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雕塑艺术,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绘画用颜料、绢、布、纸等、雕塑用木、石、泥、铜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人们都把它们称为造型艺术。
(一)绘画艺术
绘画是利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在一个平面上表现物象的形体和神韵,来再现现实生活,表达人们审美意识的艺术。绘画艺术的种类很多,按照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画种,按照表现对象的不同,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样式。由于各种绘画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完全相同,表现技巧也有不同,因而各自都有独自的特点。但是,作为绘画艺术,它们又有共同的特点,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首先,绘画在二度空间(即一个平面)的范围内描绘艺术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绘画艺术,善于捕捉自然界和社会的可视的美,把它们表现在一个平面上,成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艺术。晋代文学家陆机(261年—303年)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指出了绘画的特长。在近代发明摄影技术以前,绘画是唯一可以用来录取各种具体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具体形状的手段。过去人们的生活、斗争、风俗、习惯,以及大自然的风光,都远离了我们而成为过去。但是,绘画却可以把它们固定在画面上,供人反复观赏。我国唐代制作丝绢业很发达。那么,具体的生产过程是怎样呢?唐代画家张萱(713年—741年)在《捣练图》中,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检修、熨烫三个场面作了描绘:四个妇女用木杵在捣练,一个坐在地毡上理成,一个坐在凳上缝纫,几个妇女正在把练扯直,用熨斗熨平。这就鲜明,具体地把唐代妇女们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有一篇小说,曾描绘过蒙娜丽莎的美丽,她的会心的微笑。但总不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样具体、可感。千言万语描写某个人物的外貌美,总不如一睹为快。
绘画是一种再现的空间造型艺术。它通过线条、色彩、光线的运用,要比雕塑反映社会生活广阔得多,具体得多,在一个平面上可以表现人物,社会生活,自然景物等比较复杂的生活。五代时期南唐的著名画家顾闳(约910年—980年之间)在《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宾客作乐的情状,反映了封建大官僚奢侈腐朽的生活。据传说,在五代的南唐后期,中书舍人韩熙载在家中宴集宾客,男女揉杂,不拘礼法。南唐后主李煜屡次想重用他,都因名声不好而作罢。李煜想了解他的私生活,就派遣宫廷画家顾闳中夤夜探访韩熙载,偷偷观察,目识心记,画成了这幅《韩熙载夜宴图》。全画分为五部分,每一部分以一屏风相隔。第一部分,描绘韩熙载在宴会进行中与宾客们听弹琵琶的情景,第二部分,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的情景,第三部分,描绘在中间休息时,韩熙载与家伎们聚坐于床上,一边洗手,一边和几个女子谈话的场面,第四部分,描始韩熙载换了便衣乘凉,漫不经意地欣赏着诸女伎奏管乐的景况,第五部分,描绘韩熙载的宾客们与女伎们谈心调笑、以及他向人们扬手告退的情状。这幅画,运用几个故事片断,以类似连环画的形式,集中地表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可见,绘画比雕塑艺术反映社会生活有更大的自由性。它取材范围广泛,自然风景、人物、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可以描绘,社会中的各种人物以及与周围的关系,都能得到广泛,具体的反映。
其次,绘画通过画面所描绘的“一瞬间”的情景,可以使欣赏者联想到没有出现在画面上而又和画面形象有关的事物。
绘画虽然比雕塑有灵活多样的造型手段,可以从事物的联系或矛盾斗争中再现现实,可以对细节作细致,精确的描绘。但是,由于绘画用平面描绘的方法,它同雕塑一样,必须选取某一能启示人物、事件、场景的来龙去脉的片断形象,提炼出个性鲜明的,具有概括意义的艺术形象,把丰富的内容凝注在顷刻间的图景画画上。十八世纪德国著名的剧作家,美学家莱辛(1729年—1781年)说: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1814年—1875年)曾以描绘农民劳动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一个倚锄荷铲而立的人,较之一个做着掘地或锄地动作的人,就表现劳动来说,是更典型的。他表示出他刚劳动过而且倦了——这就是说,他正在休息而且接着还要劳动。
因此,通过选取所描绘的事物“一瞬间”的典型侧面,以展示它的过去和未来,从而引起欣赏者关于事物前因后果的联想,这是一幅绘画成功的标志之一。富华同志的国画《圆圆鸡蛋吃个饱》,描绘的是人民群众送鸡蛋慰劳人民子弟兵的事。大家可以设想到,人民群众慰问子弟兵的事迹和场面那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作者选取的慰劳活动是即将出现的一刹那间的一角场景,画面上仅仅画了三件东西,一条蓝土布白花巾,一篮鸡蛋和一枝两朵盛开的红花。有趣的是:画家在题记中点明取自民歌朱大嫂送鸡蛋慰劳人民子弟兵。这样,就赋予常见的头巾、鸡蛋、鲜花以新的寓意,使人产生一种艺术上的悬念,让人们去想象即将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慰问场面和动人情景。这样的描绘,意在画中又在画外,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列宾的油画《一五八一年十一月叶六日的伊凡雷帝及其子伊凡》(简称《伊凡杀子》),描绘的是伊凡雷帝杀死皇子伊凡的情景。画面选择的是伊凡雷帝用权杖把皇子掷中,皇子还未死而伊凡雷帝把他搂抱在怀里的一瞬间。列宾所选择的这一瞬间,是接近高潮的瞬间,极其巧妙地表现了连续的动作。它不但完全可以表现出“杀”的过程,还可以表现杀的结局,以及人物的复杂感情。这种描绘,可以引起欣赏者的一系列的联想:盛怒的伊旦雷帝拿起权杖的情景,用力掷出的样子,皇子被掷倒在地,他伏在被杀死的皇子身上的场面,他杀死皇子的恐惧、悔恨、内疚、怜惜、痛苦的复杂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地超出了作品本身的容量,让人们去回味。任何一个画面都是静止的。然而,卓越的画家往往通过最有表现力的瞬间,不但能巧妙地显示动作,而且能显示出一系列动作的过程。这样的艺术构思是可贵的,它通过调动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了绘画艺术的局限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最后,绘画艺术运用色彩、线条等物质材料去描绘客观事物。
在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占有重要的地位。色彩运用得好,能够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物体的色调层次,展示人物性格,物体性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欣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首先引入注意的是面部,胸部和手部的柔和而美丽的光线、色彩。画家对色彩的运用,是长于“明暗转移法”的,即让光线、色彩明暗渐次递减,因此,对脸、胸、手部的用色非常柔和协调。它给人一种难以用肉眼分辨觉察的色阶变化,富于立体感、空间感,使人物象浮雕一样美,就整个画面来看,画家又把人物放在一种好象临近黄昏时的柔和,多层次的光影中,缥缥缈缈、气韵生动的山山水水在她身后作衬景,使画面产生一种特有的朦胧的美感。因此,色彩的运用能够表现出丰富多彩,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色彩的美,有物理的因素,也有生理和心理因素。
它能够通过生理和心理的因素,触动人们的情绪。马克思说,对于色彩的喜爱,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美感。各种物体由于吸收和反射光亮的程度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由于光色的波长不同,它经物体的反吸收和反射,作用于人的视觉神经时,便有色的冷暖、远近、轻重之别,色彩的明暗、强弱、远近、冷暖、深浅等方面不同,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如暖色(红、橙、黄色),会引起人们的热,烈、欢快、兴奋、运动、轻快的审美感受,冷色(蓝、紫色),会引起人们的冷静、沉着、优雅、理智、高贵的审美感受。因此,巧妙地运用色彩,是绘画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色彩,是画家“感情的语言”。画家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审美情感,。总是要通过调配色彩来描绘出五光十色的艺术形象。
除了色彩的运用,线条的运用在绘画中也占着同样的重要地位。绘画总要使用各种线条,以便构成各种各样的形象,传达画家的审美感受。唐代著名画家韩斡(生卒年不详)是画马的能手。天宝年间(742年—755年),玄宗召入宫中。他曾为玄宗最喜欢的一匹马“照夜白”作画,取名叫《照夜白》。在这幅画中,画家只用很少笔墨,就传神地面出了这匹骏马。他用修长、坚劲、挺拔的线条,勾画出马的形体。这种线条本身就给入一种栩栩跃动的感觉。用这种线条作画,便表现出这是一种非同一般的骏马,那硕大的身躯、不安静的四蹄,加强了马头昂首嘶鸣的气势,虽然是拴在马厩内,却显出不可控制的样子,让人联想到这匹马是“万里可横行”的。《照夜白》的这种艺术效果,同画家线条的运用有很大关系。线条的运用,是创造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条,而直线、曲线是两种基本的线。其他线,诸如折线、斜线、波浪线、蛇形线等等,都是由这两种线变化出来的。一般来说,垂直线能给人坚硬、挺拔、庄严、高昂的感受,曲线能给人舒展、柔和、流动、轻快的感受,水平线能给人开阔、无垠、平静的感受。画家正是用线条的这种功能,去表现事物的质感、量感、空间感和运动感,表达画家的审美感受。
(二)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是指以各种可塑的或硬质的材料,塑造或刻出各种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雕塑一般分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的形象是立体的、单个的和没有背景的,圆雕立于空间,供人四面观赏,因此构图要求有一定高度;圆雕不直接描绘人物周围的环境、复杂的情节,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让观众在联想和想象中“感觉”到环境和背景的存在。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适用于建筑等平面装饰。浮雕的形象有凸出的可以触摸的厚度,凸起的厚度有多少,须视建筑面周围的凹凸而定;依形象凸起的厚度不同,浮雕可分为高浮雕、半浮雕和浅浮雕,浮雕的构图很象绘画的构画,可以描绘圆雕所不能描绘的人物活动背景和一定的情节。雕塑有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等。在艺术的百花园中,雕塑艺术有着突出的一些特点。
第一,雕塑以三度空间(长度、宽度、高度)的实体形象再现生活,具有强烈的空间效果和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