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非常久远,3000多年前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有了文字,史前时期流传的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其中主要是神话,很多就被记录下来了。
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远在文字发明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但那时没有专门的创作者,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口头的,由于还未产生阶级,所以文学艺术也没有阶级性。当阶级社会形成后,一切文学艺术才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中国古代早期流传下来的书面文学作品主要来自周族。
公元前12世纪初期,被誉为仁厚的周武王率兵灭亡了暴虐的商王朝,建立了周朝,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兴盛景象。《诗经》中有许多有关贵族阶级的祭祀、宴会和庆祝丰收的诗篇,都充分反映了在盛世中统治者欢乐闲逸的情绪。不过好景不长,太平盛世往往是滋生荒淫腐朽的温床,随着阶级矛盾的重新激化,周王朝也开始摇摇欲坠。东迁后,诸侯兼并,战乱频繁,人民痛苦日益加深,阶级对抗愈加尖锐。这种社会情况,在《诗经》的“国风”和部分“雅”诗中得到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兴起,奴隶主贵族没落,在许多诸侯国都发生了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的事件。新旧交替的巨大变革使统治者受到震撼,对历史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直接促使了历史散文的产生,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历史著作。
奴隶社会的崩溃,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人民地位的提高,对个人作用的肯定等等,都在春秋以来儒、墨、道、法诸家学说中体现出来。许多不同学派的学者纷纷到各国进行游说,希望统治者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且都争相著书立说,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诸子的论说文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乃至屈原的诗歌,都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互相攻伐。但是,统一中国的争夺主要在当时最强的秦、楚两国之间展开。由于楚怀王的昏庸,强大的楚国在秦攻击下屡战屡败,日渐衰弱。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痛心楚王的愚暗不智,在抗争和放逐的过程中,写下了缠绵悱恻、悲愤沉痛的诗篇,那就是骚体的《楚辞》。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它为后来古代的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文学
秦始皇灭亡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封建帝国。他实行严厉的法制,焚书坑儒,企图消灭六国残余贵族和控制社会的思想文化,因此,除了李斯的几篇散文,秦代文学没什么成就。由于秦政暴虐,秦始皇死后不久,王朝就崩溃了。
代秦而立的是强大的汉帝国。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废除秦代不许藏书之律,广开献书之路,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发表政见的需要,政论文得到了极大发展。辞赋一方面接受骚体传统,一方面也因时代不同,开始向新赋体转化,枚乘是它的代表作家。
在繁荣的“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汉武帝大展宏图,对内打击豪强商贾,对外北逐匈奴,扩展了帝国的疆域,国家进入了全盛时期。这刺激了铺排华丽、歌功颂德的汉大赋的发展。司马相如亦以此卓然成名。大一统帝国的出现,总结历史的工作提上了日程,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撰成了流传万代而不朽的《史记》这一鸿著。西汉末期的辞赋散文,刘向和扬雄的作品成就较高。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至刘秀依靠豪强建立了东汉政权。东汉前期朝廷对豪强还有一定控制力,社会比较安定。和帝以后,外戚和宦官这两大集团的争权夺势。桓、灵之时,宦官势力猖獗,打击正直的士人,酿成了两次党锢之祸,士人处境艰难,找不到出路,政治的极端黑暗终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
东汉一直盛行愚民的谶讳之学,但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思想也有很大发展,张衡和王充是其代表学者。东汉还沿袭了西汉武帝时设立的乐府机关,对保存民歌起了积极作用。
在史学上,东汉产生了一部足以和《史记》媲美的巨著《汉书》,《汉书》中的某些人物传记也是东汉叙事散文的代表作品。至于赋这种文学体裁则仍步司马相如后尘,产生一批京都大赋。东汉后期,一部分不满现实的士人,开始创作一些抒发情感、抨击现实的新体小赋,这是社会斗争在文学上的反映。
东汉的乐府民歌以写实的手法、多样的形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精神哺育了建安一代诗人,也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文人五言诗开始兴起和发展。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集中表现了东汉后期士人仕途失意的形形色色的思想。它初步奠定了文人五言诗的新形式,也开创了抒情诗的新风格。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历时约400年。这期间,我国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历史情况复杂,文学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汉末的黄巾大起义和董卓之乱,瓦解了东汉政权,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抒写乱离之情,并讴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一时期的作品,继承了《诗经》及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体现出刚健豪迈之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继建安文学之后是正始文学,其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他们处于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并利用“名教”进行黑暗统治的形势之下,因此他们在思想上用老庄的“自然”来与“名教”对抗。他们的创作,在内容上以曲折表现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抒写“忧生之嗟”为主,且带有老庄思想的色彩。
正始之后,中国社会进入两晋王朝。西晋是门阀士族把持朝政的时代,政治及思想上都没有什么建树。这一时期,文学开始偏离“建安风骨”的传统,而走向形式主义的泥潭。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文人,他们的作品大都内容贫乏,只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猛烈攻击门阀政治的寒素诗人左思。他的作品,以抨击门阀政治和抒写自己的情操怀抱为主,内容充实,作风刚健,基本上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另外,西晋末年的刘琨、郭璞的诗作,也有一定的现实内容或深厚的情感。从西晋末年开始,由于清谈玄理风气的盛行,“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其代表作家是孙绰和许询。直到晋末陶渊明的出现,这一局面才有所打破。陶渊明在诗歌中,对士族社会的腐朽生活给以了否定,抒写了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和躬耕自给的生活理想。他的诗作,以恬淡的田园风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浑成的语言风格,构成了高超的诗境,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晋之后的南朝文学,基本上仍是形式主义诗风占主导地位。齐梁年间,沈约等倡导的“永明体”,在诗歌声律发展上有所贡献,但在内容上很贫乏。而以梁简文帝、庾肩吾等为代表的宫体诗,则浮艳轻靡,充满色情成分。这一时期,在文学上有进步意义的:一是谢灵运和谢脁的山水诗创作冲破了玄言诗的束缚,且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巧;二是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传统精神,猛烈抨击门阀政治,并在作品中表现爱国思想和较广泛的社会内容。另外,南朝诗人庾信入北朝之后,在作品中抒写故国之思,亦深沉有力。
相对来说,北朝文学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北朝的诗歌基本上是模仿南朝。北朝的散文却有些新气象,《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等都能不受南朝形式主义骈文的影响。而此时的南朝骈文,由于过分讲究形式技巧,在艺术上虽不乏上乘之作,但总的来说,没有多少现实内容,依旧是形式主义作风。
南北朝的民歌颇值一提,大抵南朝民歌以清新优美见长,北朝民歌则以质朴刚健著称。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大量的志怪小说,在文学上亦有很高成就。
隋唐五代文学
唐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诗歌、散文、小说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及作品在数量上都超过了前代。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是唐代社会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唐诗的艺术成就也很高,李白、杜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屹立并峙的高峰。其他诗人,如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在艺术上也有独到的造诣。唐诗还完成了我国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创造。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无不齐备,且都成熟定型。正是这些空前的成就,使唐诗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唐诗的发展,又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诗歌,一方面未脱齐梁余风,一方面在向新的方向发展。其间,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及创作实践,有廓清齐梁习气的功劳。盛唐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在诗坛上交相辉映。李白则以盛唐气象的最高代表出现,是这一时期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安史之乱,又使现实主义诗歌得到极大的发展。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现实主义的高峰,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唐诗歌,在经过“大历十才子”的短暂消沉之后,白居易高举现实主义大旗,倡导新乐府运动,又使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则在诗歌中抒写对现实的愤懑不平之情,且更多的在结构、造句上下功夫。韩孟诗派的李贺,则以其瑰异的风格,在唐诗艺术上作出了贡献。晚唐的诗歌不及盛唐和中唐,但杜牧、李商隐的部分诗歌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而尤以咏史题材为突出;皮日休、杜荀鹤亦能继承中唐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总的来说,笼罩晚唐的是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的华靡诗风。
唐代的散文成就也很突出。中唐时期的韩柳古文运动,摧毁了六朝以来骈文的统治,使古典散文再放异彩。他们的散文一方面要求语言的创新,一方面要求文从字顺,符合语言的自然规律,为我国散文树立了新的标准。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寓言、山水游记、人物传记,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和讽刺的艺术功能。
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六朝的志怪小说和佚事小说只是简单记录,唐人传奇则是有意识的创作,已具备精密完整的故事情节,丰富具体的环境描写,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较广泛地反映了城市人民生活的面貌。
伴随佛教发展而兴起的唐代变文,则为我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种文体,散文韵语掺杂,唱词说白兼用,形式自由灵活,艺术表现上也更为通俗生动。唐代变文反映了较广泛的现实生活,也写出了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值得重视。唐代变文对宋以后的话本、弹词、宝卷等通俗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中晚唐时期文人词的出现,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事。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且长于抒情。虽然温庭筠及花间词人一开始便将词推上了艳情的道路,但毕竟为宋词的发展准备了文学上的条件。敦煌曲子词是仅存的唐代民间词,内容广泛,风格朴素,感情也较健康,与同期文人词异趣。
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还对日本、朝鲜等许多邻国的文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宋辽金文学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宋王朝。宋朝统治期间,并没有真正统一全国,一直与辽、西夏、金等几个政权并存,彼此之间战争频繁。1279年被元世祖灭亡,统治共300余年。历史上称高宗南渡(1127年)以前为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南渡以后为南宋,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