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科学发明
4625500000054

第54章 彻底改变空战的武器

第五十二章彻底改变空战的武器

导弹的发明

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控制飞行,并自动引导弹头飞向目标的武器。导

弹问世后,驰骋沙场,在战争中显示着巨大的威力。

牛刀小试威力初显

1944年9月6日傍晚,正忙着准备晚餐的伦敦居民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像钢锯划铁皮似的、刺耳

的呼啸声,使人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市中心的契济克地区传出了令人心惊肉跳的爆炸声。

这不可能是德国大炮送过来的炮弹,因为,德国人远在欧洲大陆,离此有数百千米之遥。这

也不像是V-1飞弹,因为它的爆炸声比V-1大多了。况且,也没听见空袭警报啊,每次V-1来

袭时,总是要响警报的。

V-1飞弹是德国人在1943年1月研制成功的,兴高采烈的德军给了这类新式武器一个吉祥的代

号——V型,表示着“胜利”的意思。

1944年6月V-1亮相后,给它起了一个“飞弹”的名字。直到过了许多年之后,人们考虑

到它装有自控设备,能作导向飞行,才将它称为“导弹”。虽然V-1导弹上的自动控制设

备很不完善,对目标的袭击还不够准确,但可给英国人造成很大的损失。6月18日,惠灵顿

军营被V-1击中,死了12人;几天后,空军部大楼又遭袭击……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V-2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初次亮相时的情景。

V-2的诞生比V-1还早。它是由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发明的。

1930年,年仅18岁的布劳恩正就读于柏林理工学院,他对液体燃料火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成为著名的火箭专家奥伯特教授的一名助手,协助他试验液体燃料火箭。

1934年,布劳恩获得了柏林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提交了名为《对300和660磅推力火箭

发动机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的博士论文。

1934年12月,在柏林郊外的火箭发射场,年轻的布劳恩博士主持的液体火箭研究小组成功地

发射了两枚A-2火箭。这两枚火箭破记录地到达了2.4千米的高处。1936年,布劳恩小组的

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们成功地发射了A-3火箭,其射程达到了176千米。

1939年是他研究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台阶。27岁的布劳恩被任命为德国火箭研究所技术部

主任,被派到佩内明德主持新式火箭武器的研究工作。

在佩内明德,布劳恩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提高火箭升空高度。因为,作为新式武

器载体的火箭,要求有尽量高的升空高度,这样才能使它冲到大

气层外空气极其稀薄的空间,在极小的阻力下向目的地飞去,以争取有超远射程。但是,火

箭中的液体燃料燃烧时,是要消耗大量氧气的,而在高空,空气稀薄,会大大影响燃料的燃

烧,使火箭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甚至熄火。

后来布劳恩在火箭的燃料舱中装进去了燃料——酒精、煤油或液态氢,又装进去了帮助燃

的氧化剂——液态氧。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氧都由氧化剂提供。燃料和氧化剂合在一起,就是

箭发动机的推进剂。这样的推进剂甚至可在真空中燃烧,产生出高温气体,经喷管高速排出

后,以极强的反作用力推动火箭飞行。

就这样1942年1月,装填有新式火箭推进剂的A-4火箭试飞成功,它的速度已接近2千米/秒,

最大飞行高度为96千米,这已完全符合作战要求了。由于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很大,所以竟可

以带上重达1吨的梯恩梯炸药升空,武器威力可想而知。为了保证它的命中精确度,安装了

自动控制设备。德国人给这种新式武器编的代号为“V-2”。

1942年10月3日,V-2飞弹进行了第一次试飞。

后来的武器专家将采用火箭发动机的V-2飞弹称为弹道式导弹,将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V-1

飞弹称为飞航式导弹。

紧盯目标制服坦克

1973年10月8日,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后不久,以色列人迅速投入了他们精锐的坦克部队—

—190装甲旅,想借以挽回不利的战争形势。190装甲旅不负重托,当天就遏制了埃军的攻势

,取得了战果。

10月9日一早,190装甲旅的钢铁甲虫又轰叫起来,沿公路成一字长蛇形快速向前推进,想继

续扩大战果,支援尚处于不利地位的友邻部队。

当最后一辆以色列坦克驶进埃及部队埋伏圈后,随埃及第2步兵师指挥官的“开火”命令,

“嗖、嗖”,一枚枚怪模怪样的炸弹从埃及战士肩上扛着的一种轻型武器中发了出去。这炸

弹的弹体又粗又短,呈流线型,尾部还装有弹翼,尾巴上拖有一根长长的导线。奇怪的炸弹

直向以色列坦克飞去,在坦克的钢甲上爆响,闪出青灰色的亮光,使坦克起火燃烧。

更奇怪的是,这炸弹像长了眼睛似的,会紧紧盯住坦克不放。明明坦克已经作了机动规避,

眼看要躲开了,炸弹却在空中转过一个角度,又咬了上去。

转眼间,坦克便全都趴下了。在3分钟内,以色列坦克便全被炸毁,第190装甲旅的番号从此

不复存在。

这长了眼睛的奇怪的炸弹便是反坦克导弹,这是它第一次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其实,它的

发明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二战中,德国军队的形势从1943年开始就越来越不妙了。尤其是在东部战场,配备有大量坦

的苏军在俄罗斯平原上对德军步步紧逼,德军屡遭重创。为挽回被动局面,希特勒下令赶

快发明一种对付苏军坦克的新式武器。

坦克的特点之一是高机动性,可在战场上作高速规避动作,对于这样的

活动目标,常规炮弹不易打中,因为炮弹的

弹道是抛物线形的,炮弹一出炮口,它的弹道就不能再按炮手的意志改变了,即使眼看坦克

转向了,也没有办法纠正,所以常规炮弹很容易打空。因此,德国人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要发

明一种可以控制的小型灵活的炮弹,能追踪坦克咬住不放。

怎样才能进行控制呢?德国人建立了一个控制系统。炮弹飞行时,射手可用眼睛同时跟踪

炮弹和敌方坦克,操纵控制器上的手柄,通过导线对炮弹发出指令,控制它的飞行。对这种

可控炮弹的结构,德国人也有周密的考虑。为使炮弹能平稳飞行,装上了弹翼;为了使它能

根据指令转弯,还装上了能转动的尾舵。

1944年9月,德国终于发明出X-7反坦克导弹。它的弹体长95厘米,直径15厘米,呈流线型,

像飞机那样装有翼翅和尾舵。它内装炸药25千克,弹头上装有触发引信。它飞行的动力是

装在弹体内的喷气发动机。燃气点火后,导弹向后喷气。随即高速飞出。射手从瞄准镜里观

测导弹与坦克的相互位置,保持瞄准镜、导弹与坦克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导弹偏离了瞄

准线,射手就像扳动汽车操纵杆一样,精心地操纵控制盒上的手柄,导弹就会听从命令,飞

向目标。

X-7的射程能达1200米,能穿透20厘米厚的装甲。只是,等几百枚X-7导弹在3个月后被生产

出来时,形势已急转直下,法西斯德国已濒临灭亡。这样,X-7未及参战,就被搁置起

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对反坦克导弹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埃及人使用的反坦克导弹“

萨格尔”,同X-7的结构操作方式一样,同属于反坦克弹中的第一代,是苏联武器专家在20

世纪50年代的发明成果。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是20世纪60年代发明出来的。它采用红外线进行半自动控制。导弹发射

后,射手只要把瞄准镜内的十字线对准目标,导弹就会按照设在地面上的仪器发出的指令飞

向目标,命中率大大超过第一代,可达90%以上,也减轻了射手操作的疲劳。不过,这类导

弹还离不开长尾巴导线的帮助,得依靠它传递控制信号。

20世纪80年代诞生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更为先进,自动化程度大为提高,有电视制导

、波束制导和激光制导等制导方式。例如美国的“地狱之火”导弹,在发射前,用一个激光

照射器照射坦克,导弹头部的激光接受器在接到坦克反射回来的激光后,便能引导导弹命中

目标。

啄瞎炮眼“雷公”显威

1965年3月2日,早晨6时30分,隆隆的喷气机引擎声,震撼着越南南方的岘港机场,120多架

美国飞机从这里起飞,直向北方扑去,目标便是邦村弹药库。

……“轰——”美国飞机的机翼下窜出了火龙,直向炮瞄雷达飞去,5架飞机10条火龙,准

确无误地飞到炮瞄雷达上,将它们炸了个一干二净。

这一切,发生得是这样的突然,在越南人尚未醒悟过来时,“雷公”已拉起机头,几乎垂直

地急速爬高,迅速地消失在云层中。

在“雷公”的巨大轰响声还未消失时,100多架美国轰炸机已出现在邦村上空。失去了炮瞄

雷达指挥的高射炮,就像没有眼睛的瞎子,只能胡乱对空开火。这当然阻挡不了美国飞机将

成百上千吨的炸弹倾泻到弹药库上……

“1965年3月2日”,军史家在战争史上又记下了一个日期,后面的注解是“美国空军在世界

上首次使用空对地导弹袭击目标。”这个“第一”的记录是进行第一拨轰炸的5架“雷公”

创下的,用的是,“百舌鸟”空对地导弹,

是美国高科技发明的成果。雷达能看见目标,是靠向天空发射电磁波。“百舌鸟”的高明,

便是能够寻找到地面雷达发射的波束,如鹰隼扑兔一样,居高临下袭击目标,将火炮的“眼

”狠狠“挖”去。不仅如此,它爆炸后,弹体内的磷还会冒出浓烟、喷射火光,给后来的轰

炸机的继续攻击指示目标。

要知道,“百舌鸟”要发起攻击,就必须在雷达开机后,以便知道它的频率、方位。在对邦

村进

行攻击时,美国人派一架“鬼怪”先飞,引诱炮瞄雷达开机,后面的“雷公”就偷偷将雷达

的频率、方位记下了。

“鬼怪”的任务完成后,掉头离开了战区。“雷公”则转入低空,高速飞进邦村防空圈,用

挂在机翼下的“百舌鸟”袭击炮瞄雷达。在“百舌鸟”啄瞎了火炮的眼睛后,大群的轰炸

机便肆无忌惮地投下了炸弹。

紧追不放捕杀飞机

大家知道,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但它却是个“睁眼瞎”。可是,如果附近出现鼠鸟

与小

动物,它却会迅速作出反应。生物学家对此作了深入研究,终于发现,响尾蛇是靠感觉小动

物身上发出的热量来寻找目标的。经过实验后确定,响尾蛇对热的感受器在眼睛与鼻孔之间

的“颊窝”里。经过做实验,生物学家还获得了具体的数据,响尾蛇对波长为0.01~0.15毫

米波长的红外线——携带能量最多的波段,反应最为强烈……

武器专家博格纳由此而想到:喷气式飞机在飞行中,尾部要放出高温气流,放出的红外线自

然就强。如果在导弹头部装上一个红外探寻装置,不就可以主动追导飞机了吗?

不久,“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诞生了。此后,在世界上爆发的许多局部战争中,“响尾蛇”

就像这导弹的名字一样,成了专事捕杀飞机的毒蛇。它战功卓著,又不断“脱壳”更新,至

今已有10多种型号,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响尾蛇”家族。

“响尾蛇”空对空等导弹的发明,彻底改变了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