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现代管理学
4635600000015

第15章 管理理论的发展(3)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破坏,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全盘否定前17年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经验,把合理的管理制度说成是“管、卡、压”,许多企业撤销了管理机构,废除了管理制度,将管理人员下放车间劳动。在企业管理上,把商品交换和按劳分配视为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造成了我国管理思想的大混乱、大倒退,使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我国的企业管理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造成了严重的混乱、破坏、损失甚至倒退。

第四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这个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彻底清除了极“左”路线的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下,强调经济工作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拨乱反正,整顿和健全企业的组织机构,建立了规章制度,实行全员培训,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企业管理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在这个期间的重点是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模式。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颁发了一系列改革管理体制、搞活企业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使政府减政放权,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是1979~1984年。这期间主要是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顿企业,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盈利水平。此期间分为恢复性整顿和全面整顿两个时期。二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即在对企业进行整顿的同时,在全国两千多家管理基础较好的大中型企业中,进行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在这一阶段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中,最重要的在于为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迈出了第一步。这是对社会主义的管理方式的一个重要突破,使管理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的突破。

后一阶段是从1985年到现在。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全面铺开。在这期间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前一阶段逐步理顺国家和企业关系的条件下,着手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强调企业逐步转为向内部管理,大力提高企业素质,改革经营方式,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股份经营制,并进行股份制试点。与此同时,推行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改革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这个期间里,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有关部门,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和条例,使我国的企业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总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管理理论得到了全面开创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理论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模式由国家统负盈亏的单纯产品生产者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方向转变。

(2)企业管理模式由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其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由党委一元化领导向厂长负责制和现代企业领导制度转变。

(4)企业领导人由行政官员型向企业家转变。

(5)企业管理重点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

(第二节)国外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系统工程管理理论最先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管理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观念再到思想形成理论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首先要了解作为基础的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西方,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管理思想处于一种萌芽状态,仅仅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的管理实践之中,管理实践和思想已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工程治理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之中,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在这些方面都有很重要贡献。18世纪中叶以后的产业革命,把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推到了一个历史新阶段,适应于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以手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厂向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过渡的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经济学家在其着作中越来越多地涉及管理问题,很多实业家也潜心于总结管理经验,研究探讨管理问题,于是出现了一系列早期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和观点为后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代埃及的管理活动

在古埃及,值得称道管理实例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向人们展示古埃及人杰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他们在法老之下设置了各级官吏,最高为宰相,辅助法老处理全面政务,总管王室农庄、司法、国家档案、监督公共工程的兴建,宰相之下设有大臣,分别管理财政、水利建设及各地方事务,上自宰相、下至书吏、监工,各有专职,形成了以法老为最高统治者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机构。根据对古埃及文献及考古资料的研究,埃及早在古代文明时期就已提出了诸如“计划”、“分工”、“辅助人员”、“控制”及“领导”等十分丰富、广泛的管理概念。古建筑物的建造就是证明,特别是金字塔的建造。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建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其工程之浩大,技术之复杂,至今仍被视为难以想象的奇迹,以至被蒙上许多神秘的色彩。一个大金字塔要耗用230多万块上万斤的石块,动用了10万多人力,费时20年才建成。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仅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努劳动,就需要严密组织和管理。古埃及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对希伯来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巴比伦古国的管理实践

据历史记载,古巴比伦位于靠近现在伊拉克的巴格达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一度被称为古代文明摇篮的地区。随着群体联合从家庭到国家的大规模演变,组织中的权力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282条,其中对人的活动作了许多规定,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如:百姓应遵守一定的规范,货物贸易应该如何进行,臣民之间的隶属关系等等,都涉及了许多管理思想。法典用楔形文字雕刻在石柱上的条文,记录着有关处理商业贸易、个人财产、不动产、个人行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工资、惩罚和其他许多有关社会问题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内容。其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在汉谟拉比之后,也出现了许多较好的实例,如被誉为“窜花园”和高650英尺的“巴比伦塔”建造过程中的管理。古巴比伦人还对“社团”和寺庙进行系统管理。当时有记事簿,工作有计划,劳动有分工,工作的监督由各级官员负责。

(三)古希腊人的管理实践和理论

古希腊也产生了许多宝贵的管理思想,在公元前370年,希腊学者色诺芬对制鞋过程中分工的描述与后来泰勒的思想非常接近,尽管他们所处的朝代相差2200多年。古希腊人在发展工商业中认识到提高劳动效率的问题。他们主张在劳动中推行标准动作,并采用音乐律奏的方法,将速度与节奏引入劳动中去,以提高劳动的效率。希腊人注重思考用科学方法来提高管理技术,并在发展工商业中认识到了提高劳动效率的问题。另一着名希腊哲学家色诺芬,专门书写了一本《家庭经济》,主要研究家务管理和农业,他对劳动分工也有精辟的论述,认为一个人做一种最简单的工作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色诺芬详细地论述了分工的优越性,哲学家柏拉图就提出了劳动分工原理,他认为,产生分工是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人的天赋却是各方面的,他也指出,如果一个人不做其他任何工作只做能发挥自己天赋的一种工作,而且在恰当时机去做,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好,而且更容易。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私人事务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提出了管理活动的普遍意义,并将管理活动同知识、技术、经验区别开来,认为管理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活动。这些对后来管理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古印度的管理思想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人的管理思想也很丰富。对管理实践进行总结的代表性着作是婆罗门·考提里亚的《阿色萨斯特拉》。它是世界上关于国家事务的组织和管理的最早、最全面的文献之一。

考提里亚认为,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他的书在此方面论述很全面、很细致,如国王、大臣、顾问的权力与责任,咨询会议、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涉及了外交,战争与和平,经济与贸易,组织与法律等领域。

(五)古罗马帝国的管理思想

罗马天主教会组织和管理也独具特色。他们最早采用了职能式的组织形式,并建立了分级管理的权力等级制度,现代管理理论中所推崇的“参谋式管理”也在教会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教会的各项事物,设有专门的咨询机构,并在此基础上推行了一种强迫性的咨询制度。

正是它采取的先进的组织方式,使罗马天主教会从一个地域性组织扩张为一个代理人全球化组织。

罗马共和时期,在管理体制上已体现出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离,如在法律方面,罗马人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制定了有名的《十二》。该法在财产人保护、债务、奴隶制度、财产继承、刑法和诉讼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定。古罗马人不仅政治管理高效,军事管理合理,而且在建筑、农业、医学等方面也显示了杰出的管理才能。公元前l世纪,罗马城有100多万居民,能管理好这样的大城市,充分显示了罗马统治者管理技术的高超。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大帝国。要管理这样一个国家,并且延续统治达几个世纪之久,就必须有较高的管理技能和专门解决管理问题的组织。古罗马人最有效地管理实例,是当时统治者戴克里先(公元284年)对罗马帝国的重组,他重新设计了帝国的组织机构,把军队和政府分为不同的权力层次,对每一层次规定了严明的纪律以保证组织职能的发挥,他把帝国分为100个“郡”,归为13个“省”,进一步把“省”组成4个“道”,从而建立专制的组织结构。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罗马帝国统治的秘诀就在于他们运用了等级管理原则和合理的授权方法,有充分发展的行政管理工作和地方长官制管理系统,实行了管理效率优先的原则。

二、国外早期管理思想的发展

从文明起源开始,人类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就开始产生和发展了。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古代的管理思想极为丰富,有不少内容至今闪耀着光彩,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些观点、理论和方法也都可以从古代思想宝库中直接或间接地找到有益的借鉴。

18世纪英国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产业革命之后,工厂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近代的管理思想伴随着工厂制度的出现而形成。机械师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得到了广泛采用,手工业的生产转变为机器的生产,工厂这一新的组织形式代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工厂制度的出现,要求对机器大工业的管理必须采用新的科学的方法,那种依靠个人的主观经验和臆断行事,显然不适应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所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始了对工厂管理的探索。英国理查德阿克莱特于1769年和1771年设立的毛纺织厂是世界上最早的工厂之一。他们在连续生产、厂址选择、工厂纪律、劳动分工、机器、材料、人员和资本之间如何协调等方面都有创造。1800年英国的索堆霍制造厂开始了有工作设计,按充分利用机器的要求进行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完善的支付办法,完善的工资支付办法,完善的记录和成本核算制等管理工作。这一时期,尽管管理思想不够系统、全面,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由于工厂管理实践的结果,管理思想已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西方特别是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管理思想家。

(一)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AdamSmith)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1776年他发表了着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一国财富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国从事有用劳动的居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二是这些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由此他提出,劳动生产力的改良和增进,是国家财富增长的基本因素。

在书中他系统地论述了“经济人”的观点,提出了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光辉论断。所谓“劳动分工”,即将工作分解为一些单一性和重复性的作业。

他列举了制针行业的例子,斯密注意到,10个工人每人从事一项专门的工作,每天能生产出48000根针。但是,如果每个工人独立完成所有制针工作,即每个人都得拔丝、矫直、切段、敲针头、磨针尖、将针头和铁杆焊在一起,这10个工人最快也不过每天完成200根针。

于是,斯密得出结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之所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它提高了每个工人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减少了因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以及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今天广泛普及的工作专业化(如汽车制造的装配线),无疑是200多年前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所产生的结果。劳动分工是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劳动分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