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过一个计划,想要把讨厌的感觉、不快的状态从心里驱逐出去。事实上,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努力去培养与你想根除的情绪恰恰相反的情绪。
我们通常容易把自身当做是情绪和感觉的产物,误以为这些感觉和情绪就是“我们”。但这偏偏与真相相距甚远。不可否认,我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沦为了自身情绪和感觉的奴隶,任由其摆布。他们相信人是由感觉来操控的,人根本不可能摆脱感觉,于是他们停止了对感觉的反抗。
尽管他们可能也明白感情和精神特质正在虎视眈眈地想伤害他们,他们却依旧心甘情愿地向情绪俯首称臣,以至于遭到不幸和挫败,与幸福和成功绝缘。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总是为自己开脱,他们会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听天由命吧。新心理学传达给人们的是更加积极美好的事物。它的全新的概念是人们绝非感情和感觉的奴隶,而是它们的主人。它还透露了一个秘密——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照着自己的意愿改变脑细胞,给人们带来不幸和失败的旧脑细胞可以被我们开除掉。
只要我们对旧脑细胞弃而不用,它们便会自动地衰败灭亡。只要愿意,人们是可以颠覆自我、彻底改变其内在属性的。这决不是纸上谈兵和空头理论,而是证据确凿的事实。这个理论已得到成千上万的人的验证,而且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管我们接受的是何种思想理论,毋庸置疑的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大脑是我们思想的工具和载体。这是我们对大脑的物质认识。大脑就像是一种奇妙的乐器,用其数百万的键奏出不计其数的动人音符。
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带着各自不同的喜好、性情和癖性,我们可以将其归因于遗传因素,或者可以解释为这些都是先于肉体存在的灵魂中固有的东西,肉体诞生以后,性情癖性便随灵魂而至。
相比较而言,大脑中的某些键可以更敏感地回应我们的触击。微风轻拂过琴弦,一些音符即刻弹跳而出,而其他的一些音符则难被奏响。但如果我们内心强行克制,不让心中的那些敏感的琴弦轻易振动发音,那么这些琴弦将变得越来越迟钝,不再随风而鸣。
另一方面,要是我们愿意将注意力转移到之前甚至连一个音符都发不清楚的琴弦上,我们会立刻将它们井然有序地重新排列整顿。如获新生的琴弦即刻便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音符响彻云霄,顿时会令其他的音符黯然失色。
大脑中有数百万闲置着的细胞亟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我们所启用的只是很小很小一部分的脑细胞,其中有一些由于被过度使用而死亡。我们何不让这些使用着的细胞稍作休息,而启用那些闲置的细胞呢?
对于那些不了解真实情况的人来说,大脑可以被训练和培养的潜力是难以置信的。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人为地取舍、熏陶和改造精神状态。人们为什么会滥发脾气和随心所欲地发泄不良情绪?答案就在自己手里。
我们重复的思维、感觉和行为等会形成惯性。我们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有某一方面的倾向,也可能受他人影响养成某些偏好。比如我们周边的例子、书上的启发、老师的忠告等。我们有一箩筐的思想习惯,每当沉溺于不快的想法或习惯时,我们便会轻易地随着惯性重复这种不愉快的行径。
精神科学家的习惯是把称心如意的想法或思想态度称之为“积极”,把令人不快的想法称之为“消极”。这不难理解。大脑会本能地为持有者辨别事物的好坏,而且会为美好的思想扫清道路,最大限度地屏蔽障碍,令其一路畅通,如入无人之地。
积极的思想与消极的思想所受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一个积极的想法可以以一敌三,消除诸多消极的想法。战胜讨厌的或消极的想法和感觉,其不二途径是酿造积极的想法。积极的思想犹如无敌的参天大树,它会不断地汲取消极思想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养分,最终令其枯竭死亡。
当然,消极思想可能一开始就占据强势地位,毕竟这是决定其生死的较量。但只要给予积极思想生存发展的空间,那么消极思想就如一句经久不衰的谚语所说的那样——“死亡在望”了。起初,消极思想总是给人设置障碍,令人不快,当我们调整好心态轻装上阵并决定将其斩草除根时,消极思想必将无处遁形。
与其他任何生命形式一样,脑细胞不喜欢被闲置在仓库里,他们持续不断地反抗挣扎,寻求出路,直至精殚力竭,再也无力反抗。我们最好的做法是尽可能少地关注思想的种子,而尽可能多花一些时间去照料心灵花园里美丽的新生植物,给他们施肥浇水,除草去虫。
举个例子,你容易对人产生憎恨情绪,最好的改善方法是在心中培养爱别人的感觉。尽可能地把爱放在心里,并把爱付诸行动。在心中熏陶善念,碰到熟人也好,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好,以悲天悯人的善心去对待他们。这么做刚开始时可能会出师不利,但不用担心,循序渐进地,憎恨最终将是爱心的彀中之物,很快憎恨就会如败军之将,消失殆尽。
要是你有抑郁的倾向,挤出一个笑容,乐观开怀地看待周遭吧。要坚信天无绝人之路,要坚定信念,努力发掘事物的光明面。当抑郁的恶魔气势汹汹发起进攻时,我们要视若无睹,不予理会,做到处变不惊,一如既往地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因为我们的座右铭是“阳光,愉快并且幸福着”,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我们的座右铭。
上述这些豪情壮语似乎显得有些过时而且费时耗力,但它们是货真价实的哲理,能为你所用,助你一臂之力。一旦你领悟了事物的真谛,就会顿悟年轻时所做的宣誓和自我暗示的意义,并且好好利用它们。
这样的话,懒惰和散漫都会成为过去,你将呈现的是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的全新面貌。当然,要获得这些变化,关键是对你心中所希望达成的美好愿景进行长期的、有条不紊的、按部就班的实践。
新思想的拥护者总是不遗余力地宣扬“坚持信念”。事实也是如此,为达到预期目标,“坚持信念”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然而,要达成目标,光是“坚持信念”显然还不够。你必须不断地用行动验证你的信念,直至使其成为与你融为一体的固定习惯。
所以,用行动验证脑中的一些想法,行动再把效果回馈给大脑,这可以帮助与这个行动亲密相关的一部分大脑进一步发展成熟。有如规模经济,每一次大脑新添了一个想法,想法变为实际行动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得以实践的行动每增加一个,大脑也就更容易得到一个回馈信息了。你会发现一个想法可以带来双重作用——行动和回馈。
你高兴愉快,很自然地就会想开怀大笑,然而你只要稍微咧一咧嘴,你就会开始感觉到阳光的明媚和生活中的轻松愉悦。一言以蔽之如果你想养成一种行为习惯,首先要培养与它相关的心理态度。而要培养出这样的心理态度,则要表现出与这种心理相对应的该有的行为,哪怕仅仅走走过场,装装样子。这样便能通过行为对大脑进行回馈暗示,培养出美好的心态,具备了相关的心态,想要养成的行为习惯便水到渠成了。
试试你能否运用这条规律吧。找出你觉得不得不做可又不情愿做的事情,清理出要做好这件事必须具备的心理态度,告诉自己“我喜欢做这件事”,然后开始走过场,把说服自己乐意做的心理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在行动的过程中多花心思寻找兴趣点,比如我怎么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要在哪些地方多下点功夫,我为我现在做的事感到自豪……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十分愉快,并从中获得了相当多的乐趣。一个新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
如果你想摒弃思想上的某些缺陷,这个方法同样行之有效。怎么做呢?首先要开始培养与缺陷相反的特质。先把它从大脑中整理出来并付诸实施。看看你自身有了多大的变化。当遭遇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要大声高歌:“我行!我会!”然后认真地继续努力。要获取成功,重要的砝码是持续保持轻松快乐和兴致勃勃。能做到这一点,其他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