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入门
46116100000005

第5章 彩陶(2)

2.略加变异,似是而非:这类彩陶伪品是在彩陶原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而创制的。以甘肃马家窑彩陶为例,由于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数量较少,而且花纹精美,因此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彩陶伪造者为获取高利润,精心伪造马家窑类型彩陶。但马家窑类型的一些彩陶精品已被人熟知,照原样复制,伪造的面目很容易被识破,因此在局部稍作变异,以混淆是非。然而彩陶伪品往往就在进行变异的部分中露出破绽。有的是将彩陶平底瓶上的花纹移到伪制品彩陶尖底瓶上;有的是在伪制的马家窑彩陶上绘上庙底沟或石岭下类型的花纹,但细心审察,总能看出生搬硬凑的痕迹;还有一种变异则是在真器的基础上加以变形,甚至不符合器物的使用原理。如有一件彩陶尖底瓶的伪品,除了将花纹加以拼凑外,器形也作了变形加长,但原设于器腹中部的双耳没有相应地下移。造成双腹耳的位置偏上,不符合尖底瓶作为汲水器的使用原理。

3.标新立异:彩陶伪造者为了牟取高利润,特意制作器形怪异,花纹新奇的彩陶。

最惹眼的是伪造了一批各式各样的带有人头、人面或人形的彩陶,有的收藏者不辨真伪,如获至宝地购进。这类人头形器口彩陶伪品,多以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仰韶文化人头形彩陶瓶和广汤县半山出土的半坡类型人头形彩陶器盖为蓝本,再杜撰出变异的样式,有将半山类型的人头型彩陶器盖,配之伪造的彩陶器身;有的彩陶壶在颈部两面各塑着人面像,这种别出心裁的杜撰,看上去总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感觉,十分地怪异。

在甘肃永登和青海民和等地出土了一批珍罕的鼓形器,成为竞相仿制的热门货,一般人不了解彩陶鼓形器的用途,讹称作喇叭器,彩陶伪造者不究其理而标新立异,进而制作出彩陶喇叭,但饰于喇叭上的花纹为凭空想象出来,既不是菱格纹,又不是垂弧纹,各部分花纹组合杂乱无章,经不起推敲和玩味。

4.添枝加叶:依照某件彩陶的基本样式,添加上奇特的造型或纹样,也是彩陶作伪惯用的手法。如有一件伪制的马家窑类型内彩双鱼纹彩陶盆,就是以兰州保保城出土的内彩双鱼纹彩陶盆为蓝本而加以变化制成的,原形的内彩一对变体鱼纹之间的空隙处,填充着网线纹,而伪制品则将双鱼纹之间的网纹改换成一线相连的三组肢爪纹。还将原形鱼身纹中的圆点略去,而将鱼身纹中的弧边三角纹,改成内有圈点的弧边三角纹。但是彩陶上除了两种动物的复合纹样外,绝少在同一件彩陶的同一装饰部位出现两种并列的主题动物花纹,另外,原器物口沿上的突出部分(用于手握的扳)被作伪者当成了器物的破损而改成了光滑的口沿。虽然作伪者煞费苦心,但画蛇添足,反显其累。

5.移步换形:马家窑文化的鸟形彩陶壶是一种罕见的器形,也是彩陶伪品中的热门货。市面上的鸟形彩陶伪品,大多制作得十分精细,价值不菲。马家窑类型鸟形器基本上算是一种肖形器,因此整个器物较具体地显现出鸟类的形体特征,有着长颈的口部明显地偏在壶的前上方,壶腹两侧有翅状突扳,壶腹下部有下垂的尾状突扳。以后半山、马厂类型的鸟形彩陶壶几经演化,壶腹两侧位于上腹图案花纹之下的翅状突扳,被一对环形耳所代替,但壶腹后部仍保留着象征鸟尾的小突扳。而这一件作伪的鸟形彩陶壶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细节。半山、马厂类型鸟形壶的颈部变得短粗,而且颈中部向外鼓凸,而伪品的颈部作成一般的彩陶壶颈部的中部内凹的样式。图例举出的这件鸟形彩陶壶的腹部上,绘着半山类型晚期特有的四大圈旋纹,然而扁宽的壶腹却是半山类型中期彩陶壶的器形。

6.真中掺假:利用彩陶真品的残缺部分,增添或衍生出新奇的造型。有的在半山或马厂类型的彩陶壶的残缺颈口处,作出人头形器口或人头形突扳。有的在马厂类型敞口罐的口沿上,添加提梁,成为罕见的提梁罐样式。因此在鉴定这类彩陶时,对于器形中奇特的部分要格外留意审察,看陶器的有着特殊造型的这一部分与陶器其他部分的陶质、色泽、硬度是否一致,尤其是特型部分与陶器的结合部位和工艺处理是否合理,随着彩陶收藏者鉴别能力的提高,彻头彻尾的彩陶伪造品容易被人识破,于是彩陶伪作者已较少制作全假面具的彩陶,更多地利用残缺彩陶器进行修复,因此这类动过大幅度手脚的彩陶,虽然和纯粹的彩陶伪品有所区别,但收藏价值却大打折扣。在鉴别这类彩陶时,要细心地敲击陶器各个部位的声音,再结合陶色和彩绘花纹的颜色在不同部位的细微变化,细心地审察和判断陶器修复过的部位,有的严重修复过的彩陶还散发出呛鼻的胶水味。

7.移花接木:将原先的素面陶器加工彩绘纹样,也是一种常见的彩陶作伪手法。较多的是将齐家文化的双肩耳红陶罐和红陶壶上添加彩绘纹样。图例中的这件彩陶壶,本是一件齐家文化高领素面红陶壶。制伪者在壶的高领和上腹上画着晚于齐家文化的唐汪类型特有的二方连续涡纹。图例中还有一件是在寺洼文化的马鞍口红陶罐上,画着类似齐家文化彩陶上的红彩波折纹。也发现有将马家窑类型泥质红陶瓮上添加彩绘的。

但后添的彩纹颜色比较均匀,一般较稀薄,而经过烧制的用矿物质颜料绘出的花纹,有一定的厚度,色泽较沉着,而且有不均匀的地方,因此,我们进行彩陶真伪的鉴定,不仅要了解有关彩陶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素面陶的知识有所了解。

最后,除了上面所举例证外,利用古彩陶和现代赝品彩陶的生产条件以及彩绘原料等方面的区别来鉴别真伪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

远古时期的彩陶制作,因为条件的限制,在陶器的烧成温度上不如现代陶器,尤其是比较早期的彩陶。现代人已开始大量运用炭火甚至燃气炉进行烧制,一般来说,烧结温度和稳定性要比早期陶器高些,但若只是片面地根据彩陶胎质的粗松或光洁层度来判断真伪则未免失之偏颇,因为赝品中也有许多胎质疏松的,而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很多胎质却是很细致坚实的,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远古彩陶所用之彩绘颜料,大多为天然矿物质或植物颜色,调和剂一般用动物的胶脂,如用赤特矿做红色颜料,用石膏粉做白色颜料,用木炭粉做黑色颜料等。

这些天然矿植物颜料的色彩保持性非常久,经过几千年时间后已经与器物形成一体,并因为保存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剥落。现代制伪者为图方便,常采用市面上出售的国画颜料、水粉颜料或油画颜料绘制,显得漂浮游离,有些器物除了新泥味外还可能会嗅到颜料的气味,用热水浸泡甚至会脱色。

远古陶器的造型,不管其如何新奇古怪,但均以实用为前提,不会像现代人可以制作一些纯粹的摆件来欣赏把玩。所以如果遇到那些新奇而没有实用功能的器物就要多加思考了,如图中不符合空瓶头下底上装水后瓶头上底下的吸水原理的伪尖底瓶,图中不能用来当水杯用的喇叭形器(新石器时代还并无喇叭这种乐器)。原始社会时期的彩绘陶器造型优美,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线条流畅自然,色彩素雅和谐,给后人以美的享受。虽然远古陶工们的生产条件无法与现代人相比,但他们通过对身边世界的观察和感受,提炼出生动的彩陶造型和图案,因为无所拘泥,富于想象,又长期从事单纯的陶器制作,拙朴中透射出娴熟的技巧,所以才造就了如此高的艺术成就,这恰恰是现代模仿者难以企及的。

本节内容主要参考张朋川先生《甘肃彩陶鉴定》一文《收藏家》杂志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