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是古代果酒中的主要品项,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葡萄”一词由波斯语音译而来。葡萄酒原产于地中海东岸和小亚及中亚一带,后扩及欧洲大陆与北非地区。中国本土自古曾有二十余种野生葡萄,古文献中有“蒲陶”“蒲萄”“蒲桃”“婴奥”等多种称法。至周代出现了宫廷葡萄苑。葡萄被视为珍异的物品。但这些野生品种普遍果小味酸,不太适于食用,成酒之后,效果更差,因此没有得到认真开发。
中国最早酿制葡萄酒的地区是新疆,酿制技术来自西域。据《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西汉武帝时,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第一次将优良的葡萄品种带回中原,同时招募了一批酿酒艺人,葡萄酒也随之渐东而来。
东汉末年,陕西省扶风县有个叫孟陀的人想做官便向宦官张让行贿,送去了一解葡萄酒。不久就被授予凉州耕史的要职,说明当时京城对葡萄酒的趋尚。刘禹锡《葡萄歌》戏称:“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诏示群臣说;“葡萄这东西味长汁多,最能除烦解渴,葡萄酒不但善醉人,还很容易醒除,我这里说一说就已经不胜口水了,要是亲口品尝一下,真不知会怎样呢!”
唐代以前,我国的葡萄酒还多以引进为主。唐人笔记《酉阳杂俎》卷十八“葡萄”条引东魏人语:“西域多酿以为酒,每岁来贡。”自唐开始,我国葡萄酒的生产才日益兴旺起来。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收复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时,从那里引进了优质的马乳葡萄种子,在宫廷内广为种植,并且仿照高昌地区的酿法,亲自督酿,所成之酒,史称“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醒盎”(宋·钱易《南部新书》)。他还将酒分赐群臣,使大家真正领略到正宗葡萄酒的醇美风味。我国传统酿酒法是以曲发酵,这样会明显破坏葡萄酒的原味,鉴于葡萄表面已含带酵母菌素,令之自行发酵则酒味甚佳。大概唐太宗所得酿法就是这种无曲酿法。
据说唐太宗手下的大臣魏征也是一位善酿葡萄酒的高手,太宗曾称赞他所酿的葡萄酒“胜兰生,翠涛过玉燕。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兰生”和“玉薤”分别是汉武帝与隋炀帝朝的名品,太宗认为魏征的“醴酥”“翠涛”味道犹在其之上,手艺之妙可见一斑。
元代,我国葡萄酒生产达到高潮。统治者规定,祭祀太庙时,必须备有葡萄酒品。为此在山西太原和江苏南京开辟了葡萄种植园,宫中也设置了葡萄酒室。有趣的是,元代的阿刺吉酒最初也是通过加工葡萄酒而发明的。元人熊梦祥的《陲津志·异土产贡》载:“葡萄酒,出火州穷边极睡之地……复有取此酒烧作哈剌吉,尤毒人。”
元人造葡萄酒,先将葡萄在器皿中捣碎,然后倒入瓮中发酵,经数日,瓮内便呈现出清亮浓醇的酒汁。他们还利用冬天气候寒冷的特性,通过自然冷冻使葡萄酒液浓缩起来,里面的水分凝结为冰块,可以进一步提高酒质。周权《葡萄酒》诗则生动地描绘说:“酒成快泻宫壶香,春风吹冻玻璃光。”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南酒、北酒的划分,葡萄酒的影响趋落。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对葡萄酒进行蒸馏处理的方法,经学者研究发现,唐朝时对这种酿酒方式已有所尝试,这与现代西方流行的白兰地酒的制作工艺十分相似。而西方最早的白兰地酒是12世纪由法国人发明的,遗憾的是中国古代酿酒业并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发掘,和西方数千年传承未断的葡萄酒文化相比显然是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