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
46301900000050

第50章 甄嬛传中的那些小公主们——公主琵琶幽怨多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一,黄昏饮马二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三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四。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注释】

一、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二、饮马:给马喂水。

三、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四、“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语译】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从诗词看甄嬛】

《古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且让你我随着大漠黄沙与猎猎旌旗走进这四野茫茫的战场之中吧。那时将士们的军旅生活是相当紧张而艰苦的,白天将士们要轮流着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代表战斗的狼烟烽火;黄昏之后又要拉着战马到战场周围的小河边上去饮水。黑魆魆的山,莽苍苍的黄土,无声无息。阵阵烈风冷彻骨髓,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以及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混杂在一起,幽怨而哀伤。置身军营之中,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死亡的气息漫上心头,悲凉是唯一的注解。

胧月是甄嬛的第一个孩子,兴许是尽得了甄嬛的遗传,自小便聪明伶俐,甚得皇帝的喜爱。这一夜里,细读书中胧月在雨夜里头弹奏琵琶是念及的一句诗句“公主琵琶幽怨多”让我止不住开始担忧起宫中那几位公主的命运来了。

中国历朝历代有成百上千个公主,可是她们绝大多数只在史册上留下可怜巴巴的寥寥数字,记载着她们的封号和她们丈夫的名字。

“公主琵琶幽怨多”,这样简简单单一句唐诗,里头便讲述着一个关于“公主和亲”的真实的故事。

刘细君是汉朝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将她封为公主,远嫁到番外乌孙国,做国王昆莫猎骄靡的右夫人。婚礼的风光并不能掩盖政治联姻的实际用意,尽管此时的西汉王朝已相当强盛,经过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的彻底打击,匈奴已经远离漠北,可是汉武帝仍不得不采用安抚兼武力的办法积极打通西域各国,联合防御匈奴,乌孙国就是主要的争取对象。《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去长安八千九百里……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

就这样,一枝深宫里的娇艳花朵注定要在西域的浩渺风沙中摇曳,没有人眷顾她有多么的娇弱无助,没有人思量她有多么的恋恋不舍,满朝文武都在赞颂天子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一个小女子的远行竟能够蕴含着千军万马的能量,又有谁会去关心那个乌孙国王年纪老迈,且与公主言语不通呢?面对父母之邦的冷漠,细君公主只有将哀怨抛向苍凉的大地。不过,她留下了她的琵琶,还有她的幽怨,让史书枯涩的记载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相传细君精通音律,妙解乐理,乐器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远嫁乌孙。晋人《琵琶赋·序》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唐人《乐府杂录》中记载:“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

《汉书·西域传》里抄录着她的悲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传到汉地,连汉武帝也感慨万千,于是时常派特使携带珍贵礼物去慰问细君,想必细君只有一声叹息,惨然苦笑,金银珠玉怎抵思乡情深?

细君远嫁的第二年昆莫猎骄靡就死了,其孙岑陬军须靡继位。按照西域风俗,新国王将继承前任国王的妻妾。细君上书汉武帝,表示自己不愿再嫁他人,而天子却赫然命令“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自始至终,细君虽名为公主,但终究只是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一个看似尊贵的符码,为了大一统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作为政治的祭礼,牺牲着自己的青春年华。细君公主在大漠悄然陨落了,她只能祈祷她的灵魂能够回归故乡,实现那个“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梦想。

细君死后,另一位汉朝公主刘解忧嫁到乌孙国,延续着亲善的使命。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共嫁两代三任国王,生育多个子女。后来乌孙国内几经离乱与统一,国势日下,公主上书,“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两年后,解忧公主死,终年七十二岁。解忧归汉后,又过了十八年,才有尽人皆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我们读历史,许多英雄人物熟记在心,卫青、霍去病、李广的雄才大略,苏武、张骞、班超的忠义智勇,我们读惯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念一念“公主琵琶幽怨多”,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毕竟,蜿蜒绵长的国界线,不仅流淌着男人的血,也曾经流淌着女人的泪。

因为有了李颀在诗中如此的渲染,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纷纷感叹着诗中那位弹着琵琶、怀着满腔悲怨被送往和番的可怜公主。“公主琵琶幽怨多”,成为人们心中一道难以平复的感叹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