喜若狂。一天过去了,二天过去了,一星期过去了,两星期过去了,马里乌不但每天能排出不少尿液,而且手术后显得异常的平静。谁知好景不长,手术后22天,这个换上去的肾脏因发生了免疫学上所谓的排异反间,停止了工作,马里乌终于失去了生命。
这种突如其来的“排异反应”,让医生们与马里乌的母亲都无可奈何。两个不同人之间进行肾脏“搬家”,会招来“排异反应”。那么,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之间进行肾脏移植,会不会避免这种意外呢?这又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美国波士顿的默里等医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寻找着这种可能性。医学上已确认,凡是同卵双胞胎之间,可说是两者完全一样。无巧不成书,事隔4年后,他们遇上了一位24岁,名叫里查德·赫里克的晚期肾脏病人。他的两只肾脏完全坏死了,只有进行肾脏移植才能挽救生命。但由于法国那位马里乌死亡的余悸,医生们不敢贸然行动。正巧这位病人有一个双胞胎的哥哥,他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毅然决定献出自己的一个肾脏给自己的弟弟。默里等医生,花了整整5个小时,顺利地完成了一次肾脏搬家手术。奇迹出发现了,里查德竟活了下来,而且整整活了7年!后来他由于其他原因死亡,临死前移植上去的肾脏照样还在很好地工作。
喜讯传遍世界各地。人们终于悟出其中的道理:人与人之间除了有血型不同外,还存在着组织类型是否相同或相近的问题。同卵双胞胎之间可说是组织类型完全相同,因此在他们之间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发生“排异反应”。其他人之间,即使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总存在着组织类型的差异,进行器官移植,要发生“排异反应”。
人与人之间不同组织类型遇到一起,就会发生“排异反应”,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
医学免疫学告诉我们,人体每当遇上外来的抗原物质,通过免疫反应会产生专门对付这种抗原物质的抗体。用于移植的器官可视作是抗原,受移植后在人体会产生抗体。于是会引起一场抗原——抗体的“遭遇战”,这就是“排异反应”的表现。“游弋”的人体血液里的白细胞,号称人体的“卫士”,担当着警卫的任务,专门以检验“密码”方式,去发现一切外来之客。白细胞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密码”呢?
1958年,国外有位名叫达赛脱的学者,通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如同输血时有红细胞不同类型一般,白细胞和组织细胞各人之间也有类型区别,而分别的“密码”决定于存在细胞上边的不同抗原。如果两个人的这些抗原相同,组织类型也相同;如果这些抗原不同,组织类型也不同。达赛脱的发现为肾脏移植及其他器官移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出了方向。
原来,一个人的细胞有两个抗原“密码”的位点,其中一个位点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而每个位点上又有两个不同的抗原“密码”。所以,一对夫妇生下的孩子之间,除同卵双胎之外,就可能有四种不同的抗原“密码”。据1977年9月有关国际会议公布,人类白细胞A系统,共有5个抗原位点,A、B、C、D和DR,每个位点中可能出现的抗原“密码”种类更多,例如A位点上有19个等位抗原;B位点上有33个等位抗原……而且还在不断发现新的抗原。如此庞杂的系统和这种繁多的搭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组织类型的千差万别。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也不能随便进行器官移植的原因。
但是,可喜的是,达赛脱的发现,毕竟为人类揭示了“排异反应”的重大秘密。
揭开“排异反应”的内幕,医生们开始通过人体白细胞抗原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等方法,小心翼翼地选择最佳的移植搭配,也就是尽量为受移植者寻找组织类型接近的供脏器者,因为彼此组织类型越相近,移植的成功率也就越高。
但是,人与人之间抗原“密码”的分布过于浩瀚,要找到十分理想的搭配十分困难,这简直像大海捞针。总还得想些什么办法,在组织类型搭配不太满意的器官移植时,能克服与对付一下“排异反应”。
1958年,有位名叫雪旺兹的学者,通过牛作了个实验。他在牛与牛之间进行了肾脏移植,接受肾移植的那头牛,每天给它吃一种叫做6巯基嘌呤的药物,居然出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这种神奇的药物,具有阻止受移植牛体内产生对抗移植肾的抗体物质。由于雪旺兹实验取得令人信服的成功,医学家们又掀起了一股寻找对付“排异反应”的方法的热潮,许多有出奇效果的药物相继问世。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排异反应”作用,例如强的松、甲基强的松龙等,被大多数医学家广泛采纳。
——1976年,瑞士山道士公司的科学家们,首先从挪威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出一种真菌,并从中提取出环孢菌素A这个神奇新药,经大量动物实验证明,这种药物能理想地对抗“排异反应”,而且安全可靠,很少副作用。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可以有效抑制对抗移植器官的抗体物质,与其他药物配合可提高疗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肾脏移植工作如能认真掌握好组织配对检查与药物阻止“排异反应”这两个关键问题,再加上仔细精巧的移植手术,那可真是功德圆满了。肾脏移植为治疗晚期肾脏疾病以及肾功能衰竭,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当今,在世界范围内接受该项治疗的人数已逾10万人。
缺肠人维持生命的绝招
“人是铁,饭是钢”。人体必须依靠一日三餐来维持生命。在形形色色的人体脏器中,消化系统的器官,担负着消化处理食物,从中摄取营养的重任。特别是其中的小肠,简直像一条“长廊”迂回曲折,长达5~6米,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全在这儿被吸收进身体里。那么如果消化系统失灵,尤其是肠子无法担负此任务,无法吸收食物时,人还能生存吗?回答是肯定的,现代医学为人们提供了一项崭新的技术——全静脉营养疗法,居然让没有肠子的人都能活下去,是奇迹,又是现实……
在我国上海,时间是1986年正月初五,人们刚刚度过春节,还沉浸在喜庆之中,妊娠已近产期的周绮思,当晚突然腹痛如绞,大汗淋漓。谁都认为她要分娩了,但如此疼痛又不像生孩子,于是她被家人急送上海中山医院。谁知检查下来,竟是严重急腹症,必须急诊手术。
这场无影灯下的“战斗”让人辗转不安。医生打开周绮思的肚子,全都惊呆了。原来她的小肠由于发生扭转,血液循环阻断,已全部成为紫黑色坏死,无法保留了。经过大力抢救,生命是保住了。但是全部小肠都被切除掉,生命又如何得以维持呢?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小肠至少要保留60厘米才能吸收到使人生存的起码营养。可是周绮思,真的成了一位“缺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