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黑白永恒的魅力:永恒的魅力首
45985000000006

第6章 民族的情结世界的眼光

◎谭权书

研究中国当代版画的发展问题,必然会引申到中国文化建设的总方向。如果看问题太局限,往往看不到一些问题的本质。文化不是孤立的现象,又与国家的体制、经济状态等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就展示了社会变革、文化思潮的深化过程。

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了对中国文化的解构与重建的问题,国粹派、胡适派、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马列派……百家争言、波澜壮阔。他们无不提出自己的社会理想与文化理想的主张。历史经历了百年之后,昔日的潮流与反潮流的论战以及他们为之付出的实践努力,均有了结果,今天来看,都已经成为传统的部分。

历史是不能隔断的。1931年我们的前辈开拓了中国新兴版画的创作之路,至今他们的文化理想的光芒依旧辉煌。

中国近代文化为寻找自己的方向,奋斗了160年。金庸在北大演讲时说:“最近我在牛津大学一次聚会上遇到一位很有名的研究东亚经济的学者,他和我谈到中国经济发展前途时说,中国的经济自古以来就很发达,人均收入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只是到了16世纪以后才慢慢被英国赶上去,而国民总收入到了1820年才被英国超过,中国国力居世界领先地位竟保持了两三千年之久……”

明代之后的清代选择了闭关的政治体制和错误的文化,不管世界潮流,死抱封建意识,镇压启蒙思潮,300多年间渐渐落后于世界。为扭转国家命运,中国人民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人民纪念碑碑文记录了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这是一部160年的沉重历史。毛泽东主席在第一届政协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要做两件事,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建设高度文化的民族。这是我们多少代人奋斗进取的目标。

世界有着悠久文化的民族和国家不少,巴比伦、埃及、希腊,有的还比中国早,而今日文化能连续发展不断的还有谁呢,大多数沦为殖民文化。人们常说中国历史表明了民族的强大融合力,韧性的抗力。鲁迅从反封建的角度则不这样看,他说这种“同化力”就像“原来我们中国人如生着传染病的病人一般,自己生了病,还会传到别人身上去……”元朝蒙古人、清朝满州人不是都被同化了么?老调子没唱完国家已灭亡好几次了。我们能同化蒙古和满洲人,因为他们的文化比我们低得多,所以做清朝皇帝也要从学四书五经开始学习,传染病就开始了。“倘使别人的文化比我们更聪明,这时候我们非但不能同化他们,反被他们利用我们的腐败来治理我们这腐败的民族。”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有强烈的警觉性,“中国人倘被别人用钢刀来割是觉得痛的,还有法子想;倘若是软刀子那可是割头不觉死,一定要完。”就是说刀子有两把须格外小心,因为我们面对着更聪明的对手。鲁迅讲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关系,举出鹰抓雀、猫抓老鼠的例子,不出声的是强者,叫苦叫穷的是弱者,最后知道叫苦无用也就没声了。真是太深刻了!自己不强大,在世界上就没有声音。中国现代文化要创造独立的新价值,就是要成为一个有声音的文化民族。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变化不小,但现在还是属于第三世界,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举目四望世界,西方对于中国的看法究竟变化了多少,态度改变了多少?在西方国家眼中你是弱势文化,封闭、贫穷落后,让人家接受就要纳入人家价值观规范,否则没有前途。这就关系到我们怎样认识文艺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20年,经济上向四个现代化的发展已引起世界的注意。文化上如何特立独行,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方向,这就是大背景、大关系、大走向,今天版画发展不能脱离这种思考。重建优秀的民族文化,应有清醒的头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的同时也要反对盲目排外,反对民族保守思想弊端同时也反对全盘西化,应以科学的辩证观,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不断建立自信心。

李桦先生曾为我写过两篇文章,一是为《木刻教程新编》所写的序言,二是《技术要为艺术服务》。第二篇未正式在国内发表过,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写的。这篇文章体现了李桦先生对版画改革的深邃眼光,提出了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版画家的重要意见。技术与艺术的问题,是创作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版画教学的核心问题。“技术要为艺术服务,掌握技术不是目的,而是达到艺术表现的手段。”这种思想是李桦先生的一贯教学思想。60年代初接手我们班素描与木刻技法教学时,他主张基本功训练应与表达的终极目标相一致,在有序的渐进中,向学生提出更高目标的追求,这才是技术训练的正确途径。李桦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中,围绕着解决技术与艺术之间的问题,独创出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地体现在他开设的十几门新课程中,他主张新的教学法。在素描训练中,他反对程式化的教学,经常用中外大师们具有表现性的素描为范例,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在创作课中提出美术创作也要有基本功的观点,开设了“关心创作规律二十讲”(198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一书)课程。迄今为止,尚没有哪位教师能做出如此深入、全面的美术创作规律的研究。为探索版画本体奥秘,他创作出“刀法十四种”、“刀法组织四十八种”、“强弱对比与转化示意图”三张图表,其探索深度直指构成版画词汇的核心地带,大大推动了中国木刻教学的深化,成为经典。为解决技术与艺术的联系,又开设了一系列研究课,如“研究与想象”、“生活构图与变体”、“命题与非命题创作练习”等课程,使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成为一个整体,成功地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李桦先生一生在版画创作、全国版画的组织工作与活动、教学工作三大领域中全身心地投入,成就非凡。就以上概述的版画教育方面的贡献,我们便可以看出李桦先生在做文化上的科学、严肃的态度。他的理念、奋斗通过实实在在的做,给社会留下了遗产。鲁迅倡导新兴版画,同时也做了不少事,出版、展览、通信、组织讲习班、翻刻十竹斋笺谱、研究汉画像砖、民间年画……这是他做文化的态度。老一代版画家面对他们变革的时代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我们面对转型期的变革应该怎样去做呢?

有人说现在流行“说文化”,所以“做文化”就很重要了。继承新兴版画的精神是多向的,做文化的态度就是一种精神,让我们深化探索,兢兢业业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得更有价值。

以上看法是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谈有关版画的问题。下面想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来谈当今版画走向上的一些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使社会形态产生巨变,生产方式由古典农耕形态迅速地向发达的现代工业方式过渡。原有主流文化的单一性被打破,出现了复杂而矛盾的文化现象。表现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歌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立身之本。中国版画的重构是与中国文化重构的目标与意义一致的,这也是新兴版画传统的精髓所在。

中国版画十年来在总体上向三个方面纵深推进,取得了重要成果,也提出了许多重要课题需要解决:

一、从中国美学传统、新兴版画传统之中寻找具有审美价值的宝贵资源,并加以现代阐释。

近些年来关于传统版画的现代性转化探索,逐步形成一种格局,成为当代版画的自觉行为。这就提出了中国版画要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独立的问题。历时七千年的灿烂中华文化,是随时代变迁,并在历时性的创造中生成,其中有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延续、继承、重建而创造出的文化。对比西方文化,今天的问题是我们对东方艺术研究不足。面对辉煌的传统高峰,却难有攀登之阶梯,教师应为后人铺设这道阶梯。至今我们对传统版画教学还没有一部适用教材,版画如何广泛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进步性因素其实也研究不足。要发展创作版画,这种研究必须深化,其中包括实践性成果的推介。中国版画教育体系要完善,需要培养一批学者型版画家,这个任务已提到日程上来了。

二、通过与西方的交流、对话,对其分析进行借鉴,寻找具有生命力的生长点。

如在审美规律、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如形式主义、荒诞派、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等)使版画家从平庸的现代生活中解放出来,向现存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挑战,这是中国版画的新历史现象,是我们所未曾经历过的艺术变革。而版画在强调“审美自律”的同时,纯化形式之风又起。其实做好唯美艺术不容易也不错,然而一窝蜂就有问题了,版画创作与生活实践分离的现象随之产生;其实表现自我并没有错,问题出在一窝蜂上,这是版画面临的新课题。

我们应强调“审美自律性”与“他律性”的辩证统一的审美观:一方面尊重版画家的创作主体性,承认版画创作的艺术规律,防止版画蜕变为纯粹“载道”的工具或成为商业的工具,从而导致艺术的异化;另一方面,艺术要关注人生,关注自然,使自身充满活跃的生命力。防止艺术被引向自闭的象牙之塔,导致艺术生命的枯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审美出现复杂多样的局面,需要我们冷静地研究转型期造型艺术表现的新特征与规律。人民的审美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向,今日的“人民”已不是古代市民阶层,也不是解放战争时“工农兵”的概念。艺术的古典表现形态和新的审美形态(如快餐文化、大众艺术传媒精致化等)相互交错而存在。在金钱化、广告化、商品化的现实中,传统道德被弱化。当五花八门的艺术形态出现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当代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规定性:那就是中国文化的建设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认识西方国家艺术观念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区别是个重要的问题。因国情、社会背景不同,两者在精神价值、思想模式、审美观念各方面都有根本性的差异。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二元对立思想模式,即审美现代性对社会的现代性采取否定态度,用批判和反抗来获得其品格;社会主义的审美现代性是把肯定与否定、歌颂与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发展的态度来获得审美现代性的品格。在质疑中发现新世界,体现对现代化建设的促进精神,是对立统一的思想模式,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态度。

有这样的现象,一些艺术作品以不搞“黄色”和不触及法律为“底线”做文章,这种现象对青年一代有所影响。版画创作要倡导高尚的审美趣味,要清楚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精神来培养青年版画家。中心淡化,政策宽容,不能掩盖我们对是非的判断,而我们的现状是批评的困惑、失语、滞后。希望理论家、教师们对当代版画的现代性进行深入研究,将融合社会主义民族性现代性的新文化作为研究生、博士生研究的课题。版画技艺注重规律、实践、经验,同时必须加强学习、批判意识的培养,因为版画重构的目的是获得现代化精神的支持。“识其病才可求其医,识其旧才可革之以新。”版画在学习和借鉴中不仅要找到新建筑的地基在哪里,还要在这基础上盖成自己的房子,这就要看个人的判断和能力了。要注意不应盲目跟从别人成功的经验,要敢于在自己的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未来。

三、版画风格的创新与拓展。

中国版画的风格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现在仍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一)版画创作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下,以大众化心理指向和市场经济转型为中心做出了多重探索,在改进精英文化的不合理性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对工业文明的批评与质疑,拓展了传统创作的思维领域,表现的理念更加多样化、个性化。

(二)版画创作突出了以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为价值目标,为争取独立的文化生存权而奋斗,强调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概念,反对世界文化同质化的认识逐步清晰。特别是近几年来版画院校相继建立中国传统版画工作室,实现了将传统版画教育纳入高等美院版画系的想法,中国版画新的民族特色已经开始形成。

版画在以上两个方面,在两个维度上构成了新的二元对立格局。就版画的发展而言,二者都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解决二者的统一,可能成为版画美学风格研究的焦点问题,尚需通过创作的实践积累逐步推进,因此我们对中国版画的进步充满信心。

版画必将会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