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无畏的开拓者
45970100000004

第4章 郑和

从昆明向南60公里就是晋宁县昆阳镇。这里曾孕育了古滇王国。公元1371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诞生于此。自此,这片位于西南边陲的红土高原上又多了一篇浓墨重彩的历史,并跨越600年的时空,延展至今。

郑和故里就在晋宁县昆阳镇月山西坡一带,居山面海,苍松翠柏。烟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不仅为少年郑和提供了理想的玩水习水的场所,而且对他的航海思想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对于郑和的身世,《明史·郑和传》只有寥寥三十余字,有关他的家世只字未提,所有与郑和相关的史籍也均无记载,使郑和的身世成为一个谜。是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碑,才解开了郑和的身世这个谜。

马哈只墓及墓碑就在月山上的郑和公园内。现存碑刻三块,中间一块即当年所立马哈只墓,虽经600年风雨剥蚀,至今仍纹理清晰,古色斑斓。碑头顶帽呈半圆形,碑四周刻有花纹和云彩,碑脚压一大砂石龟。碑上有篆刻《故马公墓志铭》,由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志刚撰文。碑文对马公籍贯、身世、任职等记述颇确,正碑两侧还有后人立的两碑,一是师范(荔扉)所录的“明史·三宝太监郑和传”,另一是夏光南的“郑和太公墓志铭跋”。碑阴有三行小字:“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家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乃还记耳。”从碑阴题记可知,郑和“奉命”归里扫墓是1411年,在家一个半月。这在史书和地方志中均未记载,此碑可补《明史》之不足,马哈只墓碑是郑和家世的金石记载和珍贵文献。

郑和在晋宁这块红土上整整生活了12年,虽然这段少年生活历史上少见记载,但童年的经历无疑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思想走向,而且这种影响会是非常巨大,潜在性的。

在晋宁当地流传着许多郑和童年的故事。随处找个晋宁人聊聊,就能跟你唠个没完。据说郑和经常独自或与伙伴到滇池看渔家打鱼造船和运石运粮,稍大后,他就学会了游泳、划船,所有这些无不预示着郑和以后的人生轨迹。

郑和从小喜欢读书习武、听故事、玩水造船。他从小就学会了制船的初级技艺,做过小木船,到滇池湖畔比赛。稍懂事后,就总缠着祖父和父亲,听他们讲述乘风破浪、漂洋过海,到遥远的麦加朝圣,以及天方诸国的风土著人情,船行海上的惊涛骇浪……这个特殊的家庭带给郑和的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就在月山上的郑和公园内。据说在碑的附近曾发现民房建筑遗迹。“郑和后裔根据墓志铭和家谱记载,得知郑和从小立志,梦想像祖父和父亲那样去朝圣,梦想追随祖辈的足迹到滇池以外的大洋里漂流。郑和幼时的志向、理想和行为,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晋宁当地一位官员称。

如果说家族背景给了郑和良好的熏陶和启蒙教育,那么500里滇池则给了郑和第一个海洋。

郑和不仅水性特别好,而且还喜欢船。他们家有亲戚造船,他就整天和船工一起,学会用边角料自己造船。然后和小伙伴们到滇池里一试身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以博友德、蓝玉、朱沐英为首领,开始进入云南。次年,仍然是在滇池边,12岁的郑和被明朝南下大军掳去,遭阉割成为宦官,命运从此改变。

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学习刻苦、才智过人、勤劳谨慎。1390年,20岁的郑和陪伴燕王朱棣,从北平出发征讨蒙古军,并大获全胜,早年熟读《论语》和《孟子》,且懂得用兵之术的郑和,在此次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令大家记起郑和的是——他七次下西洋推行和平友好的政策,其简单的经过是:

第一次:1405年7月到1407年10月。他率领将士等27,800余人,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到达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同行的人有王景弘等。经过旧港的时候,有海盗陈祖义(广东人)纵横海上,阴谋抢劫郑和船队,郑和奋勇还击,生擒了陈祖义,把他带回中国,献俘于朝。

第二次:1407年10月至1409年7、8月间。到达占城、爪哇、暹罗、苏门答腊、古里、锡兰等国。同行的人有王景弘、侯显等。这一次出使,大概是送那些外国来的使节回国,顺便再作第二次访问。

第三次:1409年10月到1411年7月。率领将士27,000余人,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小葛兰、柯枝、古里等国。同行的人有费信、王景弘等。郑和在满剌加征得当地国王拜里米苏剌的同意,建立了排栅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在里面又建立重栅小城,盖造仓库,作为一个中间转运站。

第四次:1413年(何月不详)到1415年8月。同行的人有马欢。这些到达的地方比较多,有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柯枝、古里、忽鲁谟斯等十五六个国家。郑和越过印度以西,到达了波斯湾。

第五次: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这次到的地方最远,除了到达爪哇、古里、忽鲁谟斯和阿丹,还到达非洲东海岸一带地方,如木骨都束、不剌哇。同行的人大概有王景弘等。回来的时候,有17个国家的使节同来中国访问,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郑和还带回来狮子、金钱豹、长颈鹿等珍奇动物。

第六次:1421年春天到1422年9月。到达榜葛剌、古里、阿丹、木骨都束、不剌哇等国。同行的人有王景弘、马欢。这一次旅行主要是把各国使节送回本国。

第七次:1431年1月到1433年7月。同行的人有王景弘、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朱真、王衡、马欢、费信、巩珍等。整个船队的人员,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通事、办事等共27,550名。到了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忽鲁谟斯等17个国家。回国的时候,苏门答腊等10国使节同来北京,访问明朝。

上面所提到的主要国家,占城今越南志南部,暹逻就是今天的泰国,满剌加今马来半岛马六甲一带,榜葛剌就是今天孟加拉一带,古里、柯枝、小葛兰都在印度西南海岸,小葛兰在最南端,柯枝就是今天的柯钦,古里就是今天的科泽科德,锡兰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忽鲁谟斯位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南的岛上,阿丹就是今天的亚丁,木骨都束和卜剌哇都在非洲东海岸,木骨都束就是今天索马里摩加迪沙。

1405年7月11日,一支由2700人和数百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太仓浏家港出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洲际航行。沉寂了亿万年的大海第一次被唤醒,迎接这来自大陆的使者。这支船队的统帅名字叫郑和,这支船队首航迄今已六百周年。

南京城南约20公里外,有一座风光绮丽的牛首山。曾率船队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我国古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之墓,就坐落于牛首山南麓。一位名人就是一段历史,一座名人之墓就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书。站在郑和墓前的平台上,人们的思绪已穿越时空的隧道,神游于600年前的明初岁月。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郑和率领浩大的船队历尽艰险,先后七下西洋。郑和所下“西洋”并非指大西洋,也非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洋,包括印度洋及沿海地区等。永乐皇帝派郑和出使西洋,所为何意呢?拂去历史的迷雾,人们不难发现,从政治上看,是想显示国威,扩大政治影响,同时对那些在靖难之役中逃居沿海岛屿与海外臣民的反抗活动,加以安抚或镇压。从经济上看,主要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的奢侈享用。郑和所率船队被称为“西洋取宝船”或“宝船”,就反映出朱棣命郑和出使,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为宫廷寻找珍宝。同时,据《明史》记载,郑和出使还有一件重要的秘密使命,就是查明惠帝朱允炆的下落,以绝后患。原来,朱棣从惠帝手中夺取皇位后,心中很不踏实,怀疑惠帝逃亡海外,恐日后成为祸患。

永乐三年七月,郑和率领远航队伍,带着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粮、日用品等,分乘数百艘宝船、马船、粮船、水船、座船和兵船、战船,自江苏太仓浏家港启船,驰向浩瀚的南海。郑和统领的不是一支普通的船队,而是名副其实的皇家舰队。在这次航行途经苏门答腊时,曾遭遇陈祖义的海盗船队,郑和率兵不仅击败海盗,并且活捉了为害海上多年的海盗头目。第二年夏天西北信风又起的时候,这支远航的船队顺利地回到了祖国。此后,郑和历经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代皇朝,又率领船队进行了六次远航。郑和所率船队七下西洋从未占领他国一寸土地,掠夺他国一分财产,堪称世界上和平外交的典范。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或使臣纷纷到中国访问,建立邦交和贸易关系,他所航行的道路后来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次远洋航行,曾经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对于航向、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等,都作了比较可靠的记录,是我国早期有关海洋地理的珍贵地图。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打开东方航路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6年。正像梁启超先生所说“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评选千年全球百位名人,中国有六位入选,郑和位居首位。

也许是远离喧嚣的都市,或者因郑和生前的身份不像封建皇帝那样显赫,静静躺在大山怀抱里的郑和墓鲜有人知。也许正得益于这难得的宁静,可以任人的思绪驰骋天外,去追怀一代航海家的伟业。只要是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不管他生前的地位是否显赫,也不管历史的长河流淌多久,人们都将铭记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