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李治(628~683年)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其母为长孙皇后。得母舅长孙无忌帮助,他于公元650年即帝位。在位期间体弱多病,皇后武则天实际执揽朝廷大权。死后葬于乾陵。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望,原籍并州天水(今山西省文水县),出生于四川广元。十四岁入宫为太宗才人。太宗死后,人感业寺削发为尼,后被高宗李治接人宫中,封为“昭仪”,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公元690年,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公元705年,武则天病故于洛阳,次年与高宗合葬乾陵。乾陵是关中十八陵中最西边的一座帝陵,位于今乾县县城北四千六百五十米的梁山。粱山海拔一千零四十七米,西侧为南北向沟壑,漠河河道从沟中穿过;东麓和北麓较平缓,南面山势较陡。乾陵地宫就开凿于梁山南麓半坡之上。
根据考古勘查,乾陵地宫位于梁山南边,在山体上开凿出一条长条形坑道作为墓道。墓道南北长六十三米一米、宽三米九米,墓门处深十七米。墓道以石条填砌,从墓道口至墓门共有三十九层石条。石条长一米二五,宽零点四至零点六米,多刻有文字,以千字文记位编号。平行石条间以铁拴板左右连接,上下层用铁棍穿插,用铁水灌注缝隙固定,使墓道内三十九层石条犹如一体。墓道两边石壁绘有壁画。据记载,五代时关中唐陵多被温韬盗掘,惟盗掘乾陵之时,因风雨大作、雷电交加,未能打开地宫就仓皇撤离。从考古勘察情况来看,乾陵地宫周周未发现盗洞,墓道结构仍为唐代原样,推测乾陵很可能是关中惟一未被盗掘的唐陵。
乾陵陵园平面约呈方形,东西一千四百三十八至一千四百五十米,南北一千四百五十至一千五百八十二米。粱山主峰基本位于陵园中央。陵园周围筑墙,四面墙正对粱山主峰处各辟一门,门址宽二十七米,东西南北四门分别称为青龙门(东华门)、白虎门(西华门)、朱雀门和玄武门,朱雀门是陵园正门。
陵园四门之外二十五至三十一米处各筑双阙,分列门道两侧,间距三十八米至四十三米五。朱雀门外双圈北距门址二十五米,间距四十一米五。阙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二十六米,南北十七米五。陵园四角筑有角楼,其基址仍然保存。朱雀门内为献殿,殿址平面呈长方形。献殿与朱雀门之间东西两边筑有东西阁遗址。
乾陵是中国古代帝陵之中选址最具特色的一座。乾陵所在的梁山由三座山峰组成,主峰居北,即乾陵地宫所在的山峰。主峰以南一千二百九十至一千五百五十米又有二峰东西对峙,俗称“奶头山”,二峰东西间距三百八十米,其上各筑一阙,阙址尚存,东阙址高十九米三,底部东西十八米、南北八米五。此二阙即文献上的“乳台”,亦即乾陵的第二道门。乳台北距陵园朱雀门六百五十米。在乳台之旁原来建筑了画像祠堂,其中有狄仁杰等当时的六十位名臣画像。
乳台以南二千三百五十米为乾陵最南边的门,即文献所称的鹊台。鹊台有东西二阔,间距一百米。姻址尚存,底都平面为长方形,东阙址东西三十四米,南北二十五米,现存高十米。
在乳台和鹊台之间的西部,今严冢咀村东、陵前村南、邀架宫村北有大面积建筑遗址,似为乾陵下宫遗址。
乾陵石刻制作之精美、组合之完整、保存之良好、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在诸唐陵中是突出的。乾陵石刻主要分布在陵园朱雀门至乳台之间的神道两侧及陵园四门外。
陵园四门之外各置石狮一对,左右分列。石狮一般通高二百九十厘米、宽一百一十六厘米。在北门之外,还应对称分布有石马和控马者石刻三对。
朱雀门外神道石刻由南向北依次为华表、天马和鸵鸟各一对,石马和控马者五对,石人十对,石碑两通,“蕃臣”石像六十四尊。石刻分东西列,对称分布。华表、天马、鸵鸟、石马和石人东西间距均为二十五米。
华表通高七百四十七至七百六十七厘米,下部由础石和石座组成,二者四周分别饰有线雕云纹与祥兽纹。柱身置于石座之上,分八棱面,各棱面线雕缠枝海石榴花纹,为抱合式二方连续图案。柱顶为石雕仰莲盆所托的宝珠。
天马位于石华表北三十米,通长三百五十厘米、高三百四十五厘米。天马披鬃,镇目、合口,背平、体圆、尾垂、腿直立。腹下透雕,两胁雕饰有五层卷云纹翼翅。天马石座四周线刻有龙纹、獬豸纹、狮象纹等。形象或龙腾欲飞,或张牙舞爪,奔驰追逐,栩栩如生。
鸵鸟位于天马北二十三米六,高一百八十厘米、宽一百四十厘米。鸵鸟作侍立状,昂首挺颈,身高、腿长,颈直,浮雕于石屏之上。这是乾陵诸石刻中惟一一对高浮雕作品。
最南边的石马位于鸵鸟北十八米五,每对石马和控马者南北间距十八米二。石马通长二百八十厘米、高一百九十厘米。控马者均残,原高约为一百五十五厘米。石马头有衔镰,背置鞍鞯,披障泥,备马蹬,身着鞅靳秋。控马者均为身穿圆领窄袖袍,脚着靴,系带,双手拱握。
石人最南边者位于石马北十七米七,每对石人南北间距十八米五。东西列石人形制相同。石人身高一般为三百八十六厘米,最高者四百六十五厘米,最低者三百一十厘米。石人均头戴束发冠.身穿宽袖长袍,袖胡过膝,腰系带,脚着靴,双手拄剑。
石人北十七米四为无字碑和述圣纪碑。二碑东西间距六十一米六,碑北二十一米六为朱雀门外双阙。无字碑居东,通高七百四十六厘米,碑身高六百三十厘米、宽一百八十厘米、厚一百二十厘米,碑座长二百三十七厘米、宽二百六十一厘米。碑身是用一整块巨石雕制而成的,重九十八点八吨。碑额浮雕八条螭首相交。碑身无字,故名无字碑。宋、金以后,此碑始有游人题字,现有题刻十三条,其中公元1134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系女真文字所刻,旁有汉字译文,是研究女真文字的珍贵资料。碑侧(东西面)线刻升龙纹,碑座四周线刻狮、马等祥兽纹。据说乾陵所立无字碑是因武则天以其功德高大而文字无法表达。述圣纪碑在神道西侧,通高六百九十一厘米,碑身高六百三十厘米。碑身截面呈方形,边长一百八十六厘米,上下五段,连同庞顶和碑座共七段,所以又称“七节碑”。石碑重八下一点六吨。
碑头为庞殿式顶盖,庞顶下西南角和东南角各有一浮雕蹲踞力士。碑文为武则天所撰,唐中宗李显楷书,内容是颂扬唐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碑正面(南面)刻文,字画上“填以金屑”。碑座四面线雕獬豸等瑞兽纹样。
“蕃臣”像位于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南距南门双阙十八米。“蕃臣像”建于神龙元年(705年),现存东列二十九人、西列三十二人,身高一米七五至一米八。根据平面分布,推断东列亦应三十二人,“蕃臣”像总计应为六十四人。东西列“蕃臣”像每边均为南北四行、东西八排,其范围东西十五米四四、南北七米四七。“蕃臣”像中各个石人服饰和发型不尽相同,大多穿窄袖阔裾服装,也有个别的袖胡较长。有圆领、大翻领或斜叉领,腰柬带,脚穿靴,双足并立,两手前拱。头发有卷发,也有披发。石人背后镌刻其国名、官职和姓名,如“木俱罕国主斯钝勒”“于闻国尉迟阒”“吐火罗王子羯达健”
等。根据对“蕃臣”像背后所刻衔名的研究,发现这些蕃臣大多是唐王朝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任命为唐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同时他们又是唐中央朝廷统领宫廷警卫的十二卫太将军或将军。“蕃臣像”立于陵侧,表现出其侍卫宫阅的作用,象征着皇帝生前之仪卫,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多民旗统一国家的政治生活。
乾陵陵区周围四十公里。在乾陵东南部的陵区之内还分布有十七座陪葬墓。他们分别是章怀太子贤、鼓德太子重润、泽王上金、许王素节,义阳、新都、永泰、安兴四公主,特进王及善、刘审礼,中书令薛元超、豆卢钦望、杨再思、刘仁轨,右卫将军李谨行,左武将军高侃的墓葬。其中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中书令薛元超和燕国公李瑾行五座陪葬墓——已经考古发掘。五座陪葬墓虽然均被盗掘,但仍出土了四千三百件各种唐代文物,在墓壁发现了大面积的珍贵壁画,其中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和章怀太子三座陪葬墓的墓道两侧、墓室周边与顶部共约有两百多幅壁画。
乾陵陪葬墓中以懿德太子墓最重要,这是因其“号墓为陵”的埋葬规格。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长子。
其墓平地起家,封土形如覆斗,筑有陵园,南门外置二阙,神道两侧自北向南分布着石狮一对、石人二对、华表一对。兹德太子墓全长一百米八,由墓道、六个过洞、七个天井、八个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
石椁置于后室。墓道东西壁绘有阙楼、出行仪仗等壁画,后室顶部壁画为天象图。懿德太子墓的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发现,四十多幅壁画着重表现了墓主人的显赫政治地位和宫中的奢华生活。巨幅《阙楼仪仗图》壁画,表现首都长安皇宫门前宏伟壮观、雕梁画栋的三出阙,及排列整齐、场面盛大的仪仗队伍。步队、骑队、车队依次前进,旌旗招展,画面人员多达一百九十六人,蔚为壮观。此外还有《侍女图》《驯豹图》《鹰犬畋猎图》,画面之上或侍女姿容端庄秀丽,或禽兽呼之欲出。墓内出土的大理石哀册楷书,阴刻,填金,实属珍贵文物。墓内还出土了千余件陶俑、木俑和三彩俑,其中有以贴金恺甲骑俑为前导、配有大量乐队的出行仪仗。懿德太子墓的发掘为我们了解、研究唐代帝陵地宫制度提供了一个可靠参照物。
章怀太子李贤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作为一位学者,他以注释《后汉书》而享誉后世。然而作为政治家,他的一生则是悲剧性的。公元680年,因与其母政见不同,他被武则天贬为庶民,流放四川。公元684年,年仅三十一岁的李贤被武则天逼迫自杀。中宗李显复位后,他才被迁葬京畿,陪葬乾陵。
章怀太子墓为覆斗形封士。此墓由墓道、四个过洞、四个天井、六个便房、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七十一米,宽三米三,深七米。墓内的壁画面积四百平方米,五十多幅壁画保存较好。其中的《客使图》再现了外国友好使者来长安访问场面;长十二米的《马球图》,画面上有二十匹马,骑手身穿不同颜色的窄袖袍,足蹬黑色靴,头戴蟆头,骑在马上,左手握疆,右手握偃月形球杖,激烈角逐,或纵马击球,或反身拦球。击球运动是从波斯传到中国的,唐代长安相当普及、活跃。当时城中“球场”多达几十个,大明宫及其附近“球场”最多。有的皇室成员在自己的宅院中也设置了球场。击球运动在长安普及的原因,除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口自之外,与皇帝及上层统治集团酷爱这项运动关系很大。唐朝皇帝不仅热爱击球运动,有些皇帝还是出色的马球手,甚至以“击球状元”自诩。巨幅《狩猎出行图》描绘皇家出猎队伍前呼后拥、奔向猎场的景象,是一幕活生生的唐代帝王生活写照。《观鸟捕蝉图》描绘三个宫女在花园内观鸟、捕蝉的景象。章怀太子墓壁画生活气息浓,人物造型真实,神态生动,笔墨流畅,勾勒遒劲,色彩绚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章怀太子墓石椁上的线刻仕女人物画,具有与壁画同样重要的艺术价值。墓中还出土了一批唐代个体最大、造型最宏伟的三彩俑,如一至一米五高的三彩骆驼及牵驼俑、三彩马及牵马俑、三彩文官武士俑、三彩镇墓兽等。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死于公元701年,时年十七岁。
公元706年,中宗李显将李仙蕙和其夫武延基(则天侄武承嗣之子、被武则天害死)迁葬开长安,陪葬乾陵。
永泰公主墓封土为覆形,底部边长五十六米。高十四米,封北长二百七十五米,墓园南面辟门,门外置双阙,神道有石狮一对,石人二对,华表一对,永泰公主墓由斜坡墓道、六个天井、五个过洞、八个便房和前、后甬道与前、后墓室组成,全长八十七米五、宽三米九,深十六米九,永泰公主墓虽经盗掘,但仍出土了精美的兰彩,陶俑、瓷器,及金、玉、鎏金饰品共一千三百五十三件,壁画亦属永泰公主墓内最重要的发现,壁画内容丰富,墓道两壁由南向北为左青龙。右白虎,后续为的仪仗队,再后为男女各半的侍从人物,进入墓室,前室壁画以待女主,色彩鲜丽,技法娴熟、富的韵律。后室为星象图,永泰公主墓石椁上的线仕女人物可人我国古代线刻画中最优秀的代表作之列,墓志石侧的花叶卷草图案和“十二生肖”动物形象。细致繁丽,反映出唐代线刻画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