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旅游一点通
46344000000014

第14章 教你如何游玩(1)

如何拍好雾景、雪景

冬季的光照强度只有春秋季的一半,曝光量要注意比春秋季增加1级。如在其他各种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拍摄,而要使底片正确感光,若春秋季的曝光量组合是F11‘1/125秒;则冬季的曝光时组合应是F11’1/60秒。

雾色的拍摄一般应选择逆光或侧逆光为宜。这时阳光透过雾气中的水珠而显得较为明亮,同时又使景物产生了阳面和阴面,层次丰富。在拍摄时,最好选择深色的景物为主体,这样能够使白色的雾气与深色的景物形成影调对比,具有浓淡相间、远近层次鲜明的国画风韵。

雪景的拍摄必须掌握正确的曝光和拍摄方向。假如曝光过度,画面上的雪地就会毫无质感,一片死白。若曝光不足,画面上的雪景就会缺乏生气,一片灰暗。由于雪的高反射率,我们在拍摄阳光照耀下的雪地要比平时减少二至三级曝光量;拍摄阴天的雪地也要比平时减少半级至一级曝光量。另外要注意不要使用正面光,而要使用逆光或侧逆光来拍摄,从而正确地反映晶莹湿润雪地的质感。用黑白片拍摄时,可加用黄色滤色镜,丰富雪的层次。

怎样写游记

写游记并不等于记流水帐,只把现象罗列一番。游记要能够把祖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熔铸于咫幅寸图之中。不仅要介绍历史沿革、传说人物、风俗民情、名胜物产等,而且又有一种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要边走边看,边看边写,把一路所见所闻,一一介绍给读者。一篇游记,就像一位向导,把人们带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领略、体验大自然之美。所以游记的写景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游记,更要讲意境,尤其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主观感情,把“我”写进去。一些好的游记,成功的秘诀不仅在于状景如在目前,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有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一个真我在字里行间。

写游记忌讳仅仅客观地摹写自然景物,把游记写成了导游说明书,作品中没有“我”,因而枯燥无味,有形无神。如果作者以一些豪言壮语、标语口号,来代替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很令人厌恶的。所以,一篇好的游记,必然是大自然之美和人的感情色彩互相交融,而诗意盎然的佳作。

写游记之前,应当先翻阅、搜集必要的资料,从而对旅游地的沿革、景色、气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色,有个大致的了解。游览中,身临其境,还要作出比较,重点察访和选择素材。

游记的写作恰如艺术摄影,要善于捕捉富有特征的细节和动人的场面入卷。比如山和水,树和塔,寺和庙,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色彩。同是绿色,山势高低,深浅不同;春夏季节,颜色有别。可以说,此山不同于彼山,此水不同于彼水。由于各自的角度不同,感受不一,写出的游记便不会给人以雷同之感了。

写游记无非是运用两种手法:一是纵写,从山脚写起,移步换景,一直写到山顶,所见所闻,描述一番。此种写法容易流于一般化。另一种写法是横写,截取一个片断或富有特色的景来写,插入与景有关的典故、传说、故事,还可以引用古人对景色吟咏的诗句,使游记更有色彩。这就要有较深入的了解,而且要调动起自己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深情,这样才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游记来。

如何拍日出日落

日出和日落,是最绚丽的自然景色,尤其是在高山或海滨,观看朝阳的晨曦或落日的晚霞,更是彩色缤纷,奇幻莫测。因此,许多旅游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们,常常不惜千里迢迢,来到高山或沿海海滨,观看和拍摄这一诱人的景观。

由于日出和日落,持续时间较短,光线强弱变幻又快,对一些没有经验的旅游摄影爱好者来说,拍摄这类照片,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其实,日出和日落,并不比其他景物更难拍摄,只要掌握了拍摄的特点和规律,是不大会失败的。

总的说来,日出和日落虽然不同,但在照片上所要表现的,都是太阳本身和它周围的丰富的色彩,因而在摄影技巧上,是基本相同的。

拍摄日出日落,使用的胶卷,不论是彩色片或黑白片,都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彩色片固然能再现霞光的鲜艳的色彩,黑白片却可突出景色的气氛,在画面上形成动人的光线效果。拍摄时,由于是将照相机对着太阳作逆光摄影,所以必须在太阳靠近地平线阳光不刺眼时按下快门。不然,天空非但不会出现美丽的彩霞,还会因阳光过强而在感光片上产生光晕,从而损坏画面。这一段持续时间是非常短的,尤其是日出,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出现后,仅几分钟便会升得很高,放出强烈的光芒。所以,应事先选好拍摄点和作好调整相机等其他方面的准备,等待太阳一出现或即将落下时即可按动快门,并抓紧时间多拍几张,以免失去良机。

怎样欣赏奇峰异石

奇峰异石是山岳风景的一大观赏内容,几乎每座名山都有形态奇特、个性鲜明的山石景观。从五岳到佛教四大圣山,从黑龙江火山熔岩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都有以山石为主体的奇景可观赏。峰石本身,没有绝然的分界,人们习惯以石的体量来区别,小的称为石,大的就叫峰。如黄山西海的飞来石是花岗岩体风化后的特殊形式,上大下小,立在绝壁之上,与石基似连非连,好像从别处飞来一般,因其体量不大,就以“石”相呼。而承德避暑山庄东边的棒槌峰,其实也是上大下小的棒槌形奇石,但从峰底平台仰望,这一高40米,像一幢高层建筑挺立着的巨石,其气势就远非一般山石可比,故称作“峰”。

作为风景空间实体的观赏对象,峰石的美,首先表现在高低参差,跌宕飞舞,自由多变,有刚有柔的奇特的外在形式上。

如有的具有行云流水般的柔美(一些轻质岩石经风化溶融后,呈圆润柔和的曲线),有的有刚强清晰的风骨(如硬质岩石垂直水平节理发育完全,在风化崩裂后有棱有角地挺立着)。不少奇峰异石在它不规则的多面形体中,高低不平,凸凹不一,有透有实,加上风景中常有的光影、明暗、云彩、雾霭等自然光气的衬托反射,使其变幻无穷。因此从形式上来把握峰石的美,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如果我们用肖物象形老一套的方法来欣赏奇石异峰,只能发现它们最浅显的形象特征。

我国古代艺术家对奇石的欣赏历史较为悠久,南北朝时就有将自然中奇石凿下搬到园林中点缀风景的记载。古人也积累了不少赏石的经验,如品石标准就归纳了八个字:透、瘦、皱、漏;清、丑、顽、拙。“透”就是玲珑多孔,外形轮廓飞舞多姿;“瘦”是说石或峰要挺拔俊秀,以苗条而露出石骨的为好;“皱”

是指奇峰异石的表面多凹凸,在阳光下能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变化;“漏”是指石身上有孔穴上下相通,这在软质风化岩石奇峰中是常有的。这四个字主要用于评价峰石的形象及纹理等形式特征。而清、丑、顽、拙则侧重于峰石的整体气势:“清”者,有阴柔秀丽之美;“丑”者,有愚拙奇异之美;“顽”者,有坚烈阳刚之美;“拙”者,有浑朴敦厚之美。这八个方面在具体峰石上常常相互交叉,这就需要游赏者仔细品味,从总体上把握奇石景观的美。

动态欣赏更能显示出异峰怪石的“奇”美。同一峰石,会随着旅游者视点的改变而现出不同的姿态,给人新的感受和启示。如从黄山半山寺眺望天都峰,有一奇石很象金鸡振翅欲啼,人称“金鸡叫天门”。后面好像还有一石似鹰,再上行到打鼓墩向左望去,“金鸡”“老鹰”又变成了“五老上天都”了。有些山峰石景,因气候变化,光线转换,给人们的形式感也就不同,像黄山的“猴子观海”和“猴子望太平”的区别就在于阴晴云雾的作用;雁荡山的名峰——灵峰和倚天峰,白天观望,相合如掌,而月夜欣赏则又极似男女情人相依相偎,变成夫妻峰了。

可见奇峰异石之美同风景空间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有些山石外形并不秀美,但因其所处的位置特别,亦能使游赏者产生美感。福建铜山的风动石被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此石似桃形,底部呈圆弧状,立在海滨悬崖上,大风吹过,就会摇摆起来,游人要是仰躺在地,用脚使劲蹬石,石也会晃动。数千年来,这块巨石就是这么摇来晃去的屹立着。另外普陀山西天梵境景区的盘陀石也属这一类的石景,它虽然不会动,但状如盘陀,与底面仅一点接触,具有强烈的动势,好像一阵风就可将它吹落,但却似金刚宝石一般永世长存。这些奇石景观所处的位置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在游赏者看来它们好像立即会倒塌或滚动下来,动与不动的矛盾刺激着人们的平衡器官,成为游人热衷观赏的景点。

游山有何学问

游山玩水,赏心悦目,乃人所共好。但游山玩水亦需学问,若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便无以识山。进名山而空脑回,岂不憾乎!

游山首先要识山。山岳景观均因地质地貌而形成。如雁荡山由火成岩构成;普陀山则是花岗岩,海蚀地貌肇庆,桂林诸山均为石灰岩岩溶地貌等等。了解各山的地质地貌,游山时才能根据其特征选择最佳景观,并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