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
森林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和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自然基础,并被人们誉为地球的“肺”。森林覆盖率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这不仅因为森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可更新资源,还因为它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圈的正常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森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1森林是陆地生命的摇篮,具有综合的环境效益
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都要靠氧气来维持生命,而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机。如果没有森林等绿色植物制造氧气,则生物生存将失去保障。20世纪70年代,日本林业厅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日本森林一年内的贮水量达2300亿吨,防止土沙流失量达57亿立方米,保持栖息鸟类100万只,供给氧气5200吨,环境效益总价值1200万亿日元。芬兰有人对森林的社会效益价值与木材价值的估算认为,芬兰森林的环境保护价值是52亿马克,而木材价值仅17亿马克,二者之比为3∶1。美国计算的森林环境价值与木材价值之比为9∶1。另外,森林生态系统对CO2和O2在大气中的平衡起调节作用。每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近l吨CO2,释放0.75吨的氧。能满足973人的需氧量。据估计,森林每年以光合作用的形式吸收50亿吨CO2,这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CO2基本相当。森林是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能量的重要加工厂。
2森林是消减环境污染的万能净化器
森林能阻滞酸雨、降尘,还可以衰减噪声、降低风速、减弱风力。例如,在5级风时,人造林带外的风速9.5米/秒,而林内只有7.7米/秒,减弱近20%。连片的森林能使台风减弱1—2级。森林还可以分泌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细菌,以净化空气。
3森林可以调节水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可以通过对风力的减弱减少临近农田的水分蒸发量,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是很显著的,我国陕西黄龙的测定表明,林内的径流可消减78.4%。径流的减少减轻了对土壤的冲刷,据西双版纳的观测,在年降水量为1459.4毫米时,雨林地每平方米的土壤冲刷量仅2.8千克,而相同面积的刀耕火种地却高达3647.5千克,是前者的1302.7倍。
4森林能降低年平均温度,缩小年温差和日温差,减缓温度变化的剧烈程度
这是因为森林的呼吸蒸腾和蒸发水分,消耗了大量热能。所以夏季森林在垂直和水平的一定范围内的气温较空旷地低,冬季又因林地内散热较空旷地少而又使气温略高于林外。森林蒸腾作用可促进水分小循环,改善小气候,增加降雨量。例如我国广东雷州,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年降雨量有所增加。据观测,20世纪50年代平均降雨量为1300.3毫米,20世纪60年代为1425毫米,20世纪70年代达到1708.8毫米。
5森林是陆地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种基因库
森林具有明显的层序性,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小生境或小气候条件,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每个小生境中生活着许多有代表性的生物,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区。据估计仅热带雨林中就有数万种生物。这些生物遗传库已给现代农作物和药草提供了许多物种,实际上,农作物和药材都是来自野生生物种。目前,仅印度就有2500种植物可作药物。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许多种类尚未被人类发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二、世界森林资源利用情况
从生态学角度看,森林是世界上较复杂的一种自然生态系统。对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巨大的影响。据专家推测,地球上森林面积最多时约为72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2/3,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密闭林覆盖面为28亿公顷,占陆地表面的21%,另有13亿公顷为稀疏林,若再加上休耕地上重新长出的林木、天然灌木和退化的森林林地,则全世界森林总数约52亿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40%。
森林在净化城市空气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吸收CO2、制造O2、过滤灰尘、防止风沙和病菌、减弱噪声等等。森林又是木材和木材产品的来源,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据国外报道,目前世界上仍有1/3的人类是以木材为做饭的燃料,就柴火这一用途来说,在2000年,人类需要种植30亿亩的树木。但目前,这方面的造林速度仅达3亿亩,如果不加以保护,任意砍伐,势必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以至于消失。农村能源问题能否解决,将对今后世界森林资源破坏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基于其他目的,大量砍伐森林,已造成了世界森林量的迅速减少。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1981年的估计,每年约有1110万公顷热带森林和林地被毁;每年约有730万公顷热带密闭林被开垦作农田,约有380万公顷/年稀疏林被用做耕地或作为薪柴砍伐。如果按目前的毁林速度,热带潮湿森林将在177年后全部被毁。有的国家毁林问题更严重,如科特迪瓦和尼日利亚每年损失其森林的5.2%。按照这种速度,这些国家有可能在2007—2017年间丧失其全部森林。据估计,世界热带稀疏林砍伐量中,非洲占62%,而森林损失的一半以上(55%),则发生在西非象牙海岸、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加纳等国,其森林损失速度为世界平均速度的7倍。亚洲森林砍伐最快的是尼泊尔(39%)和泰国(24%)。在拉丁美洲,巴西每年对密闭林的砍伐占拉丁美洲砍伐量的35%。
三、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
1森林资源现状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齐全,包括由热带雨林到亚寒带针叶林的各种类型。1949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87亿公顷,覆盖率13.0%。20世纪70年代减少到1.8亿公顷,覆盖率127%。到20世纪80年代末,覆盖率上升到12.98%,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1991年森林面积达到128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4%,森林蓄积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年0.3亿立方米“赤字”,增加到现在的0.38亿立方米盈余,这表明中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但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郁闭度偏低(全国平均为0.52%),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他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要消灭用材林的“赤字”和森林的破坏或退化,则要求采取一致紧急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使公众了解森林的重大影响,并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活动。
2森林资源特点
1)树种和森林类型繁多
构成中国森林的树种极其繁多,据统计,全国乔灌木树种约有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包括1000多种优良用材及特用经济树种;中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季林、雨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2)人均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3亿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13.92%,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活木蓄积量少,只有1.03×1010立方米,不到世界林木蓄积量的3%,人均林木蓄积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
3)森林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偏远的东北和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森林面积占有全国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3/4。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华北和中原地区,森林蓄积只占全国的3.4%。占国土一半的西北部地区以及内蒙森林面积不及全国1/30。
4)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不合理。林种结构中用材林面积过大,防护林和经济林面积偏少,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林龄结构中幼龄占33.8%,中龄占35.2%,成熟林占31%,成熟林比例小,近期可供采伐的森林资源不足。
四、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1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平衡失调。森林面积的锐减,使复杂的生态结构受到破坏,原有的功能消失或减弱,导致自然生态进一步恶化。大片林地被砍光,使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也使地表截蓄径流能力减弱,加剧了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扩大了水土流失区。
2)环境质量退化。森林在生态平衡中起决定作用,有人认为环境中的林业问题、农业问题、水利问题、土壤问题等,其中心是林业问题。森林破坏必然会引起环境质量退化,引起水土流失,土质沙化,对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
3)造成野生动植物种减少。森林面积缩小,使野生动物失去了适宜的生活环境,破坏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场所,使2.5万种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4)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大气中的CO2、CH4和N2O是对地球温度和臭氧层破坏产生主要影响的三种气体。研究表明,对热带森林的破坏加剧了大气温室效应的严重性,热带森林的土壤和人类耕种土地对大气中碳循环的影响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亚马逊河流域18个森林地区的土壤每年向大气中释放CO2为1.6×1011吨,N2O为5.2×104吨和CH4为5.5×106吨。原始森林地区释放的CO2量比次生林地区多,同时吸收消耗的CH4更多。森林砍伐后CO2释放量明显减少,同时因光合作用减少,也减少了对CO2的吸收,导致CO2在空气中的浓度增加。
5)引起气候变化、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森林的减少使这种功能大大减弱。如我国四川的森林覆盖率从25%降到13%后,有46个县的年降雨量减少了10%—20%,历史罕见的春旱也年年出现。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随着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5%,近年来变得三年两旱。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森林减少的趋势都非常一致。
2我国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1)集中过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目前国家生产的木材85%以上集中在林业局,过量采伐现象十分严重,有些林业局由于建设不上去,林业资源面临枯竭,集体林区情况更严重。过量的采伐主要集中在沿河(路)的林区,不少沿河(路)的成熟林资源已被砍光,只有靠砍中龄材,有些已无林可采。由于集中过伐,我国森林资源的生产量远远小于消耗量。
2)计划外采伐量大,难以控制。由于居民烧柴,城乡工业烧柴以及一些地方用材等非国家计划用材,加速了林业资源的消耗量,全国林区每年烧掉木柴约6500万立方米,超过国家计划的全部用材量,占全国森林资源消耗量的35%。
3)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火灾是森林的大敌。1987年发生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林木总蓄积量3960万立方米,使该地区森林后备资源至少7—10年才能恢复。森林病虫害也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国森林病虫害有100多种,危害面积达667万公顷,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的森林生长量至少达1000万立方米。
4)毁林开荒和滥伐现象。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长期以来不断发生大面积毁林开荒的现象。现在,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在云南等地都十分严重。由于毁林开垦,不仅使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更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五、森林资源的保护
对森林资源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业管理
要管好林业,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业机构;二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三是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方式;四是严格采伐审批手续;五是重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六是用征收森林资源税的方法,加强森林保护。
2合理利用天然林区
利用森林资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后及时更新,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同时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
3分期分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
在20世纪末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应分期分阶段和分不同地区来实现。
4营造农田防护林,加速平原绿化
我国应尽快建立起西北、华北等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发挥森林小气候作用,抗御自然灾害。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生物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土地和环境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5搞好城市绿化地带
城市应大力植树造林,把城市变为理想的人工生态系统。我国城市绿化面积很低,上海市仅为人均0.5平方米,距国家人均10平方米的差距很大,和国外差距更大。
6开展林业科学研究
重点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特别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改善生态状况,力求生态、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相对协调发展。
7控制环境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如SO2、O2、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显对森林产生不同伤害,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也将对森林产生影响,控制环境污染的影响有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生态恢复技术
所谓生态恢复技术,就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的方法通过合理的投入和时空的巧妙结合,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恢复治理技术。
生态恢复技术分为土壤改造技术、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技术、防治土地退化技术、小流域综合整治技术、土地复垦技术等五类。
一、土壤改造技术
土壤改造技术是指对没有生产力的土壤(如沙地、盐碱地、荒漠化土地等),进行生态恢复,使其具有生产力或生态功能的技术。
对盐碱地的土壤改造技术主要是水灌和种植。水灌可以滋生微生物,改良土质,使之恢复良性生态功能。选择适宜的草种或树种进行种植,也可以改良土质。
对于沙地、荒漠化(沙漠化)土地的改造技术,主要是种植。即选择耐旱的草种或树种进行种植,防沙固沙,使沙质土壤建立起新的良性的生态系统,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技术
根据土地退化程度的不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途径有:
(1)对于正在发展的退化土地,其上植被、土壤等变化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可采取自然恢复的过程,最终使生态系统趋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