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名山之谜:探秘中国十八座名山
46294000000020

第20章 嵩山之谜(1)

上天把嵩山创造得格外与众不同,传说天地间有一半的秘密就埋藏在这里。少林寺为什么会成为禅宗祖庭?少林功夫与天下其他的武功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何武则天独爱嵩山,要九次封禅嵩山?少林塔林里埋藏着多少千古难解的秘密?

嵩山是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主峰太室山耸峙于东北,次峰少室山挺立于东南,两峰之间是著名的秦汉八大关之一的轩辕关,轩辕关是洛阳通向东南的要道。古代描述嵩山的姿态时说“嵩山如卧”,“卧”的姿态,威严无限却又气定神闲,把踞中雄视、掌握四方的豪迈诠释得不动声色。

嵩山的历史太厚重了,伫立在山中,就会有历史迎面而来:

嵩山的神掌管着五谷,这里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五行的能量都在这里汇聚;传说玉帝就是在嵩山顶上君临天下的,少室山上有供他休息的“帝休”之木;黄帝、炎帝联盟,尧舜禅让都是嵩山在见证;夏禹治水,治的也正是嵩山之水;嵩山的颜色是黄色,是统治者的颜色,周朝以后,嵩山被视为天神之居所,礼尊之至,周太子在太室山修炼成仙,驾鹤而去;武则天曾在嵩山九次封禅,封嵩山为“五岳之尊”。

传说天地间有一半的秘密就埋藏在嵩山:少林寺为什么会成为禅宗祖庭?少林塔林埋藏着多少千古难解的秘密?少林功夫与天下其他的武功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为何武则天独爱嵩山,要九次封禅在嵩山?慧可求法为何如此艰难,需要付出断臂的代价?嵩山的麦饭石到底有多神奇?

嵩山厚重神秘的气质是品味不尽的,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大书,令人悠然神往!

◎少林寺为什么会成为禅宗祖庭

嵩山的中心在少林寺,因为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的,因其坐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但少林寺名扬天下,却是因为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

北魏孝昌三年,也就是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嵩山是禅宗的祖庭,就连独步天下的少林功夫也首先是禅,然后才是武。只是,少林寺为什么会成为禅宗祖庭呢?

据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我有照见真理的法眼,体证涅槃的妙心,证悟最后实相的法门,那是不立文字和教外别传的,现在我把它传给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达摩来到中国后,便成了中国禅的初祖。达摩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到达嵩山,达摩认为这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在这里广集徒众,传播大乘佛教。面壁九年后,达摩又创立了中国禅宗和少林功夫。自此,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亦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而达摩给人的,只是一个背影,他面壁的背影、他渡江的背影、他进山的背影、他西归的背影。面壁九年就能把印度的禅转化成一种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思维,达摩是如何做到的呢?

据说慧可参谒达摩祖师时,终夜立于雪中,到天亮的时候,达摩还没有要收他为徒的意思,于是慧可用刀砍下了自己的手臂。后来达摩感动于他的真诚,才传他禅法并且传给他衣钵,于是慧可成为禅宗的二祖。

传说禅宗的三祖僧璨来拜谒慧可,他说:“我患有不治的痉挛风湿病,请和尚帮我忏悔化解罪孽。”慧可说:“把你的罪孽拿来,我来替你忏悔。”他愣了好一会儿,说:“我找不到罪孽了。”慧可大师说:“我已经把你的罪孽化解干净了,但你适宜出家为僧,皈依佛法僧三宝。”慧可对他非常器重,立即为他剃去头发正式出家为僧,并取法名僧璨。

禅宗的四祖道信来礼拜僧璨,说道:“愿和尚慈悲,教授解脱的法门。” 僧璨说道:“什么绑缚了你?”道信回答:“没有人绑缚我。”僧璨说:“那么何必更求解脱呢?”道信豁然醒悟,承继了僧璨的衣钵。

禅宗五祖弘忍年仅七岁,就在寺院生活,十三岁时正式剃度,继传道信的衣钵。

禅宗的六祖就是那个书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惠能……

禅宗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谈禅的人,从古至今不计其数。单中国古代禅宗典籍就卷帙浩繁,卷数以千万计,字数粗略估计达三千多万,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而禅宗的根本宗旨却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不立文字,却又有那么多文字和语言在谈禅。据说禅宗代代相传的,是佛教的心髓——开悟经验。禅宗所强调的是要用“一跃而入、直截了当”的手法把佛教的心髓直接从佛祖那里传承过来。“悟”是可以传的吗?是寻吧,一个悟者寻找和发现下一个悟者。

就在这一代一代的衣钵相传中,少林寺奠定了自己禅宗大寺的地位。

◎少林功夫的奥秘

少林寺闻名天下还因为“天下武功出少林”。

佛门以清净为本,僧人以慈悲为怀,作为禅宗祖庭的嵩山少林寺,为什么却素以武功为人敬仰,流传千古,闻名于世呢?少林寺的和尚似乎和天下的和尚都不同,一个禅字,一个武字,让他们在出家和入世之间取得了某种奇妙的平衡。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是少林功夫的宗旨,而少林能匡扶正义,全靠其独步天下的功夫,少林功夫何以能独步天下?少林功夫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据说少林僧人练武是为了不动武,这恐怕就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的本质区别所在了。据说神奇的少林功夫实质是一个庞大的宗教文化体系——禅武,是基于禅法之上的对神迹和超常能力信仰的表现。少林功夫是禅——武术禅,少林功夫实质上是一种信仰,功夫怎么会是一种信仰?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呢?

少林寺的方丈说:少林功夫是在佛教文化空间里,由僧人来传承的,以禅的境界为最高追求的一套功夫体系,其中包括了禅、武、医。少林功夫首先是禅,然后才是功夫,是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的武术为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少林功夫的特质,就在于它是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超常能力的信仰和渴望,这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的根本区别。少林寺有紧那罗王殿,练少林功夫的人,都信仰和供奉紧那罗王,紧那罗王在练少林功夫的人心目中有绝对的神圣地位。

哪一部武侠小说会缺少少林?哪一章少林传奇会缺少藏经阁?但是实际上少林寺的藏经阁,是少林高僧讲法的地方,藏的经卷,也不是故事里的武功秘籍,而是佛经。少林功夫所具有的宗教功能是基本的、第一位的;少林功夫作为武术,只是一种技术层面,只是佛教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第二位的。

传说当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少林讲经时,见弟子们因长坐而精神委靡,就根据观察到的鸟兽的跳跃等动作创造了十八式,被称为“达摩十八手”,这便是少林拳的雏形。少林功夫的源头就是沐浴在禅的光辉下,它的起源而不是逞勇斗狠。

少林功夫因为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正是武中有禅,以武参禅,成就了少林功夫之“内实精神,外示安仪”的独一无二的深沉气象。力在此而意在彼,移步换景,一如明镜里的光影。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之说,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入武,也就是禅道。除武术外,少林医法、建筑、书画、雕刻等文化艺术,都是禅的应化,构筑出一个博大精深的禅世界,但是这些都是与少林寺的至尊地位分不开的。这样的修炼,又怎能是只在意长拳短打的人所能够认识的。可是如此独特的功夫仅仅来自于信仰吗?

信仰只是少林功夫独步天下的源头,少林功夫之所以真正的独步天下还因为寺院的恢宏。嵩山地处中原腹地,紧傍九朝古都洛阳,是通向东南广阔平原的咽喉。盛世时,嵩山是帝王游赏、文士登临的胜地;乱世时,嵩山则是兵家出入、强人会集的所在。少林寺位于嵩山中心,是皇家敕建的大寺,统辖嵩山地区所有寺院,寺产庞大。为了保证安全,经朝廷认可,寺院拥有自己的常备武装力量——僧兵。少林寺僧兵的存在,是少林武术发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与朝廷的关系和其社会地位,是少林武术达到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少林功夫就是在身体和精神之间进行圆融,并用一颗参禅之心去练。少林寺一千五百年来,一招一式、一拳一脚之间都含有禅意,不求武力胜却武功独步天下,练武只是为了禅。不懂的人只看得见武术,却不懂得其中蕴涵的禅机,懂得的人,在招式间参禅悟道。

◎断臂求法之谜

少林寺里有一个立雪亭,相传这里是禅宗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达摩既然不辞艰辛,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法,他等待的就是一个能继承衣钵的人,慧可如此诚心诚意的求法,为什么达摩还要让慧可断臂才传给他大乘佛理呢?

公元518年,慧可与达摩相遇。当时已40多岁的慧可正在南京讲授小乘佛教,偶然中与达摩相识,便产生了信奉大乘佛教的念头,并且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慧可为了得到达摩的指点,就跟着达摩来到少林寺,在达摩面壁的时候,慧可一直守在达摩旁边护法,可是达摩对慧可经常是不理不睬,每当他讲经时,还吩咐别人把慧可赶出讲经场。这样的情况在持续了九年之后,终于有了转机。

一天傍晚,慧可坐在达摩的身后,正在默悟大乘佛理。突然一伙膀大腰圆的暴徒闯进来,其中一个家伙用刀指着达摩高声喊道:“你不要在这里装样子蛊惑人心了,否则我就杀掉你。”面对暴徒,达摩很冷静,脸上没有一点儿恐惧的表情,依然双手合十念诵阿弥陀佛。拿刀的暴徒见达摩这种态度,更加气恼,举起刀正要砍达摩时,慧可双手举起,从所坐的草团上跳起来,向着拿刀的暴徒扑去,那家伙被扑了个仰面朝天。慧可又顺手夺过刀来,指着歹徒大喝一声:“如果谁再在这里胡闹,我就一刀把他砍了。”这群暴徒看慧可如此勇猛,立即四散逃窜而去。这件事之后,达摩对慧可的态度才有了转变,第一次对慧可说:“你可以做大乘僧徒了。”慧可听了非常高兴,连忙跪倒在达摩面前,行了拜师大礼,从此慧可才算有了大乘佛教禅宗弟子的身份。

达摩为什么不信任慧可,要如此的犹豫和考验呢?原因在于慧可是一个博学的学者,他熟悉儒学、道学和小乘佛教。慧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儒学,因为他有读书的兴趣,学得非常快,不到二十岁,就博览了儒学群书。同时,他的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道教徒,这使他从小就受了很深的影响,对道教也非常爱好。在他二十多岁时,北魏孝文帝已为跋陀在嵩山建了少林寺,他便慕名来到少林寺,学习小乘佛教教义,并很快成为跋陀的得意弟子。而禅宗的主张是“见性成佛”,达摩担心慧可的博学会成为悟禅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