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马来亚雨林区东部和西部的动植物种类有所不同,这里有世界上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和第三大岛——加里曼丹岛。拥有印度-马来亚雨林区最大的两片热带雨林,也分别是马来亚雨林区东部(又称东马来西亚)和西部(又称西马来西亚)的代表。加里曼丹岛和附近的苏门答腊岛(世界第六大岛)及马来半岛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古老和繁盛的森林,这里单位面积里能找到的植物种类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超过了非洲和美洲的热带雨林,森林中的树木也比非洲和美洲的热带雨林更加高大。这里的热带雨林以龙脑香科植物为特征,其中最高的龙脑香科植物可以高达80米,是最高大的热带雨林植物,我国的望天树也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科植物在世界上有将近400种,其中加里曼丹岛种类最多,超过100种。西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中同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花朵(苏门答腊岛的大花草)和花序(苏门答腊岛的巨魔芋)。这里也同非洲一样是高等灵长类的故乡,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猩猩是世界上最大的食果动物和树栖动物,各种长臂猿则是树上最敏捷的运动健将。以新几内亚岛为代表的东马来西亚的动植物种类比西马来西亚要少得多,但有很多独特的动植物种类。新几内亚岛以极乐鸟的故乡而著称,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各种极乐鸟。新几内亚岛还拥有很多美丽的翠鸟和鸠鸽等,不会飞的鹤鸵(食火鸡)是森林中最大型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鸟类。这里的哺乳动物以原始而著称,有世界上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原针鼹,还有原始的袋貂和树袋鼠。新几内亚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的产地。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以在东北部的凯恩斯到汤斯威尔一带最典型,其动物种类与新几内亚岛有些相似,也有树袋鼠、袋貂、鹤鸵和极乐鸟,但极乐鸟的种类比新几内亚岛要少很多。在汤斯威尔以南的常绿森林有时也被划入热带雨林,这些森林拥有不少热带雨林的特征,但是冬季气温较低,热带雨林的特征也不是很典型。这些森林通常被称为亚热带雨林,被认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范畴。在加里曼丹岛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苏拉威西岛和马鲁古群岛是两大地区的过渡地带。苏拉威西岛同时拥有原始的有袋类的袋貂和先进的灵长类的几种猕猴。苏拉威西岛更出名的珍贵物种有长着奇特獠牙的鹿豚和个体十分矮小的倭水牛。美洲雨林区的树栖动物中有缠绕性尾巴的种类非常多,而印度-马来亚雨林区的树栖动物中会滑翔的动物却特别多。这里有世界上种类最多的鼯鼠,有独特的鼯猴(猫猴),还有飞蜥、飞壁虎、飞蛇和飞蛙等,它们可以轻松地从一棵树转移到另一棵树。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生态系统,但却又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的众多物种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旦被破坏,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热带雨林物种丰富而个体稀少的特征使面积不大的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也能导致众多物种的灭绝。然而,人类的活动正在使热带雨林这种世界上最完善的生态系统处于空前的危机中,而这种最完善的生态系统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人类自己也会同样处于生存的危机中。
热带季雨林
在热带具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的地方生长着热带季雨林。与终年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不同,由于存在明显的干旱时期,热带季雨林中的树木或多或少地在旱季存在落叶的现象。热带季雨林通常比热带雨林矮小,木质藤本、绞杀植物、附生植物、老茎生花和板状根等现象都不如热带雨林中的发达。热带季雨林在雨季的时候最为生机勃勃,又称为雨绿林,但季雨林也常常作为雨绿林的一种类型,特指亚洲季风气候区比较接近雨林的那些雨绿林。
随着气候条件等的变化,热带季雨林可以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在水热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热带季雨林中只有最高大的第一层乔木有部分落叶的现象,整个森林的外貌是终年常绿的,这种热带季雨林被称作半常绿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中木质藤本、绞杀植物、附生植物、老茎生花和板状根等各种现象都比较明显,仅次于热带雨林。更典型的是落叶季雨林,其高大的第一层乔木大都有较长的落叶期,使森林的外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落叶季雨林下层的乔木则随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又有很大的差别,最干旱地区的落叶季雨林下层的乔木也是落叶的类型,森林的层次也非常简单,一到旱季,森林枯黄而光秃,阳光可照射到地面,地面上生长的不是热带雨林中的耐阴植物而是灌木和禾草,森林中可能出现少量藤本植物,但附生植物和老茎生花等现象很少出现。另一些落叶季雨林下层的乔木有不少常绿的成分,形成密闭的林冠,木质藤本比较多,板状根有所发育,附生植物多为草本的类型,热带雨林中典型的附生植物类型则很难见到。在东南亚等地的石灰岩地区,还发育着一种特殊的石灰山季雨林。森林并非扎根于土壤而是着生于石灰岩的石缝中,形成森林中有“石林”的独特景象。石灰山季雨林树木比较高大,有发达的板状根,上层大树几乎全是落叶树,下层的乔木常由常绿树组成,森林中藤本植物比较发达,附生植物则有多有少。
热带季雨林的生物种类非常繁多,仅次于热带雨林。世界上很多名贵的硬木都是热带季雨林中的物种,柚木是热带季雨林中的代表性植物,人们常把缅甸等地的柚木林作为热带季雨林的典型代表。除柚木外,紫檀、黄檀、乌木等也能在热带季雨林中找到。热带季雨林中的大型兽类比热带雨林要多些,亚洲象是人类采伐柚木不可缺少的帮手,热带季雨林中的树栖的动物也不少,如各种猴子。很多地区的热带季雨林中处于热带雨林和热带稀树草原之间的过渡地位,其中的不少动植物也是临近的热带雨林或热带稀树草原中的种类。
最经典的热带季雨林生长于亚洲的南部,那里的热带季雨林不仅面积最大,而且发育最典型,种类也最多。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热带季雨林成为地带性植被,南接热带雨林,北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分别形成了各自的过渡形式。亚洲的热带雨林伸入到热带季雨林带水热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热带季雨林也同样伸入热带雨林区有季节性干旱的地方,如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和苏拉威西岛的部分地区。亚洲热带雨林中的标志树种龙脑香科植物在热带季雨林中也能找到,其种类虽然比在热带雨林中的少,却可以形成占优势的森林,比如印度的娑罗双林和我国海南的青梅林。亚洲的南部拥有仅次于非洲萨王纳地区的大型兽类,除了亚洲象外,还有很多种野牛和几种最珍贵的犀牛。这里可以找到世界上最大的野牛——白肢野牛,也是残存的亚洲野水牛的产地。亚洲犀牛的角比非洲犀牛的更加值钱,使其受到捕猎者巨大的威胁,亚洲的犀牛原来分布广泛,现在数量则比在非洲的同类更加稀少,处于灭绝的边缘。亚洲的南部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口密集,现在很多野生动物都已经非常稀少。我国海南的海南坡鹿曾一度降至只有几十头,在受到严格保护之后才有所恢复。仅产于我国广西石灰山季雨林中的白头叶猴更是世界珍奇,不仅是我国的特产,其他国家甚至连标本都没有。
萨王纳
热带稀树草原(或音译为萨王纳)和热带季雨林同样生长在具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的热带地区,其旱季往往比热带季雨林更加干燥而漫长的。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是在不太密实的草地上稀疏地散布着一些矮小的乔木,树木之间的距离是其高度的5-10倍。但热带稀树草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从没有树木的干旱草原直到几乎郁闭的森林的多种类型。热带稀树草原常和热带疏林和刺灌丛相混淆,它们都是分布于旱季干燥而漫长地区的旱生群落,植物种类差不多,且都有很多的类型。也有人干脆将它们合并,统称为萨王纳。这样一来,热带稀树草原就包括了热带地区除了密林和荒漠之外的广大地区。在有干湿季节交替的热带地区,包括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及亚洲南部都分布有热带稀树草原及热带疏林和刺灌丛。
干旱的萨王纳很多方面都是与湿润的热带雨林不同的。热带雨林最繁荣的地方在高高的树冠上,萨王纳的地面则是其精华所在。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繁多而个体数量稀少,萨王纳地区则可发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动物群。热带雨林中大型动物特别是大型兽类很少,而热带稀树草原则是大型兽类的天堂。由于典型的萨王纳地区是树木的草地的结合,所以除了萨王纳最具特色的大量善于奔跑的草原动物外,树栖动物也有不少。萨王纳雨季和旱季的景色迥然不同,雨季时一派欣欣向荣,旱季时则一片荒凉。由于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动物有季节性迁徙的习惯,最著名的是非洲塞伦盖蒂-马腊高原以角马为主的动物群一年一度的迁徙,那是非洲最壮观的景致之一。漫长的旱季使一些树木具有储存水分的能力,非洲萨王纳著名的标志植物之一——波巴布树的树干中就储存有大量水分。波巴布树高达25米,直径将近10米,树冠直径达100米,可储存近50吨的水。猴子非常喜欢波巴布树的果实,因此波巴布树又有“猴面包树”的称号。萨王纳的旱季经常会有燎原的野火,因此萨王纳的很多植物都有一定的耐火能力,有些植物在火灾之后开始萌发,野火促进了萨王纳群落的更新,成了萨王纳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非洲的萨王纳面积最大,漫步着各种大型野兽的萨王纳几乎成了非洲的经典形象,萨王纳这个词也是源于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非洲的萨王纳呈马蹄形包围着热带雨林,向北则与撒哈拉大沙漠接壤。非洲的萨王纳不仅面积大,种类也非常多,既包括最典型萨王纳,也包括向落叶季雨林过渡的所谓萨王纳森林,还包括向荒漠过渡的灌木萨王纳,也有一些无树的纯草原萨王纳。在非洲的萨王纳地区拥有世界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有蹄类动物,与之相关的大型食肉动物也非常繁盛。非洲萨王纳地区最有特色的动物是各种羚羊,世界上大部分种类的羚羊都是产于非洲的。非洲最大型的羚羊——德氏大羚羊体型不亚于一头牛,体重将近一吨,最小的羚羊——王羚只有3~4公斤。更著名的羚羊是奔跑迅速的汤氏瞪羚,为了捕捉它们,非洲出现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非洲的萨王纳地区不仅生活着速度最快的动物,还有体型最巨大的动物,非洲象是陆地上的“巨无霸”,草原上的非洲象比森林中的体型更巨大。河马和白犀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庞然大物,河马也是皮最厚的动物。世界上最高的动物也生活在非洲的萨王纳地区,那就是长颈鹿,长颈鹿的身高使得它们能够到伞状金合欢树的叶子。伞状金合欢是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及疏林最典型的树木,有巨大的伞形树冠,所有的枝叶都长在树的最高处,还有很多棘刺,大多数动物都无法食用,但长颈鹿却可以轻松地享用这些金合欢的枝叶。非洲的萨王纳养育了为数众多的鸟类,非洲的萨王纳地区食昆虫和果实的鸟类不及热带雨林地区丰富,但拥有最多的食种子的鸟类,其中的红嘴奎利亚雀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类,并常常结成规模宏大的鸟群,铺天盖地,十分壮观。非洲的萨王纳也是很多种北方的候鸟过冬的场所。
斑马是非洲有蹄类动物大迁徙的先锋
南美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及热带疏林和刺灌丛的面积仅次于非洲,在不同地方的群落互有区别,有其各自的名称。最典型的萨王纳分布在巴西高原上,称为坎普群落,乔木具有典型的伞形树冠,外观上与典型的非洲稀树草原非常相似。另一片萨王纳生长在委内瑞拉和圭亚那一带,称里雅诺群落,地势低,雨季有定期泛滥,长有茂盛的蒿草。处于内陆的格兰查科地区长有干燥而稀疏的林地,有很多有刺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也有出现。更干旱的巴西东北部长有卡汀加群落,生长着多刺的肉质植物,还有著名的“纺锤树”,树干两头细,中间大食蚁兽
粗,树干中和“猴面包树”一样储存着大量的水分。南美洲萨王纳地区的动物不如非洲的丰富,主要有大食蚁兽、犰狳、草原鹿等,里雅诺群落的泛滥地区还是水豚、凯门鳄等水栖动物的家园。与非洲的萨王纳地区不同,现在生活于美洲萨王纳的大型动物并不多,尤其是缺少体型巨大的有蹄类动物。但是在史前时期,这里有很多原始的大型有蹄类动物,还有捕食它们的巨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和不会飞的食肉巨鸟。
红树林
红树林群落是地球上最奇妙、最特殊的生物群落。红树林群落主要生活在以赤道为中心的热带及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海滩上,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形成壮观的海上森林,森林在潮起潮落的过程中经受着海水不断的冲刷。
由于海陆交界处的生存环境非常特殊,红树林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征来适应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使人难以通行。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红树林植物多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红树的支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