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管理学
4635600000012

第12章 管理与管理学(11)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与经济国际化的趋势而产生了一门新管理学科分支——比较管理学。该学科是建立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管理现象进行研究,其研究范围往往是跨国度的,它主要分析不同体制、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工业上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探索管理发展的模式和普遍适用于先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管理规律。比较管理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管理的研究之中,从中也可以看出比较研究法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从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到现在,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流派,观点各不相同,思想学说纷纭。这就需要应用比较法对这些纷繁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以找出各学派的特色,区别其实质,真正做到兼收并蓄,丰富我国管理学的内容。从管理的实践来看,各国又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外国企业是如何管理的,我国公司在国外开展业务应如何进行管理,目前的管理措施是否适用,管理学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有特色的管理理论等问题,也都需要应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三)案例分析法

所谓案例分析法,是指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从中总结出管理的经验、方法。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法对于管理学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一般管理原理的抽象建立在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基础上。

在管理教育方面,案例分析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十分普遍。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因其成功的案例教学已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企业家、政治家,早已令世人瞩目,该学院的教学方式也成为管理教育的楷模。目前我国大专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及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也都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说,案例分析法是管理理论研究及提高人的管理能力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四)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科学是并列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是基础科学。系统科学是研究系尹统的基础科学。

1.系统的特性与管理学的关系

(1)整体性。系统是由许多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的,研究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是为了研究系统。管理可以分为许多职能,又有许多管理活动,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资源,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

(2)关联性。系统要素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地就某个要素去研究,而是要把各个要素放在系统中去研究和分析。管理中的各项职能,许许多多的具体的管理活动,互相之间都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要达到管理的目的,必须协调组织好各种管理活动。

(3)目的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特定的功能,特别是人类所创造或改造的系统。管理也有一定的目的性,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各项管理活动都必须围绕预期的目标进行,为目标的实现服务。

(4)适应性。系统都必须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适应环境,这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组织的系统具有开放性,具有将输入转换成输出的功能。与此相反,一个社会组织与环境不进行这样的交换,即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将变得越来越无序,最终走向死亡。这种交换性体现在系统具有的转换特性上,这也提供了一种研究系统的方法。如果系统内的每个要素的特性已知,要素间的关系已知,就可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此系统,这就像一个箱子里的东西清清楚楚,称之为“白箱”。

如果一个系统非常复杂,或是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描述不了系统内的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就像一个箱子里的东西看不清,称之为“黑箱”,这时对系统的研究可以用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如果一个系统的内部有些是清楚的,有些是不清楚的,如同一个“灰箱”,我们也可以去研究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间的关系。

2.系统科学与管理学

用系统的观点和思想来改造自然界系统或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开放系统,这就是系统工程的任务。系统工程要与专业相结合,形成许多门类的系统工程,除了各种专业知识和理论外,系统工程有一个共同的学科基础,包括运筹学、控制论、计算科学、计算技术和非线性科学等。

系统科学非常年轻,发展得非常迅速,为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系统作为一种方法,在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具备以下的观点:

(1)整体观点。整体的功效应大于各个个体的功效之和。

(2)开放性与封闭性。若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与能量,就可把它看成是开放的;反之,就可把它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凡封闭的系统,都具有消亡的倾向。

(4)模糊分界的观点。将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分开的“分界线”往往是模糊的。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开放的系统要生存下去,至少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足够的投入物来补偿它的产出物和其自身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

(6)信息反馈观点。系统要达到体内动态平衡,就必须有信息反馈。

(7)分级观点。每个系统都有子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等级形态。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在一个社会系统内,可以用不同的输入或不同的过程去实现同一个目标,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方式。

系统作为一种方法、手段或理论,则要求在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时必须具有整体观点、“开放的”与相对“封闭的”观点等有关系统的基本观点。学习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也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指导。

路·冯·贝塔朗菲把生物整体及其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研究,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了“一般系统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把研究工作推广到研究人的生理、人的心理和许多社会现象。

普利高津于1969年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甚至包括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可以从原来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赫·哈肯于1971年提出了称为“协同论”的理论,指出无论什么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变化都是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又协调一致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协同论”来进行某种解释。

勒·托姆1972年的“突变论”试图解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不连续和突变的现象。

曼·艾根和彼·舒斯特于1979年出版了《超循环:一个自然的自组织原理》,系统阐述了超循环理论。该理论探讨了生命起源的一个关键问题-生物信息起源问题,提出了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原理,并指出在神经组织和社会组织中也存在超循环的组织形式。

三、管理的适用范围

谈到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人们往往以为涉及的只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单位。而事实上,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组织目标,都有其一定的资源调配和利用问题,因此,也就有管理问题。管理普遍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

从营利性组织来看,不管其规模大小、结构类型、行业性质是多么的不同,都需要对它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管理。所以,客观上存在着国际性企业(跨国公司)的管理、小型企业(如个体企业)的管理、工业企业(如汽车厂、纺织厂等)的管理、商业企业(如零售商店、外贸公司等)和交通运输企业(如航空公司、出租汽车公司等)的管理,以及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讯广播公司、财务公司、咨询公司和其他各种服务性单位(如餐馆、洗衣店)等等的管理。

再从非营利性组织来看,不仅政府、军队、公安等组织需要管理,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需要管理,医院、诊所和医疗保险单位需要管理,研究所、报社、博物馆、画廊以及大众性广播、邮局和交通服务单位也需要管理,而且各种基金会、联合会、俱乐部以及政治党派、学术团体和宗教组织等也都需要管理。管理遍布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时时处处都有管理活动在开展。

当然,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异,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从基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理、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与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