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邓小平《插图》
古之建国,教学为先。
——傅亮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权德舆
欲求新政,必兴学校。
——梁启超
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治之,则智者进焉,愚者上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
——孙中山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于学校。
——梁启超
太平盛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
——康有为
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黄宗羲
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
——张之洞
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渠启超
舞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
——张之洞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
——张謇
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梁启超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政抬之盛衰,视其学校之兴废。
——欧阳修
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苏洵
立学校以教其民。
——朱熹
查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教战之方?以设立学堂为本。
——张之洞
今夫言治国者必推本于学校。
——梁启起
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张謇
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
——梁启超
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学校。
——张謇
日本之骤强,由学校之极盛。
——康有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陶行知
要有好的学校先要有好的教师。
——陶行知
应当将校门打开,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
——陶行知
教学生读书易,教学生做事难。
——陶行知
好学的教员与好学的学生是学校里的活势力。
——陶行知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
——《金史》
有些学校不要学生读课外书,以为学生学好课本还来不及.哪有功夫读什么课外书。我是赞成让学生读课外书的,我想向那些不要学生读课外书的学校请愿,能不能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使学生容易而且善于学好课本?如果办得到,学生就有余暇读课外书了。
——叶圣陶《插图》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于学校。
——梁启超
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盛宣怀
通往学识宝库的门户多得很,大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门户而已。这扇门一时进不去,可以从其他的门入内,甚至可以跳窗而人。不要躺在门旁叹大气,流眼泪,以至于当饿殍。
——秦牧
正规大学固然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地方,但不是所有人才都是由大学培养出来的,更不能说所有的大学生就一定都能成为人才;只要刻苦努力,通过别的途径照样可以出成就,在各个岗位上都可能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出色的贡献。
——钱伟长
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
——郭沫若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王夺仁
寓游戏于教育之中,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陈望道
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础的基础,它关系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光荣的工作。
——徐特立
幼儿本性是很纯洁的,而他的习惯好坏是在成长过程所接触的环境中逐渐模仿形成的。
——徐特立
因势而利导,对病而下药。
——蔡锷
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人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陶行知
与其来种荆棘,不如留下一片白地,让别的好园丁来种可以永久观赏的佳花。
——鲁迅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家有千斤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良工宰之,则富及子孙。君子谋之,则为国用。故动则安百姓,议则延民命。
——韩娶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非谓教师滔滔讲话,学生默默聆受。
——叶圣陶
择其善者以为师资。
——鲁迅
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蔡锷
“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鲁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
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将儿童挤下愚昧的深渊。
——陶行知
天下无不教之下,亦无可以不教之人。
——陈宏谋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陶行知
要把教育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徐特立
要使学者自发其心花,不要生抢活夺地只剪些纸花在枯枝上贴。
——郭沫若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惟是谈学而无师承,与师承之不正者,最为害道。与之居处,与之言论,只渐染得廖妄之说,他时难于洗濯。不如且据见在朴实头自作工夫,今虽未定,后遇明师友,却易整顿也。
——陆九渊
小孩子应有与事物相接触的机会。相接触的机会愈多则事物之性质愈容易明了而适应事物之动作也愈容易发生。
我们虽然不能事事以真的活的东西来教小孩子,但他小的时候,经验丰富、想像力薄弱的时候,我们应当先给他看真的和活的东西才好。
——陈鹤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
有教无类。
——孔子
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
——陈鹤琴
小孩子年龄幼稚,意志薄弱,很容易受教育的影响的,施以良好的教育,则将来成为良好的国民,倘施以恶劣的教育,那末将来成为恶劣的青年了。
——陈鹤琴
小孩不要穿得太好,只要洗干净就可以了。穿得破旧一些,人家不会见笑;穿得脏,人家才会笑话。我们栽棵树,不浇水,不精心培育,就会枯死。教育人比栽树难啊!
——董必武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陶行知
学所以治已,教所以治人。
——马总
小孩子最好的先生是前进的小孩。
——陶行知
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谢觉哉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金缨
以言语为教者,不若躬行之懿也。
——方孝孺
要改造教育,必须同时改造社会。要改造社会,必须同时改造教育。
——恽代英
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陶行知
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
——毛泽东
要有度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李觏
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
——吕岩
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也。
——孙中山
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
——陆九渊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
——陆世仪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陈嘉庚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
教书要育人。
——叶圣陶
教育的重点在“育”。
——叶蚤陶
教育是人类精神独立的动力。
——石评梅
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
教子要有义方。
——朱柏庐
教育不猛进,国弱大众贫。
——冯玉样
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
——陶行知
教育不足造英雄天才,而英雄与天才自不可无陶冶之教育。
——王国维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陶行知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陶行知
教育家必须把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打成一片。
——恽代英
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类解放的武器。
——陶行知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郭沫若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陶行知
教人之法,最宜谨其先后深浅之序。
——薛瑄
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陶行知
科学要从小孩子学起。
——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强迫不如说服,命令不如志愿,被动不如自动。
——陶行知
青年时期,最好是少讲舒适享受,而是多去找一些苦吃。
——谢觉哉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陶行知
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陶行知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好父母、好教师都要为儿童择友。
——陶行知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叶圣陶
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陶行知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白化、化人。
——陶行知
教育的教材应从丰富中求精华。
——陶行知
教师应该严格,不要严厉。
——徐特立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叶圣陶
教也者,教人自知适当其可之准,非教之舍已而从我也。
——章学诚
教是被动,问是主动。
——谢觉哉
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
——孙中山
儿童有儿童的事情,成人决不宜压抑他,也决不宜阻止他。
——恽代英
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干……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着,决不越俎代疱,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的精神。
——邹韬奋
好奇动作是小孩子得着知识一个最紧要的门径。
——陈鹤琴
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授真理的义务。
——陶行知
凡教人,必当因其性所习而利导之,就其已知者而比较之,则事半功倍焉。
——梁启超
教育并不是专在学校。
——蔡元培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
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
——陈毅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戴圣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戴圣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魏源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王阳明
经邦建国,教学为先。
——房玄龄
己之才学为人所尊,乃可诲人以进修之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
——袁采
师必贤,友必善,所以养耳鼻口百体之具,莫非至正也。
——李觏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
——扬雄
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人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欧阳修
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
——吕不韦
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吕不韦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吕不韦
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
——吕不韦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司马迁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
——司马光
今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况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颜之推
教不以道,则非教;学不以道,则非学。
——薛瑄
得贤则教兴,失人则政废。
——房玄龄
凡长育人材也,教之在宽,待之以久,然后化成而俗美。
——程颢
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王国维
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
——李塨
以德育为先。
——康有为
养体开智以外,又以德育为重。
——康有为。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宽而不畏,严而见爱。
——朱熹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
——王守仁
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否则,仅仅以学问知识授于学生,自谓能其事,充乎其极,不过使学生成一能行之百科全书,或一具有灵性之鹦鹉耳,易足贵哉。
——客闽
育近而旨远看,善言也。
——孟子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苟况
然富而不教,非为善经;愚而不学,无以广才,是在教民。
——康有为
兴衰资于人,得失在于教。
——王通
善国者,莫先育才;良才之方,莫先劝学。
——范仲淹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奂。
——周敦颐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识而无倦者,有诸己者也。何有于我,勉人学当如是也。子贡曰:“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知,夫子既圣矣。”以仁知而言也。
——程颐
人而不仁,君子当教养之。不尽教养,而惟疾之甚,必至于乱。
——程颢、程颐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颢、程颐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也。
——李觏
师术有四,而传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荀况
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吕不韦
勿似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诸葛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
礼闻取道义于人,不闻取其人之身。来之为言,属有道义者谓之来。来学者,就道义而学之,往教者,致其人而取教也;“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是也。教人当以次,守得定,不妄施,《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是刚中之德也。
——张载
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者,教使然也。
——司马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仲
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
——鲁迅
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
——吕不韦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胜者也。
——吕不韦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
教不时则伤世。
——司马迁
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
——陶行知
教子功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陆世仪
教不立,学不传,人材不期坏而自坏。
——程颢、程颐
教者如分火,终日分而未尝亏其体。故散为十灯而明白若,散为千灯而有自若。
——庄元臣
教育寓娱乐之中。
——周恩来
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颜之推
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
——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