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礼仪大小事
46344300000001

第1章 和父母相处的礼仪

父母是子女生命的起源,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和子女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血肉、亲缘关系。父母养育子女,子女敬孝父母,自古以来也是尘世间的天经地义之事。在我国,千百年来尊老敬老的思想一直是人们的共识和社会普遍推崇的美德。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建立新型、融洽的家庭两代人际关系,也应该成为青少年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要求。

1.要注意从人格上尊重父母。

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从人格上尊重自己。对父母的人格尊重,涉及到的方面和内容比较多。一是在称呼上,称语要规范,语气要亲切。如称呼自己的父亲,可以说“爸爸”、“爸”,也可以幽默一些,如称“老爸”、“带蒂”(英文“父亲”一词的译音)等。称呼母亲,可以说“妈妈”、“妈”、“妈咪”等。一些古时候的称呼,如“父亲大人”、“母亲大人”或方言土语的“爹”、“娘”等,现在用得已经很少了。切忌用简单、粗鲁的“喂”“哎”或“当家的”、“掌柜的”等呼唤父母,俨然一个同外人打交道的架式。

二是不要随意耍“小孩子”脾气,和父母任性、顶牛、无理取闹。有的青少年,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优裕,父母在各方面疼爱有加,久而久之自己的身上染上了“小皇帝”的习气,脾气暴躁,对父母动辄给个“脸色”看看。在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往往都不能“以脸还脸”、“以牙还牙”地和你去认真计较,但内心是酸楚、苦涩的。

三是不要和父母说谎。和子女最亲近的血缘关系,莫过于自己的父母。子女对父母,应该开诚布公,真诚相待,绝不应该心隔肚皮,谎话遮天。如你的学习成绩一个时期不理想,回家以后不是据实以报,而是只报喜、不报忧。如果父母到学校里了解到了真实的情况,是会非常生气的。

四是在生活上要注意节俭,不要乱花钱。中小学生正处在读书求学的阶段,没有经济方面的收入,日常所有的花销都有赖于父母。如果同学们能体谅父母挣钱的难处和抚育自己长大成人的不易,在生活花销上注意适当地节俭,做父母的看在眼里,心里会感到很宽慰,因为他们通过这些生活小节已经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孩子懂事了。

五是不能无端歧视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了不应有的歧视甚至是鄙夷的心理,严重地刺伤了老人的自尊。如班上有的同学家长在单位上当领导,碰到刮风下雨,就用小车来接来送;而你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农民,遇到这种情况,没有车就徒步来给你送雨具。作为知情达理的孩子,老人这样做心里会很热乎,很过意不去。如果自己再不知深浅,不分好歹地去埋怨父母接你为何没有车,甚至说“自己不该投错了胎”等过头话,父母听了真不知要怎样难过。又如,自己的父母是残疾人,作为残疾人生理和心理上往往都有难尽的苦恼,如果你再冷言冷语,就确实愧对自己的老人了。

2.要注意从生活上体贴父母。

对父母的敬孝是多方面的,除了人格上要尊重,生活上也要注意体贴。父母平时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供给自己上学,奔波劳顿,非常辛苦。同学们在家庭的经济创收上可能帮不上父母多少忙,但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生活上体贴、照顾父母。说到这,下面给青少年朋友讲个故事。

20世纪60年代初,一次陈毅和夫人张茜从国外出访归来,途经成都,一道去探望年事已高的母亲,无意之中发现了母亲藏匿起来的尿裤,两个人抢着给老人洗了尿裤。陈毅同志夫妇孝敬老人的故事,给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不一定要求大家也非得给父母去洗尿裤,但起码的家务活完全可以做一些,如做饭、涮锅洗碗、洗衣服、扫院子、拖地板、买粮、买菜等。有的同学觉得这些都是生活小事,不值得做,自己学习紧张也没有时间做。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饭不做,衣不洗,专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点生活的主动性和替父母分挑重担的精神都没有。长此下去,不仅失去了很好的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对父母也是很大的不敬、不孝。其实,不光是做家务一个方面,在其他方面,如老人病了帮忙操持看病拿药,改善伙食;下雨天,主动给父母送雨具;父母身上不舒服,帮助按摩按摩等等。生活处处是学问,孝敬父母的机会和场合也比比皆是,关键在于要脚踏实地地去做。

3.要注意从精神上安慰父母。

流年似水,岁月无情,我们从脱离母体到出息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中小学生、青年职工,父母其间也要同步完成由青壮年向老年的转变。随着年岁的增长,老人的内心开始滋生和沉淀出一种苍老感和孤寂感。特别是作母亲的,在步入老年之前,还要经历一个“更年期”。这期间情绪起伏大,感情容易波动,时常显得焦躁不安。越是在这个时候,父母越是希望得到子女精神上的慰藉和交流。因此,同学们平时放学回家或节假日,要注意抽出一点时间,陪父母一起聊聊天、下下棋、看看电影或外出散步等。遇到高兴的事情,要和父母共享欢乐;如果父母碰到不高兴的事情,也要从多方面开导老人,分担忧愁。遇到父母过生日或结婚纪念日,要主动庆贺,除可以根据父母的个人嗜好,用自己平时积攒的零用钱为老人馈赠一分礼物外,还可以约请电视台或广播电台进行热线点歌等等。总之,作子女的可以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使老人精神有所寄托,能够尽享家庭的天伦之乐。

4.要加强和父母的沟通,努力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由于各自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的各不相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尺度。这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说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因为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群体由几代人组合而成,代际之间观念和意识的碰撞是客观存在的;说它是一个家庭问题,是因为在一个家庭内部,在长辈和晚辈、父母和子女之间,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方式上的差异也是在所难免的。家庭“代沟”在表现的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如父母稳重老成,子女喜欢“冒险”和标新立异;父母的生活安排较为固定、单一,子女多喜欢丰富多彩、热烈奔放的活动等等。家庭“代沟”的存在,作为父母和子女都无法回避,特别是子女,不要总认为父母已上了年纪,观念老了,不中用了,就产生轻视感和怠慢情绪。俗话说,“家有老,是个宝”。父母在世上生活了数十年,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父母其实不仅是血缘意义上的长者,更是指导青少年生活的最可信赖的良师益友。多加强和父母的沟通,多听听老人的意见和教诲,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只要是出于长辈对晚辈的爱心和子女对父母的敬心,两代人能够经常坐下来交流一下思想,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代沟”是可以填平和逾越的,家庭一定会是幸福、和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