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处处都有社交的学问。平时外出,向别人探道问路,人人都会遇到,但未必人人都可以处理得好。说起问路这个问题,有一句俗语,就是:“鼻子下边有张嘴,嘴巴下边有条路。路要走得好,得要嘴巴巧。”这话乍一听,似乎有些粗,但细细咀嚼,还是很有“味道”的。你走在陌生的路上,要到陌生的地方去,虽然这些对于你来说还是些未知数,但在你身边那些素不相识的人群中,肯定地说有不少的“活地图”和好向导,如何和他们打交道,通过自己的嘴开启别人的嘴,再把别人的嘴变成脚下的路,是大有名堂可言的,这也正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1.问路要注意时间和场合。如果别人正在交谈、横过马路或忙于行路等,不要贸然相扰。如果是在晚间问路,特别是向女性问路,要注意举止大方,不要表情鬼祟,让人暗生戒意。
2.称呼要用好、用准。在向别人问路时,对对方的称呼是一块“探路石”,首先要把这块探路的“石头”投准。在具体的处理中,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称呼要根据被问者的年龄、性别和可区分的职业特征等来准确“定位”。如对年长的男性,可以称老爷爷、老大爷、大伯、叔叔等,对年长的女性,可以称老奶奶、老大娘、大妈、阿姨等;年龄相仿的可以称大哥、大姐;对年纪比自己小的,可以昵称小弟弟、小妹妹;对于可以看出职业特征的,可以在前面加上表明职业的字眼,如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售货员阿姨等;也可以用泛称,如同志、师傅、先生、太太、小姐等,但由于青少年年纪比较小,使用诸如“叔叔”、“阿姨”这一形式的称呼,在语气上更显亲切一些;在有些情况下,如两个人相向而行,目光相遇时,也可以点头微笑,径直以一句:“您好!麻烦您问一件事”作为开头语。二是对别人的称呼要做到入乡随俗。一个较典型的例子是,这几年到南方开放城市去的人很多,在羊城广州人们习惯上称未婚女子是“大姐”,称已婚女子是“小姐”,在湖南一带,对未婚女子称“小妹仔”,已婚女子称“大姐”。如果你适逢在这两地,对人称呼颠倒了就会让对方感到别扭。三是不要为了取悦对方,便于问路,就有意在称呼上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如站在自己对面的人和自己的岁数差不多,你硬着头皮去称呼“叔叔”、“阿姨”,双方都会感到局促和尴尬。
3.要注意问路的方式。同样是问路,但在问话的方式上却可以表现得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和具体的情形灵活运用。如可以开门见山地问:“大伯,请问到青少年活动中心怎么走?”也可以试探性地问:“阿姨,到华侨小学是走这条路吗?”本来自己并不知道目的地在哪个方向,更不知“路在何方”,但通过这类试探性的问句,就可以从回答的肯定或否定语气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对方对你的发问似知非知,把握不准,你可以相机向对方提供、描述更为详细和富于启发性的“素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4.问路要保持“君子风度”。一是在拦人问路时,要表情和气,语调亲切,举止适度,不要不顾对方的反应和表情,语气生硬,强拉硬拽。这样别人即使能帮上你的忙,内心也不会情愿。二是在询问时,不要焦躁不安,沉不住气,也不要漫不经心,左顾右盼,更不要油腔滑调,指手划脚,颐指气使,使对方产生反感。当然,也不要在问路时点头哈腰,低三下四,这样同样会让人看不起。三是不管对方的答复自己满不满意,都要主动、礼貌地道谢。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认真、不热情或猜疑对方可能故意隐情不说或指错方向就横加指责,引起纠纷。如果只问了一个人,感觉不放心,可以多问几人。但注意不要这边还没问完,又转移了新的“目标”,让人觉得你疑心太重,缺乏对别人的信任感。
5.问路时最好用普通话,避免对方听不懂你的方言而出现误解。也不要为了求得语言上的沟通,就刻意模仿学说当地话,搞不好也会闹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